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8158000000025

第25章 IT巨头互掐

一山难容二虎,谷歌以坐火箭的速度成长起来让很多IT公司嫉妒得咬牙切齿,更何况论资历,谷歌还是个黄毛丫头,但是却处处比微软、雅虎等老资格的公司来得阔气。怎么办?凉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比如微软,是以操作系统为核心业务的公司,跟做搜索引擎的谷歌本来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大家有空坐下来,喝喝咖啡,谈谈战略联盟,才算和谐,但是好像在一夜之间,微软和谷歌就成了一个山头上的两只老虎,而且还都是公的。

我们看看这两只公老虎之间有多么势不两立——

操作系统:微软的Windows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现在谷歌开发Chrome OS操作系统来抢地盘了。

搜索引擎:谷歌是老大,但是现在微软的Bing上线了。

电子邮件:Gmail和Hotmail谁也不示弱。

文件处理系统:微软的Office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现在谷歌的在线Docs风头正旺。

浏览器:微软的IE是传统的老大,现在谷歌的Chrome也来头不小。

即时通讯工具:微软有MSN,谷歌有Google Talk。

社交网站:谷歌的Youtube无须二话,而且还有新推出的Buzz;微软有Windows Live,而且还花了2.4亿美元入股Facebook。

手机操作系统:谷歌有Android,微软有Windows Mobile,虽然都是后起之秀,但是谁也不甘落后。

网络广告平台:谷歌有AdWords和AdSense,微软也有Microsoft Media Network。

……

我们不知道这个列表还有多长,但是微软和谷歌之间俨然有当年美苏争霸搞军备竞赛的遗风。而问题的关键,就是谷歌一夜之间强大了,实实在在地威胁到微软的核心利益。

我们每个人的电脑中几乎都有微软的两个产品:一个是Windows操作系统,另一个是Office系列办公文件。长期以来,微软就是靠这两个能够垄断市场的产品,在IT业界做了好多年的大哥。

美国政府和欧盟都因为微软的垄断问题而与之对簿公堂,但是都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这个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前文说过的“网络效应”。因为太多人在用这两个产品,如果你特立独行,改用其他产品,那也就脱离了这个用户网。如果你的新产品无法与Windows和Office兼容,再好的替代产品也是毫无价值的。所以美国的司法部是不可能把微软拆分成若干家平行的公司的,让每个公司去开发一套操作系统或者办公软件,即便开发出了新的操作系统或者办公软件,已有的用户用Windows和Office都用习惯了,也未必愿意使用新产品,因此,再好用的新的替代产品也未必能卖出去。正是仰仗着用户对自己的产品产生了依赖感,微软才会有底气面对这些官司,与美国政府和欧盟对抗。

到最后,美国司法部做到的也只是让微软公布Windows的部分源代码,使竞争者也能在Windows上编写应用程序,也就是开放。尽管微软因为这场官司在美国耗费了18亿美元,但是他心里还是偷着乐。因为技术还操控在自己手里,虽说答应和第三方共享代码,但是公布多少、如何公布、何时公布都具有可操作性。微软的垄断地位还是未能动摇。

但是微软还没乐上三天,就发现谷歌跟幽灵一样,已经开始在自己的身边徘徊了。2006年,谷歌正式推出谷歌文档(Docs),这个Docs说白了就是Office软件的网络版。和微软Office的唯一区别在于微软Office的用户需要购买软件,安装之后才能使用;而谷歌的Docs直接在互联网上就能使用。

明眼人会发现,谷歌Docs直接绕过了微软Office的技术壁垒,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上供用户使用,完全免费,而且多个用户又可以同时在互联网上对同一个文档进行协同操作,功能还比微软Office多。要知道正版的微软Office软件在美国要卖好几百美元,而且老美们又无法免费下载,更不敢买盗版,所以当免费的谷歌Docs一出来,用户就跟鸭子一样成群结队地跑过去了。有个成语怎么说来着?对,趋之若鹜!短短几年时间,谷歌Docs的用户就达到了2500万。

微软这时才恍然大悟,谷歌成天在喊的互联网开放,原来竟是这个意思!不光如此,2009年7月,谷歌高调推出Chrome OS操作系统。这个ChromeOS操作系统通俗地讲就是要做成微软Windows的在线版,也要跟Docs一样完全消除微软Windows的技术壁垒,做到完全开放、共享。有媒体评论说谷歌的Chrome OS相当于在微软的后院扔下一颗原子弹。谷歌的Chrome OS操作系统推出时间较短,市场反馈有限,操作系统市场会怎样变化,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

