在元朝建立之后的短短90年间,由于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信仰佛教中的喇嘛教,曾拜西藏的喇嘛为帝师,除在京城内外有较多的喇嘛寺外,其他汉民族居住地的佛教并没有太大的发展。
而九华山的佛教则依旧是庆云生处梵王宫,蹑蹬攀萝一径通。金殿忽开青嶂里,天人疑在白云中,基本上保持了宋代时的状况。同时还新建了一批寺庙,如西峰堂、成德堂等。当时比较有名的僧人有智津、如理等。
至元代末时,有真观和尚以临济禅师的身份来九华山,曾住持化城寺,人称无象禅师。
【旁注】
门阀大族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费冠卿字子军,池州人,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屡试不第,久留京师,作感怀诗,有家书十年绝之句。后隐居在池州九华山。823年,殿院李行修举其孝,召拜右拾遗,不赴。冠卿着有诗集一卷,《全唐诗》传于世。
城池又称为城郭,城指城墙,是古代的一种军事防御建筑,城池依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府级、县级、厅级等。一般来说,层级越高,规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筑也不同。
诏书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的国家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唐、宋废止不用,元代又恢复使用。明代用诏书宣布重大政令或训诫臣工。
独角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只单角的动物,是只在履行重要使命时才出现的吉祥之物,大概有6种形态,比较着名的有麒麟。在传说里,独角兽的角有解毒功能。
禅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最早由菩提达摩传入我国,称达摩宗或佛心宗,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浮图西晋初年,洛阳一带造立寺塔者不少,达官显贵多有舍宅为寺者。译经三藏竺法护亦于长安青门外营建寺院,精勤行道,教化远近道俗。又有将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渐转为专指高塔而言。
李白(701年~762年),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并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形成独特的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居士原意是指古印度吠舍种姓中从事工商业的富人,因为其中信奉佛教的人比较多,所以在佛教中也被称为受过三归、五戒的人。后来,在我国古代种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者是根本不愿意出仕的人。
摩崖石刻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而且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常侍中常侍或散骑常侍的简称。秦与西汉的中常侍,东汉以宦官充之。魏、晋以下的散骑常侍,均由士人充当。唐诗人高适,人称高常侍,所任即散骑常侍。东汉之中常侍由宦官充当。
善男信女佛教术语,泛指信奉佛教,皈依道门,遵守斋戒律条,潜心道义教理的善男子、善女人。善,指善信,信,指崇信。后泛指信奉佛教的良家男女。
度牒僧道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唐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也称为祠部牒,是绫素锦素钿轴,就是品官所用的纶诰。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免除地税徭役。
【阅读链接】
据说诸葛节拿出自己的家产为金地藏建造寺庙的时候,特意从南海请来了一个木匠和一个画师。画师是木匠的女儿,长得异常妩媚,手艺也极精。
后来有个财主看上了她,多次派人来说媒,并说:造好了寺庙,愿意嫁去更好,不愿意去也得去。
寺庙造好了,父女俩知道这财主会来抢人,就用木头雕了一个和女儿一样的木头人,手脚都会动。女儿绘上色彩,将木头人和自己打扮得一模一样。他们将这个木头人立在住房中的窗户边,第二天天不亮,就动身回南海去了。
