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榜公示的前一天,我忍不住给学校打了电话,询问琪琪的考试结果。电话那头传来,“张安琪啊,190.5分,在大班小班全部考生中列第二名,编入了一年级。”
耶!这个成绩既是对琪琪学习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我教学能力的肯定!
和琪琪爸分享了喜悦之后,我俩决定,暂时瞒着孩子。让孩子在现场体验“金榜题名”的感觉,体验学习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成就感是人继续努力的强大动力。
第二天,我们一家三口去学校看榜。琪琪在榜上发现了自己的名字,高兴地跳起来。接下来,再找学前小班好朋友的名字,发现无一上榜,琪琪不禁失落起来。以后再不能和熟悉的玩伴在同一个班了。发现琪琪难过了,我赶紧提议,去奶奶家和姥姥家报喜吧。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琪琪又高兴起来。到了老人的家里,我让她亲口报喜,“我考上一年级啦!”老人的祝贺让琪琪更开心了。
这次成功跳级,让琪琪初尝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体会到了学习是能带来快乐的,这真是个良好的开端啊!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当喜悦渐渐复归平静时,我陷入思考:接下来的一年级,才是琪琪求学生涯真正的开端啊。也就是说,真正的竞争还没有来到呢,我怎样做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开始呢?
秋季入学时,琪琪将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班里同学都来自学前大班,已经彼此相熟。况且,琪琪还比人家小一岁。通常,年龄小的、个头矮的、有缺陷的、新来的同学,都容易在班里受欺负,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梦魇啊。
怎样让琪琪顺利开好一年级的头?只能是让她变得强大。在应试教育中,学习好的学生总是受到肯定和推崇,单这一项强大,就能获得尊敬,让人高看一眼,起码能避免受到大孩子的欺负。而且,一开始就优秀的孩子,更容易延续优秀,让优秀成为习惯。
怎样确保孩子的第一步就领先?只能是—提前预习!
鉴于在升级考试前,我帮琪琪已经做过预习,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所以我借来一年级的课本,帮她提前预习。
预习多少合适?一册书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吧。让孩子开局顺利,赢在起跑线上,让她感受到上学是多么简单!
预习到什么程度合适呢?语文,只要认得生字,能准确朗读课文即可。数学,我只讲解基本知识,自己再出三五道题让她练练即可,即达到“只会不熟”刚刚好。会是让她轻松上手,留有“不熟”是让她上学后在学校里还有事干,不至于因为掌握得好反而不认真听老师讲课。比如:生字还需写,课文还需背,课后习题还需做。
果然,琪琪一入学,就凸显学习的优势,迅速被老师注意到,并得到老师的赏识。第一次期末考试,琪琪就得了全班第一名。同学们也不敢小瞧这个年龄最小的新人。我之前的担心全都没有出现。而且,成人的表扬往往是孩子进步的最大动力。琪琪喜欢老师、喜欢学习、喜欢新同学,进而喜欢学校,一切进入了良性循环。
尝到提前预习的甜头后,每个学期开始前,我都帮琪琪把各学科预习半本书。如果把每学期比作一次长跑的话,琪琪每次在起跑线上都“抢跑”了一半路程,领先于他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琪琪上初中之后,我觉得她已经养成了每学期开学前预习的习惯,而且已经知道怎样预习了,就放手让她自己预习。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从此,琪琪一直在寒暑假自己预习下学期内容。
今年春节,琪琪收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要进入Lieber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我说,“想要的offer(录取通知)拿到手了,下学期可以轻松了吧。”“不行,我得预习啊。”“预习博士课程?你怎么知道美国大学开什么课程?预习什么内容?”“我大学的专业是材料化学,可Lieber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化学与生物的交叉学科,所以,我得预习生物部分啊。复旦图书馆有好几架子生物书呢,够我看的了。而且,Lieber教授发表过的每篇论文,每部论著都应该提前看一遍啊。”
呵呵,琪琪读博士也要提前预习!
