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8283400000023

第23章 妈妈的培育(23)

琪琪热爱读书。在不同的年龄段,阅读量均超过同龄人,练就了极高的阅读速度。其实,我从未提醒过一次,“你该读点书了”,“你怎么不看书呢?”

我自己就爱好读书。家里的茶几上、床头柜上,永不枯竭的资源就是书。随手抄起书看已成多年的习惯,即使看电视,我也准备好一本书,时刻准备在插播广告的间隙来看。

培养琪琪阅读爱好,历经几年。但“启动”之后,我做我自己就行了。于是,每天我家上演同样的场景:家务事毕,我把住沙发的一头,端起我的书,静读。琪琪一开始还无聊地东戳戳、西摸摸,或过来纠缠我,我自岿然不动。不一会儿,她自觉无趣,便拿出自己的书,爬上沙发的另一头翻看。于是,我遨游在我的世界里,她沉浸在她的天地中,屋里安静而美好。有时,我偷眼观瞧,发现她竟然姿势都和我一模一样!不禁莞尔。

很多事情,其实不用教啊。孩子看到眼里,再去效仿,便成习惯。假如我家每天麻将声声,吆五喝六,琪琪还会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吗?对此,孔子早有精辟的总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边带着孩子时,我总提醒自己,旁边有一双眼睛看着我呢。我怎么做,她就怎么学。

路遇乞丐,不带琪琪时,我会分析猜测,此乞丐是真是假?我知道,一些假乞丐靠此发家致富,单论经济实力,他应该给我钱才对。当我判断对方是真乞丐时,才慷慨解囊。对于拿不准的,我会捂紧钱包。但带着琪琪时,不管真假,一律施舍。而且,还渲染氛围,“琪琪,那个老爷爷多可怜,一定是连吃的都没有才出来乞讨的。你去给老爷爷点钱,让他也买点吃的吧。”接下来,把钱交给琪琪,让她亲手把钱投入乞丐的缸子里,再让她亲身感受受施者的感激。

教孩子识别骗子,防止上当固然重要,但在培养起琪琪的善良同情心之前,我宁愿让幼小的孩子相信,眼前这个可怜巴巴跪地乞讨的人,真是为生活所迫者。幼小的心灵干净明澈,目前,还不是让她深度了解人性丑陋的时候。再大不迟。

写这一章,其实很令人纠结。“父母是示范者,”应该写写我和琪琪爸有着怎样的优点,让琪琪效仿、学习。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会令我如坐针毡。

好在“我的地盘我做主”。干脆跳过父母,写写“父母的父母”吧。他们是琪琪除父母之外最亲近的人,他们的优秀品质,对琪琪来说,直观、真实,比遥远的榜样,更令琪琪信服。

琪琪的姥爷王凤岐,是高中数学特级教师,曾任夏津一中教导主任十余年。他聪明好学,业务精湛,从教四十年,桃李满天下。我身为教师,自愧不如。曾经和他调侃,“我虽然处处不如你,但我闺女(指琪琪)比你闺女(指我)强。”

琪琪姥爷50年代上学时,除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外,自学政治经济学、天文学、语言学、汉语拼音、作曲等,称“学校是个自习室”。这一点对琪琪的影响巨大。琪琪在大学期间,也以自学为主。

琪琪姥爷惜才爱才,对琪琪喜爱有加,琪琪对姥爷也崇敬有余。祖孙俩惺惺相惜,颇有“英雄爱壮士”之意。琪琪说,“姥爷如果年轻时有我这样的环境,一定能干出大事业。所以,我绝不能浪费现在的好条件。”琪琪的点滴进步,都与姥爷分享。来自老人的赞赏和共鸣,增强了琪琪继续前进的力量。

退休之后,老人笔耕不辍,写下一百多万字的人生感悟。

姥爷以他的聪明好学、艰苦奋斗、屡仆屡起、追求卓越,成为除父母之外,对琪琪影响最大的人。

琪琪的奶奶姜存荣,自幼生活坎坷、屡遭磨难。但她以聪明才智、坚韧性格赢得人们的赞誉。年轻时,就擅长剪纸,晚年技艺日益精湛,作品“包角月亮”、“龙凤呈祥”、“喜结良缘”、“麒麟送子”等令人惊叹。曾剪出相关主题的剪纸作品,为北京奥运会青岛帆船比赛、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党90周年活动献礼。她多次被夏津电视台、德州电视台、齐鲁电视台报道。2011年2月6日,德州日报以《姜存荣:扎根黄土地的民间剪纸艺人》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2012年6月23日,山东广播电台《今日报道》播出《端午小长假,德州老人剪贴“五毒图”祈盼泰平和顺》。她的名字还进入了百度百科。

