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学期时,琪琪对政治学科不感兴趣,一背政治就犯困,无论如何也学不好。政治成为木桶的短板,成为实现“二中梦”的最大威胁。琪琪对政治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我认为,此时,有必要请人“指点迷津”了。经多方打听,找到一位名师,琪琪去老师家里上了几次课。当年中考中,琪琪总分605.5分,其中政治得分77分(满分80分),成功考入青岛二中,证明辅导班是有效的。
对于辅导班,我的原则是—偶尔借力,但不依赖。
3.淡化分数和名次
分数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孩子的素质、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分、分,学生的命根。”
应试教育,把分数的重要性放大到无可附加的程度。相应的,孩子的名次也让家长患得患失。每年的中、高考季,分数和名次更是决定了“哪家欢乐哪家愁”。
我看到,作为分数最高、名次第一的高考状元,受到了全民膜拜。
我看到身边考了99分的小学生被家长痛斥“没考好”。
然而,2007年的《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状元们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大相径庭,他们当中没能出现行业的“顶尖人才”,大多在职场上显得“默默无闻”。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通过调查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这真是,“状元及第真可夸,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度多桎梏,小时了了大不佳。”
杭州市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发现了“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乃至工作后),有相当一部分“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表现更出色、更成功。甚至,存在当年成绩好的给成绩差的打工的现象。
无独有偶。美国前总统布什在大学期间,学业成绩不佳,只得到C。他在回母校的演讲中说,“你们中得A的学生无疑是优秀的,将来一定能取得成功。你们中得C的学生也无需气馁,将来会像我一样当上美国总统。”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分数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孩子的素质、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琪琪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我和琪琪爸把分数和名次看得很淡。第一,我着力培养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分数只占一个人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当然,只要我培养的是一个完整的人,分数自然不会差。第二,我不想做应试教育的帮凶,剥夺我孩子快乐的童年。童年仅有一次。我不愿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精神压力,给她的童年抹上灰色。每次考试结束后,我让她带回试卷,我或琪琪爸帮她看看错在哪里,帮她分析是粗心大意,还是知识有漏洞,还是其他。若发现是粗心大意,告诉她人的综合素质里包含细心,粗心是综合素质有缺陷的表现,不要这样计算:如果我这次不粗心的话,就能得多少分了。因为不改掉这个毛病的话,下次考试还粗心。若发现有知识漏洞,就帮孩子再学习一下相应的章节。对一次考试的处理就到此为止。
琪琪没有来自父母这一方的压力,使她能轻松愉快地度过小学、初中阶段。她也经常得意地显摆,“我爸妈不在乎我的名次。”让倍感父母压力的同学羡慕不已。
其实,琪琪看到的是父母不在乎分数,她没有看到的是,父母其实很在乎分数背后的东西。
我在乎她是否志向远大、追求卓越。琪琪八岁时,母女俩共读《哈佛女孩刘亦婷》,使她树立起目标—做另一个哈佛女孩。
我在乎她是否博览群书、视野开阔。在我的引导下,她的阅读量远超同龄人。我提供的书籍随着她的年龄增长逐渐加大深度和广度,使她的知识储备文理兼备。
我在乎她是否学习为先、不重享乐。父母对工作的投入、对学习的重视,让她耳濡目染。“学习是自己的事”观念的灌输,让她树立起责任感。父母生活的简朴,让她看淡享乐。
我在乎她是否不怕失败、愈挫愈勇。琪琪经历的每次失败,父母均给予同情、理解、激励。每次挫折,都让她伤心失意,但从未让她一蹶不振。她从每次失败中吸取教训,看到希望,整装待发。数次失败之后的成功,让她更加珍惜成果。
我在乎她是否意志坚定、坚韧不拔。初一时,琪琪曾效仿偶像—哈佛女孩刘亦婷,“捏冰一刻钟”来挑战自己的意志力。果然,琪琪也做到了。高三下学期,琪琪能在整个寒假和周末,每天泡在图书馆里,除夕、大年初一也不例外。上大学进入实验室后,为了赶进度,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到晚上关楼门时才出来。冬天,琪琪的手在实验室冻出了冻疮,她靠意志力坚持下来,终有成绩。
我在乎并且刻意培养的是孩子优秀的学习品质,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顽强的拼搏精神、旺盛的求知欲……不是分数本身。“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孩子具备了优秀的学习品质,分数自然就高,成为“学霸”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分数不是终极目标,甚至名校也不是终极目标。琪琪被哈佛录取,实现多年夙愿后,并没有“车到码头船到岸”的心态,没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因为她知道名校只是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场所,进入名校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哈佛,也注定是人生中的一个驿站。未来的工作中有建树,有贡献,同时自己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才是终极目标!
