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渡赣江
能够横渡赣江就标志着游泳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了,就像后来中学里所推广的体育达标一样,渡过赣江便是一道及格线,意味着以后可以跟能渡江的人在一起玩了。
第一次过江还是蛮谨慎的,是等到认为自己耐力够了,才向游过江的人提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才可去参与。过江的一些注意事项,有人会指教,但学游泳一般是没有哪个教的,多半是自我摸索、自己领悟。一开始是在浅水里竖着身子踩水,能较稳地浮出水面踩上几分钟再去深处,到较深的水中试探,还是踩水,踩得差不多来去自如了,才去尝试自由泳、蛙泳、仰泳。最舒服的是仰泳,脸朝上躺在水面上,手朝头顶方向,想划就划一下。很奇怪,人一旦学会了游泳,一般都不会下沉,人可以懒懒地仰卧在水面上漂流,偶尔用手划动几下、用脚踢动几下便可。
渡江时,最保险的游泳姿势,往往也是仰泳,在游累的时候,便使出这动作,可以把体力消耗降到最低,这也是最安全保命的一种游泳姿势。第一次过江,一般有人护卫,在体力不支时,旁边游着的人会大声提醒:用仰泳!用仰泳!多种泳姿并举便是横渡赣江的法宝。
幸运时,在枯水季节,可以遇上露出水面的沙滩,游到一半时,可以在绵延下来的沙滩上稍作休息,有时还可以发现几个瓜藤缠绕中的小香瓜,看来也不像有人专门种养,顾不了那么多了,美美地饱餐一顿再说。看得出来,有些常渡江的人是冲着香瓜来的。夏日,坐卧在赣江的水中央,微风拂面,用拳头砸开嫩白的香瓜,细细品尝,那感觉真是赛过神仙。久了,有人在催促,天气渐晚必须抓紧时间继续游。于是,翻身入水,补充能量之后身手似乎更加敏捷。
大部分时间不可能这么幸运,有沙洲可以停歇。一口气过江,还是很需要体力的,有时候双臂划得酸胀,即便是用仰泳也觉得难以坚持,叫苦连天,心想为什么要来受这份罪。终于靠岸了,一般新手过江,会漂流下去一大段距离,谁也不可能垂直过江,漂下去多远,因每个人的技术、水流的速度而定。在江的对岸回望自己刚刚游过的线路,仅穿一条湿淋淋的裤衩,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我竟可以游这么远!想想疲劳时多次想放弃,但知道不可能有船专门来接,咬咬牙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终于到达河的对岸,可以长长地呼吸一口江这边的空气,回去以后脱胎换骨般地向所有人宣布:我也横渡过赣江了!
对于如何回去,没谁计较了。实在累了,去找轮渡过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于是,常常发现头发湿漉漉、上身赤裸、下身短裤可以拧出水来的小孩坐轮渡过河,那便是我们,一群横渡赣江踏上归程的人。
父亲和母亲在我出生之前住过的地方很多,哥哥、姐姐们也因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出生、成长。最远的时候,他们去了江西的最南面——全南,那里当时是一个几乎不通公路的山区小城。有时,听大哥蛮是怀念地说起那个地方,那里留存着他独有的童年。
在丰城的时候,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我们住进了堤坝上的一栋老房子里。这房子其实是为看守堤坝下赣江里的木排而建的,也是一个库房。父亲说单位让我们在这里临时住一下,但不管是不是临时,这就是我们的家了。因为是值班房兼库房,也就根本没有什么几室几厅,两侧的房间里堆满了捆扎木排用的竹制的粗大缆绳,我们只能睡厅堂。厅堂里有一张大桌子,那就是我们的床了。每天,父亲早早下班和母亲一起铺好厚重的被子,到了晚上这里便变成另一个世界。因为是堤坝上唯一的一栋房子,当着赣江的西北风口,刮大风时鬼哭狼嚎,风不断地推门,有时猛地一阵风似有千钧之力,门闩好像都要断裂,有时候父亲回来得晚,我和母亲两个人心惊胆战。
