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贡举考论
8299700000043

第43章 曾巩家族及其亲友门生(16)

《怀远》(卷四)是怀念远谪海南的苏轼:“海外三年谪,天南万里行。生前只为累,身后更须名?未有平安报,空怀故旧情。

斯人有如此,无复涕纵横。”苏轼以绍圣四年(1097)谪儋州,至元符二年(1099)已三年。“更须”即岂须,反诘语气。“无复涕纵横”谓泪已为之尽,再无泪可流,极沉痛之语。

《早春》(卷五):“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水开还旧绿,鱼喜跃修鳞。柳及年年发,愁随日日新。老怀吾自异,不是故违人。”前五句紧扣早春,后三句抒怀,《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方回称其“极瘦有骨,尽力无痕,细看之,句中有眼”。纪昀称其“自然闲雅”,陆贻典称其“起四句何减老杜”。

《丞相温公挽诗三首》(卷一)以“一代风流尽,三师礼数崇”,“少学真成已,中年托着书。……得志宁论晚,成功不愿余”颂司马光,而尤以“时方随日化,身已要人扶”二句毕受推崇。释惠洪云:“予问山谷今之诗人谁为冠?曰无出陈师道无己。问其佳句如何,曰:“吾见其作温公挽词一联,便知其才不可敌。曰“政虽随日化,身已要人扶。”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六云:“黄山谷见此诗“俗方随日化,身已要人扶”之句,叹曰:“陈三真不可及。”盖天不遗之悲尽于此矣。”又引谢枋得语云:“以文王时二老比温公,尊之至矣。“三年待鲁儒”,“待”字最妙,盖温公得时行道,不及三年也。”

七律如《早起》(卷五):“邻鸡接响作三鸣,残点连声杀五更。

寒气挟霜侵败絮,宾鸿将子度微明。有家无食惟高枕,百巧千穷只短檠。翰墨日疏身日远,世间安得尚虚名?”“鸡鸣”、“五更”点“早”,“宾鸿将子”点“起”,三、四、五句写其穷,末二句暗结“早起”,何须早起奔波,乃自怨自艾之词。《瀛奎律髓汇评》卷一四方回评云:“有家无食”、“百巧千穷”各自为对,乃变格。要见字字锻炼,不遗余力。”查慎行称“第二句老气”,纪昀称其“通体老健”。

《九日寄秦觏》(卷一)以流丽疏畅见长:“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九日清樽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首联谓其重阳傍晚登高,中二联叹其遇佳节难免感慨光阴虚度,老十年来一事无成。末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谓以秦觏之才,难道没有桓温赏识,此乃安慰秦觏之词。《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卷六)也是咏重九,也具有类似特点:“平林广野骑台(戏马台)荒,山寺鸣钟报夕阳。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首联点晚登南山,中二联感叹人事多变,鬓发已苍,菊香如故,仍妙语连篇。末联前句谓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时不我待,何须汲汲于世故。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六云:“重九诗自老杜之外,便当以杜牧之《齐山》诗为亚,已入变体诗中。陈简斋一首亦然。陈后山二首,诗律瘦劲,一字不轻易下,非深于诗者,不知亦当以亚老杜可也。”

其《寄侍读苏尚书》(卷二)劝苏轼早退云:“六月西湖(此指颍州西湖)早得秋,二年归思与迟留。一时宾客余枚叟,在处儿童说细侯。经国向来须老手,有怀何必到壶头。遥知丹地开黄卷,解记清波没白鸥。”枚叟指枚乘,借以自喻;东汉郭汲字细侯,借以喻苏轼。汲为并州牧,素结恩德,后行部到此,有儿童数百,骑竹马迎拜。壶头,山名,后汉马援击交趾,年六十二犹进军壶头,结果中暑而卒。末二句是劝苏轼谨记在经筵时已有退隐之意,苏轼《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卷三三)有“明年兼与士龙(陆云)去,万顷苍波没两鸥”句。以“壶头”对“老手”,《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二引许印芳评云:“上句虚,下句实,亦不觉其偏重。盖能以意运典,不为故事所拘。且笔势排宕,无死于句下之病。”“有怀何必到壶头”及结尾两句,都是劝苏轼早退。方回评云:“此规东坡以进用不已,恐必有后患也。乃是颍州召入时,后又有寄《送定州苏尚书》诗亦云“海道无违具一舟”,君子爱人以德如此。”纪昀评云:“规戒语以婉约出之,故是诗人之笔。”

《次韵春怀》(卷三):“老形已具臂膝痛,春事无多樱笋来。

败絮不温生虮虱,大杯覆酒着尘埃。衰年此日常为客,旧国当时只废台。河岭尚堪供极目,少年为句未须哀。”老病穷愁并见此诗,《瀛奎律髓》卷二六对此极其推崇:“后山诗瘦铁屈蟠,海底珊瑚枝不足以喻其深劲。“老形已具臂膝痛”,身欲老也;“春事无多樱笋来”,春欲尽也。前辈诗中千百人无后山此二句,以一句情对一句景,轻重彼我,沉着深郁,中有无穷之味。”

《春怀示邻里》(卷六):“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峰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纪昀评云:“刻意劖削,脱尽甜熟之气。”(《瀛奎律髓汇评》卷六引)《寄文潜无咎少游三学士》(卷一):“北来消息不真传,南渡相忘更记年。湖海一舟须此老,蓬瀛万丈自飞仙。数临黄卷聊遮眼,稳上青云小着鞭。李杜齐名吾岂敢,晚风无树不鸣蝉。”元佑初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召试入馆,后山于二年四月始得官。故交替写张、晁、秦与自己,“蓬莱”三句写张、晁、秦,“湖海”句及末二句写自己,《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二纪昀称其“峭健而不乏姿韵,结得别致”。因自己无树可凭,故不能与张、晁、秦齐名并驱。

《赠王聿修、商子常二首》(卷七)之一云:“欲作新诗挑两公,含毫不下思先穷。贪逢大敌能无惧,强画修眉每未工。长病忍狂妨痛饮,晚云朝雨滞晴空。正须好句留春住,可使风飘万点红。”为不辜负春景,故“欲作新诗挑两公”。前人多称此诗用虚字妙,《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二引方回评云:“能”字“每”字乃是以虚字为眼,非此二字,精神安在?善吟咏古诗者只很可爱掇一二好字高唱起,而知其用力着意之地矣。”许印芳评云:“诗家语助词反用者多,如此诗三句所谓“能”者,岂能也;八句所谓“可”者,岂可也。”

五绝如《黄梅》(卷八)以拟人胜:“花里重重叶,钗头点点黄。

只应报春信,故作着人香。”《巨野》(卷一)则以清旷胜:“红落芙蓉晚,青深蒲稗秋。平湖无过鸟,鸣鼓有行舟。”

七绝如《次韵答邢居实二首》之一(卷八)云:“汉庭用少功何在,不使群飞接羽翰。今代贵人须白发,挂冠高处未宜弹。”元佑初多用老成,“今代贵人须白发”,邢居实时年二十,故不能“接羽翰”。《汉武故事》载:“上尝辇至郎署,见一老,髭须皓白,衣服不完。上问曰:“公何时为郎,何其老矣。”对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臣好武,景帝好老臣又少,陛下好少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陈诗用其意。生不逢时,千古同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