2.上学是自己的事
学习是自己的事,考好考差自然也是自己的事。那么考好了是不是要奖励?答案是“No”。
由于琪琪在生活中习惯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部分事务已经习惯自理,所以,要树立起“上学是自己的事”的意识,就很容易了。
上学不久,我问琪琪,“现在妈妈天天上班,有没有人帮我上班?”“没有。”“爸爸也天天上班,要不要别人帮他上班?”“不要。”“大人上班是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好好做,琪琪上学是谁的事啊?”“我自己的事。”“对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琪琪已经会抢答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但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找爸爸妈妈。”
说办就办,先从早上起床开始。我带琪琪上街,让她亲手挑选了自己喜欢的闹钟。这个闹钟的好玩之处是,定制好的时间到了时,它会发出“懒虫起床,懒虫起床……”的提示音,琪琪觉得很有趣。我郑重地把闹钟交到孩子手里,“琪琪,按时起床、按时上学是自己的事,从明天早上起,闹钟就代替妈妈叫你起床了。”“行。”
清晨,琪琪卧室的闹钟准时响起,“懒虫起床,懒虫起床……”我没动。想象着她被吵醒,关闹钟,起床。谁知两分钟过后,闹钟依旧不屈不挠地叫“懒虫起床,懒虫起床……”我意识到,这样下去,可能全楼的“懒虫”都被吵醒了,琪琪也不一定能听见。我冲进琪琪卧室,关掉“扰民但不扰她”的闹钟,发现琪琪依然酣睡中。
唉,执行“上学是自己的事”,出师不利。没办法,孩子年龄尚幼,需要的睡眠时间长,睡得又沉,只好让闹钟暂时下岗。从此,闹钟叫早恢复成“人工叫早”。
关于唤她起床的笑话,我以丈夫的口吻写出来,刊发在2009年3月14日的《青岛早报》上。
叫醒孩子要紧
我家房子带阁楼。我们夫妻住楼上,孩子住楼下。为确保孩子上学不迟到,我俩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是下楼唤孩子起床。一日醒来,妻睡眼朦胧,迈步下楼梯时,竟一脚踏空。妻一路大叫着坐着“滑梯”到了楼下。
我循声冲到楼下。妻已仰面躺在地上,表情痛苦,动弹不得。我刚欲上前施救。妻忍痛指着孩子卧室门说,“别管我!叫醒孩子要紧!”
其实,琪琪除了起床这件事还需依靠家长,其他的如交通、作业等早就全靠自己了。
交通方面。孩子上学后,每天的接送成了家长最大的负担。怎样既少影响大人上班,又保障孩子安全,我颇费了心思。学前班时,我发起组织了“家长互助组”,五个同班同学的家庭轮流值日接送孩子。升一年级后,琪琪和原来“互助组”的孩子不在同一个班了,接送时间也不一致了,只能搞“单干”,负担陡然加重了。三年级时,我觉得是时候放手了。一则,孩子渐渐大了,心智逐渐成熟。二则,当时的县城,民风还算淳朴,车辆也不多。在千叮咛万嘱咐了防坏人、防车辆,只走固定线路后,我放孩子独行了。其实,我远远跟在后面,偷偷观察她,孩子果然能顺利到达目的地。跟踪几次后,我放下心来,孩子终于能独立上、下学了。
作业方面。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还不习惯写作业。所以,刚上学时,琪琪放学以后,习惯性地先去找小朋友玩。我问道,“琪琪,你现在上学了,每天都要写作业。你说,每天放学后,是先写完作业再去玩,玩得痛快呢?还是先去玩,再写作业,玩得痛快呢?”琪琪想了想说,“还是先写完作业,才能玩得痛快。”“对了,那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真聪明。”琪琪果然能说到做到,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但有时候,琪琪还没写完作业,就有小朋友来找她玩,琪琪不免有些动心。我就赶紧问访客是否写完了作业,如果没写完,可以把作业拿到我家来和琪琪一起写,然后俩人再一起痛快地玩耍。一般情况下,来访者都会同意这个建议的。就这样,先写完作业,后做其他事,成为琪琪多年求学生涯中雷打不动的习惯。
为了让她能集中精力、提高效率,不患“拖延症”,我每次都让孩子在固定的地点写作业,就在她的书桌上写。时间长了,人坐到书桌前,就意识到学习的时段到了,其他的心思就收起来了。书桌周围只摆放与学习有关的物品,玩乐的物品另放它处。写作业期间,尽量不打扰她,也不在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再多布置“家庭作业”。所以,每天放学后,她都明确自己的作业量,明白只要做完这些就能得解放。所以她写作业时,安静专注,心无旁骛,效率很高。
为了让她养成独立写作业,不要家长陪同的习惯,我从未陪过她写作业。但不陪并不意味着放弃责任、放任自流。怎样既不陪又能保证孩子的作业质量呢?她一放学,我就有意无意地问她今天的作业是什么。孩子完成作业入睡之后,我再打开她的作业,看看是否保质保量完成了。检查过几次之后,发现她的作业令人放心,这才作罢。之所以不让她知晓我检查她作业,是让她明确一个意识—“作业是自己的事,与家长无关。”即便孩子一开始真需要我陪,我也最多陪她两周,然后逐渐“抽身”。
孩子睡觉之前,我要求她收拾好书包。第一,要把做好的作业放到书包里。第二,按照课程表决定明天要带的书,为书包“减负”。如果一股脑儿把所有学科的书都带上,书包会很沉。整理好书包,再让她找好第二天穿的衣服,摆放在床边的椅子上。这样,在忙碌的早晨,也能做到忙中有序,忙而不乱。
上高一时需要住宿,每周五下午回家,周日返校,单程三十里,耗时一个多小时。有个周日下午,她独自乘公交车返校,一个多小时后,她打来电话。
“妈,我犯了个大错误,把钥匙落在家里了。”
“那怎么办?”
