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琪八岁时,我随学校高三教师外出旅游五天,琪琪在姥姥家小住。
2001年8月14日 晴
(8岁)
妈妈,你终于回来了啦!
妈妈旅游去了,我自己默默地待了四天,还有最后一天,妈妈就要回来了!
妈妈打电话来说,今天晚上8点钟准时到家,我兴奋地等着妈妈回家。
哇!8点钟啦!
妈妈跨进了家门,我一下就扑上去,说,“妈妈,我想你啊!”我顿时流下了眼泪。
妈妈给我买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如:果冻、果脯……还给我买了小螺号和玉佩呢!我高兴地跳起来。
妈妈,我觉得母爱才是最美好的爱。
其实,琪琪姨妈家的条件比我家好,又疼孩子,给琪琪大包小包地买吃的、喝的、玩的。姥姥全家都对琪琪疼爱有加,照顾得无微不至。但这些均抵不过一个母亲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这种信赖和依恋是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被信赖者实施教育的良好前提。谁养育她,她信赖谁。父母是最该被信赖依恋的人,以此做前提,父母的教诲才最奏效。没有与孩子建立起依恋关系的家长,因为感情淡漠,所以教育经常无效。因为琪琪对我的依恋,我对她的教育很容易被她认可和接受。对于她不依恋的人的说教,她时常表现出不接受,甚至抵触。
上高中后,有一天琪琪对我说,“妈,我小时候觉得你说的话都是对的,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可是现在觉得,你的话也不是全对。”我窃喜,童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是非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能掌控她的时候,我保证我当时传输给孩子的都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东西。只要那时她全盘接受了,正确的价值观就形成了,烙印就打上了。至于长大后,两代人之间有了代沟,有了观念差异,“女大不由娘”,是正常现象。对于此时丧失了“掌控感”,我也就不那么在乎了。
2.为孩子的心灵护航
安全感是发展健康人格的基石。安全感的建立依赖于父母,尤其是母亲。在琪琪婴儿时期,我特别注意建立她的安全感。
对90后来说,温饱早已不成问题,基本的物质需求完全能得到满足。所以,我更注重的是孩子的精神需求。一方面,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孩子,性情温和,自信乐观。长大后能更自信地面对世界,这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母女连心”,女儿的喜怒哀乐制约着妈妈的喜怒哀乐,可谓“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
新生儿有精神需求吗?有,安全感。安全感是发展健康人格的基石。安全感的建立依赖于父母,尤其是母亲。在琪琪婴儿时期,我特别注意建立她的安全感。让她感受到,妈妈无条件地爱她,永远和她在一起,随时解决她的各种问题。在温度适宜的时候,我会做婴儿抚触,婴儿被动操,以解除婴儿皮肤饥饿。
琪琪8个月时,白天可以由别人照顾,但晚上不肯找别人。有一天晚上,我需要外出十分钟。看她在熟睡,就没再央求别人看管,匆匆出门了。回来的路上,离家还相隔一排房子,就听见琪琪在大哭。我心中一惊,发足狂奔,冲进屋里,邻居阿姨正抱着她哄,但止不住哭。我立刻接过手来,哭声戛然而止。邻居阿姨解释说,她刚才听到孩子哭得厉害,就过来一探究竟,发现孩子在哭,却怎么也哄不下来。又感叹一番,怎么妈妈一来,“手到病除”。
我明白了,婴幼儿晚上缺乏安全感。黑暗也给婴幼儿带来不安和恐惧,而妈妈就是最奏效的安慰剂,是心理依靠。有妈妈在,孩子就踏实,就有安全感。
从此,一切事务我都在白天处理好,晚上的应酬一律推掉。晚上任谁也不能把我拉出家门,我不要我的孩子再体验无助和恐惧!