如今,琪琪奶奶在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创建“艺乐斋”工作室,创作新作,培养传人,传承中国文化,服务四方游客。

另外,姥姥的善良,姑姥姥的勤劳,姨妈的体贴入微,舅舅的无私关怀……都无声地感染着琪琪,激励着琪琪。他们都是琪琪成长中的示范者,给琪琪的做人树立了表率,也共同组成了充满爱心和正能量的大家庭,让琪琪沐浴其中,健康成长。

4.父母是引领者

孩子处在人生不同阶段时,对父母的需求也大不相同。父母的使命和责任也完全不同。

父母的示范作用,属于身教。幼儿懵懂,不一定总注意大人的一言一行,所以,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周期长、见效慢。而引领作用则把身教和言传结合起来,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趁大人正在做积极向上的事情时,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孩子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好像在告诉她,“看,爸爸妈妈是这样做的。”

琪琪八岁时,有一次,单位上的李老师向我借英语必修三课本。可我的这本书放在家里了,我答应李老师明天带来。担心会遗忘,我把“李老师必修三”六个字写在手心里。因为到家必先洗手,一洗手就能看到。此做法虽然不雅,但提示效果好。毕竟“一诺千金”啊。所以,我的手心经常充当“备忘录”。当然,现在手机有了提醒功能,我再不用在手上写字了。

回家,打开水龙头准备洗手,看到了手上的字。突然意识到,这个场合就是很好的“教育契机”。教育契机不是时时有,万万不可浪费。我果断地关掉水龙头。

“琪琪,妈妈手上有几个字,你看都认识吗?”

“李—老—师—必—修—三。妈妈,你在手上写这几个字干吗呀?”“单位上的李老师向我借必修三课本,但这本书放在家里。”

“那写在手上干吗?”

“琪琪,你说,答应人家的事,能说话不算数吗?”

“不能。”

“说话不算数,就叫晃人。我怕自己会忘掉,就写在手上,用来提醒。因为回家一洗手就看见了,就不可能忘记了。琪琪,我现在要做饭,你去书房帮妈妈找到必修三,再放到妈妈包里。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好的。”

行动加上语言上的引领,我给孩子的心田种下了“言必信,行必果”的种子。

琪琪九岁时,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个男生家庭条件不好,因为没有换洗的衣服,衣服变馊也不换。我想把琪琪爸穿瘦的衣服给他。

教育契机又来了!

“琪琪,我班有个男生,家里穷得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身上都有味了。”

“那怎么办啊?”

“我找出了几件你爸爸穿瘦的衣服,他穿肯定合适。琪琪,你现在撑着袋子,我往里装,明天就送给他。”

“好。”

“琪琪,你说我能直接给他吗?”

“怎么不能啊?”

“家里穷的学生本来就容易自卑,他穿着你爸爸的衣服再天天见我,就更自卑、更不自在了。”

“那怎么办?”

“琪琪给想个办法吧,既送他衣服,又不让他知道是谁送的。”“让别的老师转交,还要让那个老师保密。”“对,琪琪真有办法,就这么办。”

第二天。

“琪琪,今天那个男生就穿着你爸爸的衣服坐在教室里上课,干干净净的,还挺合身。我真高兴。怪不得人们都说,行善的人容易长寿呢。”

“他知道是你送的吗?”

“应该不知道,因为他见到我很自然。问我问题时,也大大方方的,看起来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这样的结局是我最喜欢的。”

我想用实际行动和语言,让我的孩子明白,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施者不比受者高人一等,要尊重每一个人。帮助别人时,也要顾及受助者的感受。

1999年,我被夏津一中选送参加“德州市教学能手”的角逐。机会难得,既是促进我专业成长的机会,又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契机。

“琪琪,十天后,妈妈要去德州参加一个讲课比赛,谁讲的好谁就得到‘教学能手’的称号。妈妈想尽我所能,全力以赴。这样,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后悔。这几天,妈妈会很忙,有什么事多找爸爸,少找妈妈。等讲课比赛结束,就恢复原来的样子,好吗?”