4.专注是学习效率的保障
对于一个女孩子而言,独立思考尤其重要,如果她常能安静思索、专注做事,就不容易被潮流挟裹,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她会重视内在胜过重视外表,追求精神胜过追求物质。会沉稳大气,不会浅薄浮躁、跟风媚俗。
专注,就是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一件事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太阳光再强烈,也不能点燃一张纸片,因为它的光线是分散的。但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之后,光线得到汇聚,集中于一点,就能点燃纸片了。同样的道理,人只要收敛心神,全力以赴地把时间、精力、智慧凝聚到一件事上,也能产生巨大的威力。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任凭怎样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有所成就。”
学习专注的孩子,当然效率高、成绩好。
专注的学习习惯始于专注的生活习惯。生活中养成的品质会反映到学习上,学龄前的生活习惯会迁移到学龄期,所以,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
培养专注,先从培养抗干扰能力做起。
专注的大敌是环境的干扰,但没有一个人能按自己的意志选择或改变坏境。只有提高自己的抗干扰能力,才能适应坏境,让环境对自己的干扰降到最低。
琪琪刚出生时,我并没有要求家人在她睡觉时段刻意保持安静,只是在哄她入睡的时候注意减少噪音。她入睡后,大人便恢复常态,“我行我素”。一则,婴儿一天睡十几个小时,如果要求大人长时间保持安静,势必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二则,婴儿的习惯是完全可以从出生开始培养的。让孩子习惯了在常态的有噪音的环境里睡觉,她对环境就不挑剔,能“过滤”噪音,环境对她的影响就小了,抗干扰能力也就提高了。
琪琪上学之后,有时班级里没有老师,嘈杂喧闹时,她能闹中取静,专注学习。
高中时在学校住宿,八人一间宿舍,晚上总有同学开夜车,多少会有声音,这对睡眠浅的人是个灾难。久之,难免产生嫌隙。但这对琪琪影响不大。好几次早上醒来,两个舍友为昨晚谁影响了谁休息而言语不和,琪琪一头雾水,一脸茫然。
从小,我常告诉琪琪的一句话是,“干什么事都要专心”。吃饭时,决不开电视,若遇到琪琪特别喜欢的电视节目,宁可等她看完再吃饭,也决不边看边吃。同样,吃饭时,也不边吃边玩。
琪琪专心于玩一个玩具、做一个手工、看一个电视节目、读一本书时,我也尽量不干扰她的“工作”。
琪琪刚会阅读时,我经常与她共读一本书,采取一人朗读一段的方法,但约定互相给对方找错误。琪琪为了不被妈妈挑出错误,一字一句,读得认认真真。我为了试试她是否专心听我读,就故意读错,或添字或丢字。这些都没能逃过琪琪的“火眼金睛”,她大喊着,“你读错啦。”我赶紧“重新审视”一遍,再诚心认错。琪琪很得意。读完一篇文章后,琪琪常去找爸爸炫耀,“我一处也没读错,妈妈读错了三处。”琪琪爸会很配合地表扬琪琪,“比妈妈还专心”。
经常有小朋友光临我家,我都很高兴地接待。因为孩子都需要同龄伙伴,他们在一起共同玩耍、追逐打闹时,是最开心的。这种纯粹的快乐都能感染到成人。
热闹的场景孩子固然喜欢,但家庭里每天必须要有安静的时段。小朋友离开我家后,琪琪往往还意犹未尽,继续玩闹。我会尽快让她平静下来。打扫完“战场”后,我会抄起一本书,静静地阅读。无需再说什么,琪琪也自然地拿起一本书来读,由刚才的闹迅速转为静。时间长了,她能在动与静之间自如地转换,既能恣意疯玩,又能安静思考。