“妈,一会儿就晚自习点名了,我来不及赶回家去取,麻烦你给我送来。仅此一次,下不为例。妈,Please—”
孩子没带钥匙,就意味着各种门、橱均打不开,又没时间回家取。孩子给难住了,此时,妈妈不解困谁解困呢?而且,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对于给家长添麻烦也心存愧疚。此时,我当然会出手相助。但要趁机教育教育她,让她记住教训,以后不再丢三落四。
“这么远,妈妈真不情愿跑一趟,除非你答应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妈,不会有下次了。”
“要想赶到在你晚自习之前到,我必须打车去,回来时倒可以坐公交。”
“妈,我出打车的钱。”
“好吧。”
我立刻拿起她的钥匙,打车到二中。她正焦急地等在大门口。“谢谢妈妈。谢谢妈妈。妈妈辛苦啦。”她忙不迭地说着,接过钥匙,拿出二十五元打的费给我。我没有推辞,直接收下。
其实,作为没有收入的孩子,她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父母,这二十五元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那我为什么还收下琪琪的钱呢?因为向外掏钱,都会心疼;何况今天花出去的钱,并未换来任何收益,只是用来为自己的粗心买单,这就更“肉疼”了。教训深刻。而且,我想让她明确—上学是自己的事,别人没有义务在她上学的环节帮忙。若提供了帮助,她就需要付点代价。果然,从那以后,再没发生过此类事件。
学习是自己的事。考好考差自然也是自己的事。那么考好了是不是要奖励?答案是“No”。一则,学习是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做好了,为什么要向别人要奖励?二则,考试成绩好,本身能带来荣耀感、成就感、愉悦感,这已经是最好的奖励了。
三则,考出好成绩就能奖励,会让孩子为物质而学习。“动机不纯”不说,这种低层次的学习动机也不会持久、稳定。只有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才能持久地有力地激励着孩子前进。
琪琪考得好了,一般是得到一句口头赞扬,或全家改善一次伙食表示高兴,仅此而已。
常有人问我,“你女儿学习这么好,上没上辅导班?”我的答复是,“必需的时候,偶尔上一上,但绝不依赖辅导班。”
琪琪上了初中之后,身边有的同学每周末都在各种辅导班“赶场子”,琪琪有些不安,担心被人家落下,问我她是不是也去上。我告诉她,“第一,辅导班都收费很高,这对家庭是个经济负担。学习是自己的事,依靠家长“出血”换来好成绩,这不算自己有本事。第二,上了辅导班,你的自由支配时间必然减少。第三。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学校里提成绩,这才是正理,这样得来的好成绩显然比上辅导班得来的好成绩‘性价比’高。志成是青岛市数得着的好学校,我不信辅导班的老师能比你班的老师强。只要你认真跟着你班的老师好好学,也能学得很好。如果某个学科的确有攻克不了的堡垒时,才可以短时间内上上辅导班,但决不能让上辅导班成为常态。我班就有学生长期上辅导班,结果对辅导班产生了依赖心理,平时在学校反而不认真听讲了,你说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琪琪认可了我的说法,同时因为怕被上辅导班的同学落下,格外珍惜自己班的老师这一资源,上课格外认真、专注,下课经常找老师问问题。追求高“性价比”的好成绩,在周末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