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席上
龙山何处〔1〕?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2〕。谁与老兵供一笑〔3〕?落帽参军华发〔4〕。莫倚忘怀〔5〕,西风也解,点检樽前客〔6〕。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7〕。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8〕。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9〕!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10〕?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题解】
这是一首庆元末嘉泰初的词作。题称“重九席上”,知是一次重阳节宴席上所作。历来咏重九的诗词,大都引用孟嘉落帽和陶渊明采菊的典故,这首词也不例外。但是,这一时期的时势特点,却赋予了这些典故以新的含意。比如韩侂胄以武人专权以来,以专擅为理所当然,恣意而为,一般小人在朝,以无耻为常事,风俗于是大坏。孟嘉虽然是名士,然而在桓温势力的控制下,也以闲客出任幕僚。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举辛稼轩此词“谁与老兵供一笑”以下各句,明白无误地指出:“意谓嘉不当从温,故西风落其帽以贬之,若免冠然。”很明显,词中的“老兵”及“参军”,其影射和讥讽当世人物,应当是不言而喻的。而下片赞扬千古之下,只有陶渊明不为强权势力所拘束,又显然是对党禁以来不受韩伲胄的功名利禄所诱惑的人物的歌颂。这些都是运用旧典故,注入新内容的成功之例。
【注释】
〔1〕龙山:在湖北江陵府(今湖北沙市)城西北十五里,桓温九日登高,孟嘉落帽处。〔2〕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词中“当年高会”即指龙山之会。〔3〕老兵:指桓温,谢奕称桓温为老兵。《晋书·谢奕传》:“(奕)与桓温善,温辟为安西司马,犹推布衣好。尝逼温饮,温走人南康主门避之。奕遂携酒就厅事,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谁与老兵供一笑,这是问成为桓温笑料的是谁人。〔4〕落帽参军即孟嘉。华发:花白头发,这是想象孟嘉落帽的形象。按:在盛大宴会之上,落帽本是失礼行为,而桓温戏弄孟嘉,显然是把他当作取笑的对象。所以作者有“供一笑”的话。〔5〕莫倚:不要寻找借口。倚:倚杖。忘怀:忘记了,指孟嘉“初不自觉”落帽事。〔6〕也解:也能。点检:指点,引伸为挑选,这里含有蔑视的意思。樽前客:指宴席上的客人。这两句是说,西风也能挑选席上客人,意思是让他当众出丑。按:《盂府君传》曾载桓温对孟嘉说的话:“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御卿。”孟嘉甘心受桓温的驾御,所以西风也要贬之。〔7〕这两句是说,不论是桓温还是孟嘉,都已不复存在,在后人眼中,眼前所见的只有三两只飞蝶而已。这是总结一句,说这些历史人物不值得一提。〔8〕须信:应知。采菊东篱:陶潜《饮酒》诗句。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高风亮节,千载之下,只有曾任彭泽令的陶渊明可称。〔9〕爱说:口语,喜欢说。《晋书·陶潜传》:“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10〕试把:试举。杯中物为酒。陶潜《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以上四句是与陶渊明开玩笑。因为陶渊明说过琴中如果得趣,何必一定要在弦上发出声音,所以比照推理:那么杯中无酒的时候,陶翁是否还肯说,举杯得趣,何必一定要斟满呢?翁,陶渊明,下旬的翁也是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