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亲情在大自然中升华
厦门人比较守家,特别是过年,一般不喜欢外出。1998年春节,我们全家是在桂林度过的。这次先生能陪我和儿子一起去,我们都很高兴,早早做好了出门的准备。
我们这个团共九人,由三个家庭组成,亲情味很浓。一下飞机,接我们的导游就给小孩子们一个红包,这让我们喜出望外,钱虽不多,但一下子拉近了导游与游客间的距离。
实际上外出旅游是很辛苦的,下了飞机我们就开始了带行李的旅游。先是看座落在桂林市区的象鼻山、伏波山,然后再看七星岩洞。
我们一家边听导游讲解,边认真观景,在车上休息时还忙着聊天。现代人生活工作都很紧张,就算是天天在一起的一家人,平时也没有太多时间聊天。如果一家人一起出行,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会有种新鲜感,更容易交流。
我们一家三口天天在一起,多了许多交流机会。坐在车上奔波于景点间的时段是我们互相交流的最好时机,即使累了不讲话,不管是谁,只要一个关爱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光,就足以让对方心领神会。
千万不要浪费这天赐的交流良机!
桂林之行,让我们一家的亲情与亲自然之情完美地融合起来,尽管旅途劳顿,但一种满足的幸福感充盈于胸。我们之间交流产生的愉悦,不亚于游山玩水带来的快乐。
勤于沟通加深了解
在旅途中的交流,使彼此间有了全新的认识,孩子会发现父母没有他平时看到的那么严肃老气,同样会流露出童稚般的天真与活泼。
在大自然面前,无论什么年龄的人,都会显现出活泼的天性来。父母也会发现孩子有许多闪光点,平时的调皮成为旅游时的聪明与创意,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旅行途中或许自理能力与生存能力更抢眼。
总之,两代人各自看到了对方的优点,愿意与对方谈得更深更透。这是两代人间相互的感情需求,而不再是在家里父母单向乏味的唠叨。
这样的认识与交流,是需要从小慢慢建立与培养的。因此,我竭力主张两代人一起旅行,希望家庭教育能通过旅游这一流动课堂来更好的完成。
对小时候没养成交流习惯的家庭来说,就要以旅途中的交流为契机,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消除裂痕;并把这种交流带到日常生活中去,成为一种常态,到下一个旅行启航时,这种交流会变得更加流畅。
一位妈妈认为对自己的孩子很了解,在夏令营活动中,她改变了这种看法。妈妈是学校的老师,孩子在同校读书,平时母女俩天天在一起,彼此很亲。女儿的表现也确实让妈妈感到骄傲:自觉地读书,主动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是个有责任心、敢于大胆表现的孩子。
在夏令营活动中女儿表现抢眼,这本来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妈妈发现女儿过于好强,输不起,反而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如果不是母女一同参加夏令营,她恐怕无法了解、认识到孩子的这一缺点。我很赞同妈妈的意见,凡事有度最好,孩子无法掌握好度,是需要家长引导的。
我与儿子同游,也有同样的收获。
途中,我们的交流比较透彻,儿子每每发表宏论,都会令我眼睛为之一亮,重新睁大眼睛看儿子,想知道他小脑袋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旅行像个放大镜,让我们都能看清对方的优缺点,如有不足,我们都会想办法加以修正。这样的旅游,儿子每经历一次就成熟许多。
孩子渴望真情沟通
儿子旅游确实能加深亲情。记得六年级暑期的三峡游,是我第一次和小姨家、外公外婆一起出游。外公外婆因为年纪大,身体欠佳,需要照看。我和表弟以前在家总是让外公外婆百般呵护、诸事包办,那次则要细心照顾他们。现在回想,那不正好是家长和孩子沟通情感的绝佳机会吗?
平日在家,我们学业都忙,外公外婆家务活也忙个不停,只有餐桌上还有点时间说说话。出门在外,游船上吃睡不需张罗,大家共同的“工作”便是一起聊天、观景。船舱里、饭桌前、甲板上、路途中,我们聊风景,又在宜人的风景中聊家常、讲故事。
没有比小三峡的秀美风光,更令人心情舒畅的了,没有比大三峡的宏伟气势,更令人心潮澎湃的了,而这些美好时刻我都是与我的家人度过的。
这些时刻,不需要言谈,我们的心便可以贴得更近。
是的。家里头乏味的日复一日,妈妈黄脸婆似的唠叨,爸爸严峻的面孔,孩子怎能不心生厌烦?家里的餐桌上,一家三口一言不发,一发就“不可收拾”、不欢而散的场面比比皆是。这时需要换个地方,如孩子最喜欢的餐厅、环境舒适新鲜的酒店,大家放松心情才能打开话匣。如果一家人嫌周末熙熙攘攘的餐厅也拘束,出个远门、旅游一趟或许是个好办法。
爸爸在漂流时展现的男子汉气概,能让儿子五体投地,妈妈在酒店里不辞旅途劳顿地拾掇行李、安排衣食,会让女儿忍不住去做帮手。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家长流露真实、充满爱意的自我——孩子才会理解父母、敞开心扉,曾经沟通中的障碍就会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