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
8283100000010

第10章 中西传统建筑的时空意识(3)

园林建筑空间布局作为自由式空间布局的主要代表,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流动的空间美。它不仅具有规整式建筑空间流动的音乐美,同时还具有电影“蒙太奇式的绘画美。中国园林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综合艺术形式,与中国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多有一致之处。中国园林实际上就是画的立体化,梁思成曾说过:“中国园林(包括园林建筑),就是一幅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栙其在总体布局上以山水为主体,以曲径为导引,以建筑物为点缀,通过框景、隔景、透景、借景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整个园林设置得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峰回路转,曲折幽深,含蓄深邃而又韵味无穷。所以,中国园林是一种绘画的艺术,具有“绘画之美,欣赏中国园林,也就像是在欣赏一幅中国的手卷山水画,寻径探幽,步移景异。在这里,物理的空间转化为心理的时间流程,给人以“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的美的感受。

陈从周先生曾说:“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可谓中肯。确实,中国园林与中国绘画之间存在着互融互渗的艺术渊源。中国画讲究远视近观的不同,四时节令的差别,以见出外在之“形和内在之“意。宋时书画家郭熙在谈到对山水画的欣赏时曾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面面看也。如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栛中国画重在以线造型,注重白描、散点透视、虚实相生,重神似而不求形似,旨在通过对瞬间形象的描绘创造出丰富深邃的画境之美。中国园林则直接得益于中国绘画空间构成理论的指导,讲究虚实、藏露、因借、景移等设景原则,注意景与景之间的主从、显隐、连隔、向背、呼应、疏密、明暗、深浅、强弱、高低等布局特点。从历史上看,许多的造园家同时也是画家,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绘画理论经验,同时也将之用于园林营造的实践。园林建筑空间的“绘画之美在于曲径通幽的空间序列安排。中国的山水画是在移动的视点上描绘对象的,随着视点的不断转移,在同一画面上来展现山水之趣。中国园林实际上也是以一种“峰回路转、“渐入佳境式的流动视点,在立体的空间中来品赏山水之趣的。它以灵活的平面布局,迂回曲折的空间序列,经过巧妙构思,精心安排,在时空的不断推移和转换中,通过有与无,实与虚,屏与借,动与静,直与曲等手法,形成从“点的单向静观到“线的多层面动观。在这里,游览线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它把亭、台、楼、阁、馆、堂、厅、榭等建筑物与周围的山、石、草、木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为游览者从不同视点去观赏提供了可能。即使是花草树木的序列布排,也重在画意,这在江南园林中最为突出,“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暞的实感,……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暞中的栙。梁思成在论述中国庭园建筑文化时也曾说:“如优游悠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布置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中国园林又具有可行、可望、可游的特点,它的大部分景点都是以人的正常视线为最佳视角来设置的,虽然园林中也掇石叠山,或建高亭以远眺,或筑高楼以统览,但园林区别于其他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门、窗、廊、榭等建筑小品将各处不同的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曲折回环的游览路线来组织景点,并且安排得体,形成一个蜿蜒连绵、围而不隔的整体空间,随着步移景异而更加引人入胜,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妙境。在游览路线上,时而花木掩映,时而波光粼粼,或曲桥或游廊,或亭台或轩榭,景中有景,景外有景,处处有画,在在见意,空间景色的变化异常丰富,以至于不能一眼就看尽它的美,而必须一个景点一个景点慢慢地用心去品味。有限的空间因回环的路线而扩大,漫游的时间也因曲折的路线而拉长。人行园里,如游画中,在时空的交织互感中,令人游目驰怀,心旷神怡。使游览者能在幻想中对有限的静的空间填充无限动态的诗情画意,既可“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栙,又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驰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因而达到一种“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栛的精神意趣。园林因融入时间的流程而具有了空间的无限性,空间也因时间的牵引而具有了无限的开放性。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春华秋实,朝露晚霜,一切但凭想象之驰骋。在空间的不断转换及与自然的不断接触中感悟到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无论是在规整式空间布局还是在自由式空间布局中,门、檐、廊、亭、榭、馆等都起着重要的连接和贯通作用。它们就像音乐旋律上跳动的一个个音符,是建筑流动空间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建筑的梁柱木结构体系特点,为空间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它既分割了空间,又可使两旁空间任意流通,从而形成了空间层次上丰富多变的建筑群体。在宫殿、庙宇、民居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手法的运用,园林建筑中更是多见。中国园林以空间划分的大下、虚实、续断、曲直以及山水、花树、建筑景点等构成对比呼应,形成富于节奏意蕴的有机空间体系,它们往往成为组织园林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它们的相互贯联下,全园意蕴流溢,颇具“流动之感。门作为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不仅是可以供人出入的通道,更重要的,它还是连接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必要手段,李允以“门为例反复强调说:“中国建筑的‘门暞担负着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中国建筑的门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平面组织的段落或者层次,“‘门制暞成为中国建筑平面组织的中心环节,实际上“中国古典建筑就是一种‘门暞的艺术。栙这些建筑构件和建筑小品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相对于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方式而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经验型的,因而中国人的时空观念也是经验型的时空观念,中国人是用心去体会宇宙时空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中国人的时空观念,是心理的时空,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人在室内,但却可以“思接千载,进入无限的自然,“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米芾)……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通过一门一窗,小中见大,把无限的时空拉回到有限之中,即“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栙。中国建筑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音乐性的,是大自然的全部节奏与和谐,每一个建筑单体都是跳动在这曲和鸣中的音符,并由动的节奏引领我们进入空间的视阈。中国传统的哲学及美学时空观,不求心态与物态的同构对应,而是在心态与物态之间拉开距离,以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因而又是一种虚幻的时空、流动的时空。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我们的空间意识的象征不是埃及的直线甬道,不是希腊的立体雕像,也不是欧洲近代人的无尽空间,而是潆洄委曲,绸缪往复,遥望着一个目标的行程(道)!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暞。欣赏中国建筑,就像是欣赏一幅巨大的手卷画,人必须置入其中,在视点的不断转换中,才能欣赏到它的全貌,领略到它的时空蕴涵。所以,不是人围绕着建筑,而是建筑围绕着人,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是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画中,品味柱、梁、额、桁、枋、椽、栱等各种“线的网络交织,体察各种“线与“线之间的虚实疏密,情随景迁,步移景异,就像在画的“晕染处作无尽的畅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空间的特点。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动态的空间美,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具有多向度的美的内涵。它是一种无法定质定量的心理时空,杜甫“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的诗句,典型地揭示出中国艺术的时空意识。中国传统建筑流动的空间之所以具有时间的维度,并非因为它的潜在的意义是用时间来体现的,而主要是因为它能让人从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境中来领会它并使之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建筑的特性就在于它是一种人对空间的掌握。而且,建筑也并非是单纯地以实用和功利为目的的对空间的掌握,而是对内外空间的一种审美的人格化的掌握。这就是说,建筑所要对象化的不仅仅是人对合目的性的认识,而且还有人的审美需要、人的精神、思想和情感本质。于是,建筑与人的社会历史生活、人的精神发展需要和意识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不仅仅以自己的实用功能,而且以其审美作用来巩固和发展人的完整性。栙齐康先生在谈到建筑空间的动态表现时也认为“建造的时间序列特征和人们使用的过程,这就成为建筑形态的进程。这就说明,建筑空间的流动感是人的审美活动赋予的结果,只有人的审美活动参与其中,它才有意义。人的活动不存在,则它的意义也就消逝,变成一种物理的自然的空间。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流动美是“空间组合的美,空间的层次美,空间的过渡、转化和碰撞,引导、穿插、交汇、封闭、开敞、对景、动态,它主要是视觉美,也具有听觉的、触觉的,明晰、朦胧、幽深、明亮……一种感觉的美。它能使人们感受到雄伟、亲近……,又可通过塑造达到某种诗意的、音乐序列的、绘画画面的美栛。歌德和谢林都曾将建筑称为凝冻的音乐,后来的音乐家普德曼又将音乐称为流动的建筑,也正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了建筑空间动态美的这种复合结构。的确,人置身并穿行于建筑之中,它的空间不停地流动、起伏、变幻等等确实能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感。虽然,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它本身并不带有时间性;音乐是纯粹的时间艺术,它本身也不能造型,而只能存在于时间这一维度之中。但由于人在空间的流动中始终伴随着时间的进程,这就使本来静止的空间具有了“流动的特性。这种时、空合于一体的“流动美,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最本质的美学内涵。