这天中午,财主领着一帮人来到寺前,从窗外一看,见画师立在窗前,立即进房去请,不料被木头人戏耍了一番,又羞又气,只好灰溜溜地溜回去了。
明清两代佛教的鼎盛发展
明代之后,鉴于元代崇奉喇嘛教的弊端,朝廷开始转而支持汉地佛教,使其得到恢复和发展。因而喇嘛教在汉族地区渐衰,而禅、净、律、天台、贤首诸宗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从16世纪至17世纪,明皇室对九华山的佛教进行了多方为位的扶持。1391年,明朝廷特赐金重修化城寺,并建立丛林制度,使得九华山的主刹化城寺逐渐发展为拥有东西两序72座寮房的大丛林。
1422年,明成祖朱棣封妙峰寺妙广和尚为护国瑜伽上师,并赐金斓表,敕封净居寺住持圆慧为大度禅师。
1427年和1583又屡次赐金修葺主刹化城寺和肉身宝殿,并先后颁赐了两部《藏经》,同时还赐予了量远和尚紫衣,优宠备至。
1457年,化城寺的主持道泰和尚殁于寺内,因道泰和尚生前曾奉旨进京,在紫禁城外的万寿寺任戒坛宗师,所以景宗朱祁钰特派遣使者持他的谕文专程上山致祭,可谓哀荣已极。
明王朝的重视,促使九华山的影响越来越大,常住山上的僧众也日益增多,朝拜九华的佛教徒岁无虚日,香火越加兴盛。
至此,九华山已同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其香火之旺,甲于天下。
只园寺位于九华山东崖西麓的迎仙桥东,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只园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名为祗树庵。
清代嘉庆年间只园寺缺少住持,一度出现了衰颓的迹象,于是诸山的长老们议定迎请禅居伏虎洞20多年的隆山和尚来山住持。
隆山率弟子大根等人在只园寺聚众说法,开坛受戒,大兴土木,重建殿宇,其规模为全山寺院之冠,将一座萧条古寺变成了十方丛林,于是改名为只园寺。
同治年间住持僧大根重建,增设戒棚,安单接众。后来,又在住持僧宽扬的带领下募建了大雄宝殿,成为当时九华山的四大丛林之首。
只园寺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齐殿、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等9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5175平方米,除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属宫殿式建筑外,其他殿堂都是民居式建筑。
只园寺全寺殿宇层层叠叠,回旋曲折,结构精巧,气势磅礴。其中最有特色者是灵官宫殿,它是我国佛道融合一个文化象征,从寺院构造上就已表现出来。
只园寺第一进殿堂不是天王殿,而是灵官殿。龛内站立灵官,周身金黄铠甲,赤面红须,圆睁怒目,大张嘴巴,额头上还有一又小眼睛,据说是三眼能观天下事。
灵官右手高举钢鞭,左手攥拳,作械门姿势,形象十分威猛。神龛左右为哼哈二将,均是怒目圆睁的赳赳武夫,如临大敌。
王灵官本是道教护法神,为何又成佛教护法?
相传宋朝末年,一位新科状元不信地藏菩萨灵验,当他在肉身殿看到地藏肉身时,手拿铁锥锥菩萨的腿,心想是真的就淌血,不出血就是假的。一锥下来,血水直淌,状元慌得转身就跑。
护法神韦驮巡山回来,一看菩萨腿上流血,忙问怎么回事。当他得知新科状元铁锥验真假的事后,怒气重重下山捉拿来。菩萨不允,但韦驮执意要去。
菩萨心想状元已过五溪桥,便说:如果状元过了五溪桥就算了。
韦驮化作一阵清风追赶状元,可状元早过五溪桥了,韦驮难解心头之气,还是追了上去,手举杵落,打死了状元。韦驮回到殿内,地藏菩萨见韦驮不遵法旨,杀生伤命,于是辞退韦驮,改聘王灵官来护法。
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灵官塑像出现在佛士殿堂,大约是金元以后的事。
金元时,全真的创立者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说:儒门释户道相近,三教从来一祖风。又说: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道教的神给佛教看门,原因即在于此。
只园寺有一条浮雕莲花甬道,由100多块长方形石条铺砌而成。每块石条均有等距相同的浮雕图案3个,左右金钱古币滚圆,纵看似两串金钱。中间一路方形图案,像一条斗方画图,三步一朵盛开的荷花。
其他画面,有菡萏出水,有蜻蜓戏莲叶,有青蛙伏于莲茎下,生动有趣。