寒冷的冬天蜷缩在堤坝上这栋老屋里的一家人,盼望早点天亮,可以早点生炭火取暖。但那风呼呼地号叫着始终不愿离去,从房子的各处往里面灌。由于房子密封性太差,连老鼠都冷得在屋梁上乱窜,发出墙,时里可以摸。“吱吱吱”的声音。风刮得大时,房子似在摇晃,也如不远处赣江中停泊在岸边的渔船一样摇摆不定。出现幻觉的时候,好像这房子真被抛入水中,在风雨中飘摇。一个家终究是不能这样安顿在呼啸的寒风里的,那时,不知道父亲想了些什么。
不久我们便搬离了那屋子,到了一个有左邻右舍条件略好的地方居住。但这一段经历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恐惧又如何克服恐惧。青年时期,四处漂泊,处处为家,我都习以为常。想到童年时曾经相互暖和的一家人,这一切又算什么。寒冬时那栋堤坝上的房子,经过了一夜的狂风和天寒地冻,父亲推开被大雪封住的门,一个白茫茫的世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出奇的宁静,出奇的美。我很快投入到与远处跑来的小孩的嬉戏之中,心里想着,相对于这一片冰天雪地来说,我们那暂时的居所还算是温暖的。
现在我无论身在何处,想想自己居住过的那裹挟在风雨中的房子,心里都会生出暖暖的一点微光,我知道那叫做“家的温暖”。
一只花篮
面朝赣江的堤坝斜坡长满了芦苇、狗尾巴草和各种杂草,我和小朋友们常在那里玩“潜伏”游戏。在夏天,放学之后,我们一路狂奔来到江边,分成两部分,在齐腰高的草丛里潜伏下来,学电影中英雄的样子,一动不动,虫咬蚊叮,浑身奇痒难忍,仍不放弃,也不顾汗水湿透脸颊和衣背,眼睛始终看着前方,等待着总攻的号令。有时候,潜伏得实在太久,心想是不是发号令的人忘记了或者睡着了,正要放弃的时候,听到一声清脆的声音:冲啊!于是大家纷纷从草地里一跃而起,往前冲。
游戏后来越做越像样了,大家用柳条编好帽子,衣上也披挂了一些树叶来伪装自己。分成两部分,一方为红军,一方为白军。双方都有了假想敌,这样大家更投入,玩得更惊心动魄。冲锋时用土块做的“手榴弹”投向对方,更勇猛的一方追得较弱的一方四处逃窜,痛快至极。失败的一方如能重新组织力量,也有反击的机会,这样来来往往,在草坡上战得不可开交。而女孩子一般做旁观者,她们往往被草坡上各种奇异的野花所吸引,在休战的时候,我也陪她们去采过野花。
一次,邻居家女孩的花篮不小心掉了,我看见那装满了野花的小花篮沿着土坡往下滚。野花一路撒了出来,女孩哭叫着要去追那花篮,她的哭声把我从困惑中惊醒。我不再犹豫,也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直向花篮扑去。花篮掉入水里,随后,我扑入水里。我奋力用一只手抓住花篮往岸上一甩,另一只手却抓不到岸。我滑了下去,被水冷得一激灵,吓出一身冷汗,这才想起我是不会游泳的。堤岸上的几个小伙伴也惊恐地瞪大了眼睛,对于这突然发生的事情,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反应。我心里清楚,呼救肯定是无用的,刚才一路采花的时候,我注意到附近没有大人,等待救援是来不及的,我只有靠自己了。出于本能我向岸边倾斜着身子,终于抓住了一把草,一把坚韧的草,凭着它,我使出全身的力量向岸靠近。我终于自己救了自己,也终于没有成为英雄。不过事后又想:救人可能会成为英雄,救花篮就不一定了。难怪小朋友们事后都不再提起此事,没谁跟老师或家长说起过我这勇敢的行为。
那一片草坡对刚刚发生的事情也视若无睹,那些小草柔韧地挺起被踩倒的身子迎风摆动,发出沙沙的声音。几个男孩子背过身子把我挡住,我在里面把衣裤脱去,拧干后再穿上。女孩站得远些,她可能还停留在掉了花篮的惊恐之中。