四、西方建筑的造型美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下进行的,它必然体现出对于这一特定时空的理解。建筑活动作为人类的活动形式,自然也要受到这个时空系统的影响。西方文化的时空意识,不仅造就了西方古代文化的性格,而且也造就了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的风貌。物理的时空观念,决定了西方在建筑活动中对于建筑单体的强调和对建筑几何造型的重视,因而建筑实体表现为一种造型美。

建筑造型实际上是由它所围合的内部空间决定的。从古希腊建筑活动始,一直到现代建筑,伴随着建筑空间结构的不断革新,作为与空间相互依存的建筑实体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西方建筑之所以热衷于各种不同的实体造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早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探寻美的因素,认为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事物的美也只有在数的原则下才能表现出来,并最早地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定律。受此影响,西方人普遍认为立体的几何图形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柏拉图认为一切事物的本来面貌都是一些几何图形,美就是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比例和谐,也只有合乎比例的形式才是美的,这些形式就好像是联想起或者表明了一种仅仅在理想世界里才存在的“理想形式。其后的亚里士多德也曾说,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空间的“秩序、匀称与明确栙。这些思想观念牢固地奠定了西方美学的基础。直到17世纪,布阿依索还认为:“如果不加以调理和安排均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所以,强调比例、均衡、对称、整齐、节奏和秩序,推崇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圆锥形、直线等形式美,就成为西方建筑活动重要的指导原则。

在古希腊时期,宗教仪式是在神庙周围的露天举行的,所以人们对神庙外在的结构造型就特别重视,他们常用浅浮雕来装饰山墙檐部和墙面,但却相对地忽视了内部空间,神庙的内殿作为神的寓所,是一个围合起来的封闭空间。围廊是唯一供人通行的部分。后来围廊逐渐趋于宽敞,人们注意到了空间带来的审美感受,并开始注重了对空间的营造。但由于受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限制,相对说来内部空间还是较为单一和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