孩子日渐长大,晚上对我的依恋逐渐减弱,我才慢慢得到了“解放”。
琪琪6岁时,我和她开的一个玩笑让我至今自责。
我家不远处有一户人家开着养鸡场,我平时买鸡蛋就直接去那家。有一次带琪琪去买鸡蛋,发现了一枚比正常鸡蛋小一半的鸡蛋。琪琪好奇,问那家主人,答,“这是没发育好的鸡蛋,里面只有蛋清、没有蛋黄,但不影响吃。”琪琪觉得好玩,要求买下,我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买下了。临走,主人说,“老人们都说,吃了缺蛋黄的蛋,会缺心眼、忘事。应该没道理吧。”
回家煮熟,扒开,果然没蛋黄。问琪琪,“敢不敢吃?”“不敢。”“妈妈敢。”琪琪又担心,又好奇,纠结了半天,说,“那你吃吧。”我吃下鸡蛋。琪琪紧张地盯着我,看我的反应。我一时兴起,想逗引她一下,做失忆状,说,“你是谁家的孩子?我不认识你,你怎么在我家?你走吧。”琪琪立刻抱住我,哭起来,“我是小琪琪,是你的孩子呀。妈妈,你不认识我啦,那我怎么办啊?”她边哭边摇晃我。我忽然意识到玩笑开大了,竟然触及到孩子的安全感。用一个玩笑让孩子陷入无助、恐慌。立刻,自责和愧疚涌上心头。我赶紧抱住孩子,“琪琪,妈妈和你开玩笑的,我根本没失忆呀。老人的说法是迷信。你永远是我的好孩子。”琪琪这才破涕为笑,“妈妈,你吓死我了。”
我祈祷,这个玩笑不会在她心里投下阴影。我发誓,再也不开触及孩子安全感的玩笑。
琪琪3岁时,我领琪琪逛街,这是她喜欢的项目之一。琳琅满目的商品目不暇接,让她兴致勃勃。在卖布匹的柜台,各色花布吸引了我的视线,我拿起花布比量着,挑选着……
“妈妈,走,不在这儿了。”琪琪突然拉起我的衣角央求着。咦,琪琪不是最喜欢看五颜六色的东西吗?怎么今天突然没兴致了?
我蹲下身去,刚想开口询问,忽然明白了。当我蹲下来,降到琪琪的身高时,我只能看到棕褐色的柜台挡板,以及匆匆走过的顾客的腿。任谁看到这种景象,都不会有兴致的。
我立即抱起孩子。当她的视线和大人一样高时,眼前这个多彩的世界立刻让她高兴起来。
孩子,妈妈明白了。要想了解你的感受,必须降到你的高度。身高上如此,心理上亦是如此。
从此,看景时,我先试一试在她的视线高度的视野。平时,尽量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的心思。她在不同的年龄段,自然有不同的心理、喜好、理解力和接受能力。揣摩透了这些,把自己降到孩子的高度,再实施教育,施加影响,自然“百发百中”,“立竿见影”。
我很注意激发她的正面情绪,帮她减少负面影响。把痛苦、自责、恐惧、孤独消灭在萌芽状态。
2007年4月26日,琪琪的习作《泪花的记忆》发表于《青岛晚报》上。
泪花的记忆
平房的小学门口,孩子脸上挂满了晶莹,不成调地对妈妈说:“我……又丢了一支铅笔,对不起啊妈妈,我不知道为什么老丢东西,我不是故意的啊,妈妈你会原谅我吗?我长大了会赚很多钱给你……”妈妈望着孩子,温柔地笑了,用手背轻轻拂去了孩子的眼泪,继而轻轻地说:“妈妈不怪你,以后别这样就好了。走吧,咱们去买铅笔。”妈妈的话,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从此那个孩子再也没丢过东西。
黑暗的夜,孩子睁大了恐惧的眼睛,里面充满了亮晶晶,脑子里放映着各种恐怖的场景。孩子用颤颤的声音喊:“妈……”妈妈应声跑来,问孩子,“怎么了?”孩子低头说:“我怕……”“那妈妈陪你一会儿吧。”第一次独睡,孩子止住了泪眼婆娑,睁大了欣喜的眸子,望着妈妈的侧影,安适地入睡了。她梦见了妈妈呢!妈妈的笑,甜蜜地荡漾着。从那以后,孩子便一个人睡,梦境里尽是妈妈呢!