自小我便时常从内心升腾起保护弱小的欲望,但或许我注定成不了英雄,看样子做英雄还是要有机遇的,如果我当时救的不是一只花篮,而是那个女孩呢?但如果我又是很轻易地把她救上来了呢?生活是不能随意假设的。还是在草坡上玩“潜伏”有意思,把自己假想成英雄,就是火把草烧着了也一动不动,把自己烧着了也一样,直到被火烧死还保留原有的姿势。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们真的希望自己成为英雄。
想到那只花篮,还有掉了那只花篮的女孩,是她让我年少时表现了一次勇敢。
跳水
赣江边生长的孩子似乎个个都是跳水高手,他们依次来到江边,向水中延伸的码头上弹跳起,向前一跃,凌空展开双臂,头朝下,跳入水中。浮出水面后做几个蛙泳动作,抹一把脸上的水,上岸,再到码头一个个依次继续跳。小时候,傍晚,我经常看见这样的景象。那些晒得黑黑、肌肉紧绷的小孩在夕阳的余晖里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我也尝试过跳水,但看见滔滔江水深不可测,不知水底会有什么,总担心头先入水会碰到石头之类的东西,我只会做垂直跳下去的动作,直愣愣地跳,直愣愣地入水,即便这样简单的姿势也常跳不好,不是歪了就是斜了,有时鼻孔里呛很多水,慌乱中会喝几口水。自己试过了,所以更加佩服那些敢凌空做出各种动作的人。那时的跳水没有平整的跳台,没有跳板,也没有专业的教练,就是立在石块上直接往下跳。也有新加入的人想玩创新动作,结果肚皮拍在水面上,激起巨大的浪花,引起人们的一阵嘲笑。最优雅的当然是那种倒栽葱式的跳法,加上助跑,在空中用手做出开合动作,轻巧地入水,轻松地上岸。
涨水时是跳水的最佳季节,水位高,不容易触底,可以让跳水者更加放心,敢于做一些高难度动作。
也有人选择在木排上跳,木排上跳水简单了许多,但风险增加了不少。有人入水后游错了方向,往木排底下的更深处游,结果出不来,甚至溺死。在水底人凭直觉会往亮光的地方游,有时水底也会有折射光,经过几个翻滚,有的跳水者迷失了方向,一旦压在木排底下,由于缺氧,人更易慌乱,后果不堪设想。那时,年年夏天都有因跳水、游泳而溺死的人。但也有命大的,我家后面的一户人家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小男孩,曾在水底穿越一整块大木排,从一头进去,从另一头出来,异常敏捷。大家说是他的气长,也有人说是阎王爷现在还不想要他回去,有好几次他都这样逃脱,大家都叫他“水猴子”。
每当夏日黄昏,一天的暑气渐消,我们最好的去处便是赣江,清爽的江风吹去我们一身的暑热,我大口呼吸着江边那清凉醇厚的气息,那气息里所包含的就是许多年后才感觉到的故乡的感觉,水中有时会漂浮一些从上游流下来的水草之类,空气里有伸手可触的芳香回忆。对于赣江,热爱她就应该与她的脉搏一起律动,就该投身其中,让她接纳你包容你,肌肤与河水的亲近是阅读任何课本和课外书籍无法替代的。感谢第一个在那码头纵身一跃跳入水中的人,他让我们童年的游戏多了一层更有韵味的内涵。多年之后,我才明白那一次次跳入江水的过程,便是与自然亲近的过程,这是在现在的室内还是室外游泳池里都无法体会的。
植物
我们这一代人的动植物知识大多是比较贫乏的,上学读书时虽然学习压力不大,虽然也天天在繁多的植物中穿行,但对它们仿佛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对动物吧,大概也只能叫得上几种家畜的名称,或者就是仅能辨认动物园最常见的几种动物。植物,更不待言,树的名称也说不上几种,更不要说那些林林总总的花草。
功课一般不涉及动植物,语文课本大部分是思想教育性的文章,说到动植物也就是“纸老虎”、“毒草”之类。对于无限美好的大自然仿佛视而不见,自小便在斗争哲学思想的熏陶中长大。后来,读中学时,也学到杨朔的《茶花赋》、秦牧的《花城》等文章,大体也是托物言志的范文,生硬地融入一些个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