安静,使人思想集中、头脑清晰。佛教讲“静能生慧”。诸葛亮也说,“非宁静无以致远”。而嘈杂,容易让大脑迟钝,思维能力下降。俗话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思想”。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思想”是奢侈品。对于一个女孩子,独立思考尤其重要,如果她常能安静思索、专注做事,就不容易被潮流挟裹,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她会重视内在胜过重视外表,追求精神胜过追求物质。会沉稳大气、独立思考,不会浅薄浮躁、跟风媚俗。
至于电视,台湾作家李敖尖锐地指出,“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因为看电视是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行为,无需自己思考。天长日久,大脑自然习惯接收、惰于思考、思维能力下降。美国一项研究也表明,学龄前常看电视的孩子,比起学龄前常阅读的孩子,上学后智力差异很大。
我家的电视倒是天天开,但开的时间不长,一般晚上八点前就关掉了,只有播放非常喜爱的节目时可以破例。《猫和老鼠》一度成为琪琪的最爱,我就允许她看完再关。我不希望孩子沉湎于电视,所以自己必须先做出表率,少看电视。遇到热播的集数较多的连续剧,更是慎重。因为一旦看进去,就没法停下,直到看到大结局才能了结牵挂。所以,只有当周围的人有口皆碑评价某剧时,我才会看,但这种情况较少。每晚睡觉前的最后一项活动一般是看书,而非看电视。
这样,琪琪在幼年时期就没有形成看电视的习惯,到现在对电视也不怎么感兴趣。对于电视连续剧,更嫌“浪费时间”。
至于写作业。为了让她养成专注写作业的习惯,我让她每天在固定的书桌前写。为了减少干扰源,她的视野范围内不摆放玩具、食品,只摆放书籍等学习用品。我给她买的文具图案简朴、功能单一,不让文具成为分心的因素。光源采用台灯而不是屋顶灯,因为台灯只能照亮书桌区域,其余的景物都隐匿在昏暗中。
她写作业时,我基本不去她房间,不问“做几道题了,还有几道题”,也不去送水果等“慰问品”。
这一切,都让她写作业时专注投入,不神游四方、心不在焉。没有“拖延症”,效率也很高,从不开夜车。上学十几年,几乎没抱怨过“作业多”。
琪琪从小做事专注的习惯,成就了高效率。写得快,读得快,继而节省出大量时间,去读她喜欢的课外书。高中紧张的生活,也没耽误她读了“一架子的英文书”,没耽误她每个周末回家看美剧。
大学相对宽松而自由的氛围,更让琪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切都按照她自己对大学四年的规划,一步步高效推进。在成绩名列前茅的前提下,琪琪三个月背过15000个英语单词,大一读完上千篇SCI文献,大二寒假,读完馆藏的所有电磁吸收教材,大四上学期发表五篇SCI论文,大四下学期准备拿下“好几架子”生物书……
琪琪成名后,曾有人问她的舍友,“张安琪是怎样学习的?”舍友答,“她学习起来,能三四个小时不动地方,也不说一句话”,“她如果今天接到一个任务,一个月后是截止日期,她肯定今天就把任务完成了。”
专注,还迁移到她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上。大一起,琪琪把从事科研当成终生的奋斗目标。期间,经历了各种失败、挫折,始终笃志专一,不改初心。
2013年12月25日,琪琪做客新浪微访谈,她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特别聪明或者是什么女神,我只是坚持自己的目标,专心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我觉得自己最引以为豪的,不是智商或其他别的,而是努力的一股韧劲,以及对科研梦想的坚持。”
5.会自学的孩子潜力大
自学,能让她按照自己的规划,学到课堂内外自己想要的知识。自学,充分尊重了她自己的学习速度,使学习效率最大化。自学,使她自己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实现了大学时光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