佛寺建筑以莲花雕饰甚多,盖因僧人对七宝莲池琉璃世界的憧憬。古钱铺路,为一般寺院少见。这种特例出典于佛经的一段故事。
相传当年释迦在摩揭陀国说法时,舍衙城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门,长者准备请释迦到家乡说法,于是选园林建造精舍。
当时唯有波斯匿王家的祗陀太子园林最佳,但要以黄金铺地为优,给孤独不惜重金买下。后来祗陀皈依佛,自动将园林献出,请释迦到此说法。
于是这座园林的名字便冠有他两人名氏,合称祗陀树给孤独园。只园寺甬道刻满金钱,是为了象征释迦圣迹。
只园寺寺门门楼宽5间,高3间。门头三层廊檐,覆盖金黄色琉璃瓦,飞檐高挑,檐角龙头伸头吐舌,有行云之势。梁栋雕饰彩绘,精致异常,有玄奘取经、水漫金山、渭水垂钓等神话故事。门额墙壁上,镶嵌着白底青花图案组成的只园禅寺寺名瓷匾。
只园寺寺院全部建筑分布在四层台基上。
第一层台基高五米,坐落着灵官殿、弥勒殿、客堂、齐堂和退居寮。其中的弥勒殿,中间靠龛内端坐笑口常开,大肚包容弥勒佛,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是他的两句偈语,两侧是四大天王塑像。
第二层台基高两米,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高35米,阔25米,进深19米。檐间有大雄宝殿4个大字,下层檐下也悬挂大雄宝殿金字。
在大雄宝殿的金黄琉璃瓦顶上的正脊、水线上都饰有堆花彩瓷的天王、罗汉像,或动,或静,或坐,或行,形态各异。狮、獬豸等厌胜物列于其间,殿脊、水线两端均饰以青花细瓷的鱼龙正吻,飞檐四角悬有八双镂空花篮,檐下有17处雕花斗拱,交相辉映,富丽堂皇。
大雄宝殿内,正面有高约12米的三世佛,分别是释迦、阿弥陀和药师佛,背后有状如火焰的佛光,脑后置明镜,闪闪发亮,座下是碧绿莲花座,下有须弥座,雕刻精细。
台下有青花古瓷一对,锡质、镶金烛台高达近3米。供桌四柱为龙抓珠,正面中间有两根立柱,雕着力士扛顶,正面横刻唐僧取经故事的大面浮雕,外嵌玻璃罩护。
边缘有凤凰来仪、金色九龙盘珠。上有香炉、五供,金黄铜磬,重约200千克,铿锵有声。大钟和皮鼓悬在大殿两角。正中悬挂着镂空八角的龙凤琉璃灯,又叫少灯、长明灯、灯光长明,地面铺陈一米见方青砖。
佛像前为主持法会的和尚礼佛跪拜处,以铁我岩石雕制,长一米多,宽近一米,周围刻汉文花边,内刻两朵莲花、三茎莲叶、三节藕,下有水波起伏,刻制十分讲究。佛像的头饰并非僧帽,而是发髻。额头有一块光滑红色装饰,谓之肉髻。
大殿后墙两侧向左右延伸,依次排列着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的金身坐像,文殊、普贤居释迦左右。文殊坐骑青狮,示狮子威猛。
头结五髻为五智。手持宝剑,为智慧利剑,谓之智慧威猛。普贤骑白象,手持如意、荷花,是义理圆通的象征。
顺序列坐的十八罗汉,也称十八尊者。十八罗汉有怒目做法、降龙伏虎的,有温良典雅、捧读经卷的,有凝眸沉思或托腮假寐的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三世佛像背后,有一组群像,高30米,宽7米,塑的是起伏的山峦和波涌的大海,称为海岛",上有各种人物及动物塑像。赤脚立在鳌鱼头上的观音像居中,玉女侍立于左,金童合掌参拜于右。
旁有小船,龙宫上方有持金刚杵的韦驮,握在刀的伽蓝,托宝塔的李靖,最高处正中间有一个瘦骨嶙峋、抱膝蹲坐的人,那是释迦在雪山苦修六年时的形象。
其他高不盈尺的上百个小像,主要由佛教五十三参故事中的人物组成。
故事说有一善财童子往南方求道,参拜了53位师父,最后被观音收为弟子。这些塑像有老僧,有穿红着绿的儿童,有身裹兽皮、赤发绿面的人,有泰然自若的,有张皇四顾的,有盘膝打坐的,也有做奔走状的,神情各异。
第三层台基高6米,有方丈寮和库院。
第四层台基高3米,上筑敞门两层楼的光明讲堂。整座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布局紧凑,层次分明,寺院周围有山崖、松林、溪流,环境优美,引人入胜。
东崖禅寺位于九华山东峰顶,坐落于巨岩之上。在此可眺望长江,俯视九华镇,仰观天台顶,环顾九华群景。佛国风光,一览无余。
明代正德年间,有僧人周经在化城寺旁结茅,并建晏坐堂,以祀金地藏。
心学大师王守仁曾两次来这里与周经谈经论道,相契甚深,并互有题赠。万历年间释普通因石崖位于化城寺之东,所以把晏坐堂改名为东崖精舍。明代末期,扩建了大雄宝殿和天籁轩。
清代,住持定慧重修了大雄宝殿,并建造了万佛楼、地藏殿和禅堂。后来,释心舟主持修建了僧寮,名为走马通楼,高达5层,可容数百人,安单接众,遂成十方丛林。
清末,月霞禅师应聘任东崖禅寺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