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夜半闻钟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1〕。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人少年丛〔2〕,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呜钟〔3〕。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题解】
这是作者旅行借宿山中某个寺院,于夜半听到钟声有感而作。具体时间虽不能确切得知,但也必然在淳熙十五年(1187)之前,因为,这是作者为寻找泉水而漫游上饶及其周边铅山、玉山、永丰等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作者筋力健壮的中年(五十岁之前)。词的上片是夜半闻钟所引发的感慨,是对身世状况的惊觉之语:一个以古来少有的几个英雄自比的人,竟然把平生事业置于痛饮潦倒之中,而不管哪里是汉殿,哪里是秦宫,让人们不由得不去询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作者的身世之痛,我们当然可以理解,那是南宋统治者实行的对外屈服对内镇压政策决定的,因实行了这种政策,才决不允许任何有志于恢复事业的英雄志士得到施展的机遇,这不但是作者的悲剧,而且是时代的悲剧。对于这一现状,作者当然无法反抗,因此,也就不能在词中作出回答。所以,下片开始两句,作者回头去追述惊醒之前的梦中欢乐情景:少年时期不知忧患的歌舞生涯。但这个能令人摆脱烦恼的梦毕竟被山寺中的老僧半夜钟声打破了,眼前不再有歌舞,不再有汉殿秦宫,只有西窗下卷地的西风呼啸。这首词显示了作者控制情感的发泄、驾驭篇章的本领。在一篇仅有五十馀字的小令中,能以简练而象征性极强的语言,概括了悲壮沉重的主题,震撼读者的心灵,应当说是非常成功的。
【注释】
〔1〕唐刘又《答孟东野》诗:“万事付酒杯,从人笑痴狂。”白居易《风雨晚归》诗:“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又《自咏》诗:“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2〕少年丛:犹言少年人群中。白居易《赠梦得》诗:“放醉卧为春日伴,趁欢行人少年丛。”〔3〕《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三引《王直方诗话》记载:“欧公言唐人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说者云:句则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余观于鹊《送宫人入道》诗云:定知别后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而白乐天亦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岂唐人多用此语也?倘非递相沿袭,恐必有说耳。”所谓晨钟暮鼓,乃是僧徒的正常生活规律,因此这里称老僧“误呜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