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辛弃疾词选
8209000000067

第67章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1〕,倚天万时须长剑〔2〕。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3〕。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4〕。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5〕。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6〕。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7〕。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8〕。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题解】

福建路南剑州,即今南平市,剑溪、西溪交汇处。双溪楼,一名双溪阁,在府城外的剑津上,北宋政和间建成,张元干有《风流子》词记其事。南剑是福建通往江南浙东的必经之地,据这首词下片“冰壶凉簟”语,此词应当作于夏秋之季。作者在福建,曾于绍熙四年秋自临安出知福州,又于绍熙五年秋罢任归上饶,与词中所写的季节相符,但此词不像是被罢黜时所作。词的上片是写登楼所见,此地历史的回顾及其与现实的对比;下片则即景抒情,把双溪会合的气势和作者壮志难伸的激荡胸怀结合来写,抒发登楼远眺时那种怀古伤时、悲己笑人的感慨。从词的感发生命短暂、事业难成的主题看来,这首词颇类似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只不过全以幽隐曲折的笔法表现,与《水龙吟》的正面流露不同。词的结尾部分,以渡船的卸帆、系缆,征程受阻,隐喻前途未卜,正应当是作者从朝中被排挤出来后,对新生的光宗政权难以信任的一种影射,因定此词作年为绍熙四年八月。

【注释】

〔1〕《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2〕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外。”《庄子·说剑》:“上抉浮云,下绝地维,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按:据《福建通志》卷四,剑溪南有双峰,两峰峭拔千仞,如剑倚天外。《方舆胜览》所载相同。作者在双溪楼上,凶望见双峰而发兴,引起用倚天长剑上抉西北浮云的联想,它所喻示的当然是恢复中原的壮志。〔3〕三句由人言引出剑津的历史故事。据《晋书·张华传》,吴国灭亡前后,斗宿和牛宿星之间常有紫气。张华向豫章人雷焕请教天文占凶,雷焕认为是宝剑的精气上冲于天所致,并指出地在豫章丰城。张华于是补雷焕为丰城令,掘县狱屋的地基,得至两把宝剑,即龙泉和太阿。一剑赠张华,后张华死,剑不知所在。雷焕留一剑,他死后,其子持剑经延平津,剑从腰问跃出落水,派人入水寻取,只见两龙各长数丈,光彩照水,于是失剑。〔4〕据《方舆胜览》卷一二载,南剑州交剑潭在东溪(即剑溪)、西溪合流处,即剑跃之所。这三句就是作者对交剑潭周围景物的印象,以环境的空寂凄冷,喻示壮志同现实的冲突。〔5〕四句用温峤在牛渚矶下照深潭的典故,已见《贺新郎·用同韵送杜叔高》词注释。〔6〕据《福建通志》卷四,剑津在府城东南,前有苍峡,两岸青山迎合,溪流北折而去。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正是形象地描写了苍峡至双溪阁之间的形胜:两溪江水到此会合,遇到两岸青山的阻扼,激流澎湃,冲击不成,徐徐流去的样子。“欲飞还敛”也寓示作者遇挫的雄心壮志。杜甫《秋日夔府咏怀》诗:“峡束苍江起,岩排古树圆。”危楼:高楼,指双溪阁。〔7〕元龙:即陈登。这是以有远大志向的元龙自比,但元龙已老,大业无成,所以不妨高卧百尺楼,饮冰壶,睡凉簟。这三句直抒胸怀落拓,意兴阑珊。〔8〕千古兴亡:指张华、温峤、陈登的时代兴亡交替。百年悲笑:指个人的忧喜循环往复。一时登览:全都汇集到登楼远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