“那好吧。”

“琪琪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接下来的几天,琪琪见到的妈妈,大多在伏案工作,精心准备。懂事的琪琪也很少来打扰。

比赛为期两天,每天有六名选手讲课。在第一天的六名选手中,我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德州市教学能手”的称号。

我希望通过此事让孩子明白,遇事要全力以赴,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做到自己的最好。

“现场教育”,总比空对空的说教更有效。

等红绿灯时,遇到“中国式过马路”。我拉紧孩子的手,告诉孩子,“多少人闯红灯,咱也不随大流。”“遵守规则是有素质的表现。”

逛街时,吃完了雪糕,告诉孩子雪糕棒要入垃圾箱,并让孩子亲手投进去。

逢年过节,商量给老人钱和物,有意选她在旁边的场合,让她“旁听”到。

有意让孩子“无意”听到,有时比当面说给她听效果好,尤其对于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事情。

我平时注意读书看报,关心时事。对发生在琪琪这一代人身上的社会现象,尤为敏感。因为人更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我必须知道90后所想所做,让孩子接触正能量,远离负能量。

当“追星”、“网瘾”、“网上交友”这些现象刚刚出现时,我很担心琪琪会受影响。这些问题一旦形成,很难自拔。一定在它形成事实之前断绝其可能性,防患于未然!

首先,我觉得一个在现实中缺少亲情、友情的孩子,容易去网上交友,寻求温暖。一个在现实中充满挫败感的孩子,容易在网游的打杀升级中寻觅成就感。一个在现实中没有追求、内心空虚的孩子,容易追逐表面浮华的时尚偶像。

其实,虚幻世界中的慰藉和成就感,怎么比得上现实世界中的亲情温暖和众人赞誉?

我让琪琪感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每天放学回家,先送上一个拥抱,满足孩子对亲情的需要。

我的早期教育使她学业优异,在现实中能体会被人肯定的感觉。我的志向教育让她志向远大,内心充实,重视内涵胜过外在。

但为了杜绝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我还是要“旁敲侧击”下。

有几次,琪琪在一旁时,我刻意与琪琪爸对话。

“琪琪爸,我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女孩子在网上交了友。见面后,被网友转手卖到山里去了,还生下两个孩子。”

“这个网友当然是坏人。但这个女孩不知社会险恶,相信陌生人,让自己付出了这么惨重的代价,一辈子都完了。”

“是啊。她的爸妈该多么伤心、痛心啊。”

……

“琪琪爸,蔡明演的小品《追星族》,说的是小女孩疯狂追星。只关心明星的外表啊,星座啊,喜欢什么,怕什么。”

“如果学习明星的奋斗和打拼精神,这还可以。只有肤浅的人才追逐这些外在的东西,有点内涵的人就不会这样。”

……

“琪琪爸,电视上刚才讲了一个男生有网瘾,夜不归宿。他妈妈大半夜各网吧找他,找到后还和他妈妈吵架。”

“这样的孩子才是白养了呢。”

……

大造“舆论”之后,随口问旁边的琪琪,“琪琪,你不会染上网瘾,让我满世界找你去吧。”“妈,怎么会呢。”“这我就放心了。”

其实,2001年家里买第一台电脑时,我就告诉琪琪,电脑主要用于提升自己,娱乐是次要的。家里的电脑放在客厅,谁上网时都置身于其他人的视线中。这样,琪琪使用电脑,多用来查资料等“正事”,较少用于游戏。

琪琪上高中后住校,时常不在家。我遇到或知识、或品行或修养的教育契机时,本能地想利用它教育孩子。猛然意识到身边已无人可教,只能任教育机会白白流失掉,还有些怅然若失。呵呵,十几年“择机而教”已成习惯,形成“条件反射”了。

孩子处在人生不同阶段时,对父母的需求也大不相同。父母的使命和责任也完全不同。

琪琪上大学后,意味着彻底“单飞”。对她生活上的实际帮助,父母已基本无作为,处于“退居二线”状态。

8月份,琪琪将远涉重洋,到大洋彼岸去搏击更高的长空。

但是,正如“家庭是永不放学的学校”,父母是永不退休的职业。孩子远行,父母是永远的后盾,家是永远的港湾。父母随时准备倾听孩子单飞路上的故事,分担失意、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