幽深的巷子里,住了一群爱打爱闹的大孩子,他们总是欺负小孩子,孩子哇哇哭着回了家。妈妈问:“怎么了?”孩子尽量止住哭声,小小的身体抽颤着,断断续续地说了事情的经过。说完便又止不住的抽泣,妈妈抱住小小的孩子,附在她耳边说:“你要勇敢些!”孩子突然有了一种勇气,冲出大门,止住泪眼,冲着还在幸灾乐祸的大孩子们说:“你们再敢欺负小孩儿,我就跟你们拼了!”大孩子们一怔,惊讶于孩子的勇气,纷纷沉默。从那以后,孩子再也不怕他们了,还和他们成了好朋友。
那个孩子,就是我。
2002年,我们全家初来青岛,住福岭小区。在夏津时的“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不见了,这里只有“人住对门不相识”。大人尚不适应,何况孩子。放学回到家,琪琪没有一个玩伴,非常孤独。玩伴是父母代替不了的,眼见孩子情绪日渐低落,我又心疼又着急。
夏天的晚上,有一帮孩子在小区空地上跳大绳,欢声笑语不断。琪琪羡慕地看着陌生的小朋友玩耍,却不敢上前参与。我明白,琪琪刚到异地,又害羞内向,所以只敢远远地看着。鼓励多次均不奏效,怎么办?好不容易有了小朋友,老妈岂能放过?看我如何硬着头皮帮孩子“入伙”。
有一天晚上,我带琪琪到了跳大绳的现场,主动开腔,“你们个子小,摇得不够高,让阿姨替你们摇一摇绳吧。”
大绳的一端果然顺利落在我手里了,我当然比个头小的孩子摇得好啦。摇了几十下,我喊只敢“观望”的琪琪,“琪琪,摇绳也挺好玩的。不信,你来试一下。”从妈妈手里接过绳头,琪琪就没有障碍了,她卖力地摇起来。
“小朋友们,咱们跳‘下饺子’吧。一个跟一个地跳,跳一下就跑,这样跳绳最好玩了。看,像我这样。”
为了孩子,我放下端庄与矜持,与孩子们跳起了“下饺子”,并做起了现场指挥。
“谁跳坏了谁摇绳啊。那两个小朋友,你们去替摇绳的人。现在,琪琪,该你跳了。来啊,像妈妈这样,可好玩啦。”
琪琪终于冲破害羞、胆怯,参与进来。
九点钟,该回家了。我说,“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个刚加入的小朋友叫张安琪。她可愿意和你们一起玩了,你们想玩时可以叫上她。你们能介绍一下自己吗?”孩子们各自做了自我介绍,便回家了。
琪琪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从此,在异地他乡,琪琪有了新朋友。
青春期,正常的身体、心理变化,都可能使孩子自卑、不安、焦虑、紧张。为了“防患于未然”,清除潜在的困扰。我提前就有意无意地渗透青春期知识。“女孩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体就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正常、健康的女孩都这样,不这样就不正常了,要去医院看病。”
为了让她更全面的提前了解青春期知识,我给她买了一本青春期知识读本,让她自己看。这样,还减少了与孩子面对面讨论敏感话题的尴尬。
琪琪平稳度过了青春期。
爸爸在疏导孩子心理方面,有着妈妈不具备的优势。一般来说,爸爸性格更坚强,心胸更开阔,眼光更长远。琪琪上初中之后,遇到失败挫折时,琪琪爸爸的疏导更为有效。
我很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多跟孩子交流。吃饭时,聊一聊她学校的人和事,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只要常聊,两代人之间沟通的大门就永远敞开着。孩子只要能和父母保持良好沟通,情绪就不会郁结。
我期望,孩子无论多大,两代人之间都能无话不谈。但实际上这是奢望,代沟是永远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我在努力把代沟变浅而已。
大一时,琪琪注册了人人网。她说到人人网的种种方便之处,我心向往之,更渴望借此了解在异地求学的孩子的动态,便也注册了人人网,立即觉得离孩子的距离更近了。没想到,琪琪告诉我,这个平台上大部分是同学,她与同学交流起来自由畅快,不愿意有一双“监视”的眼睛。再说,90后之间交流的内容,60后不一定看得惯,那样双方都不自在。话都说到这儿了,我只好“知趣”地退出。无论两代人多么亲密,代沟还是存在的。孩子心里总有一块“自留地”,不希望父母驻足。孩子的隐私,理应得到尊重。再者,自己多年来培养的孩子的价值观、是非观、生活态度、生活习惯,都已经基本定型,没必要掌控一切才放心。不放心,恰恰是对自己家庭教育的不自信。所以,我理解尊重孩子的意愿,为了给她留一片自由的天空,我永远退出了人人网。
3.父母是示范者
孩子虽小,目光澄澈。父母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无一不投射到孩子眼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模仿在行动上。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父母的复制品。
教书多年,我发现,每个问题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家长的影子。所以,我们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的人,就先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吧。正所谓,“教子先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