但是微软已经有点害怕了,因为谷歌直接瞄准了这条巨蟒的七寸,所以微软要奋起进行反击。从2009年开始,微软开始密集地向谷歌反击了。

微软首先发动强大的舆论攻势,指出Chorme OS操作系统的一些技术漏洞——当然这只是低层次的,微软也知道,这种低层次的互相掐架没有意思,要对付谷歌这样的不听话分子,一定要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于是微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雇用了一些政治说客,试图去影响美国的决策层,其中包括像法律媒体集团(LawMedia Group)这样知名的公共事务公司。

这里顺便提一下“说客”(lobbyist)这个工种在美国的作用。政府或者立法机构要制定法律法规,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为作为国家的决策者或者立法者,不可能什么都懂,不可能样样都精通,因此利益相关方都希望自己能够去影响决策者和立法者,于是就有了说客的出现。这些说客可能在某一领域有着十分丰富的政治资源,因而能够比常人更容易地接近决策者和立法者,让他们听听你的声音,这在美国是完全合法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说客类似于广告公司。广告公司比一般的企业更知道如何做广告,也比一般的企业认识更多的媒体。所以企业如果自己做广告,未必专业,未必能够在媒体拿到自己想要的广告时段。但是出钱让广告公司去做,这些问题就解决了。同样,微软如果直接想找奥巴马可能没这个关系,但是或许可以通过某个说客,给奥巴马捎个口信什么的,这就容易多了。

微软雇用这些说客集团的目的就是去影响华盛顿的立法机构,因为像微软、谷歌这样的大企业,立法机构也在天天盯着你。垄断问题也好,版权问题也好,企业并购也好,甚至股价波动不正常了,这些立法机构都有说话的份。最典型的就是微软一直在试图收购雅虎,希望以此与谷歌抗衡,但是和雅虎之间的合作问题一直受到政府方面的阻力。所以当微软感觉到谷歌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时候,一样也是要千方百计地去影响立法机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我每天都在你身边说,看你是不是被我影响,被我说服?

除了这些,微软还亲自上马,加入到反谷歌的战斗中去。光说不练假把式。前面提到过,2010年年初,在欧洲有三家公司联合把谷歌告到欧盟,指控谷歌垄断搜索引擎市场和网络广告市场,其中一家叫做Ciao的原告公司,就是微软旗下的。不难想象,微软私底下也在遥控着这场战斗,决定跟谷歌分个高低。

在美国本土,微软也以谷歌垄断为理由,在2009年10月把谷歌告上法庭。而对于谷歌备受指责的版权问题,微软也没有放过。前面提到过,谷歌图书涉嫌侵犯人家版权,最后谷歌赔给美国作家协会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共1.25亿美元,算是把这件事情给摆平了,谷歌图书也能够继续经营下去。但是谷歌的版权问题其实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所以微软就抓住这个事情不放,他纠集亚马逊和雅虎站出来说谷歌这种“花钱消灾”的做法是在践踏法律,你谷歌图书就是侵犯了别人版权,应该关闭才对,要是大家都这样的话,杀人的只要给点钱也能合法了吗?但是有意思的一点是,微软在早年也推出过类似于谷歌图书的产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后来就放弃了,没想到反而让谷歌做大了。

总之,自2009年以来,微软对谷歌发动进攻的炮火越来越猛烈。

而说到微软跟谷歌的恩怨,不得不说说苹果。

微软跟苹果本来是亲密战友,结果因为版权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打了一场官司,从此反目成仇,直到今天微软还强行规定自己的员工不能使用苹果的产品iPhone,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禁止他的子女用苹果的音乐播放器iPod,总之不要在微软面前出现苹果的任何东西,看着心烦,可见仇有多大、恨有多深。照理说,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谷歌跟苹果应该站在一条船上才对。但是实际情况呢?

在早些年,谷歌和苹果确实关系不错,原因很简单,就是要联合起来抵制微软在PC领域的霸权,并且时刻提防着微软的举动,一旦微软进入移动和互联网行业,谷歌和苹果马上联合起来进行对抗。谷歌首席执行官施密特在2006年的时候还加入苹果的董事会,谷歌和苹果进入了蜜月期。

2007年,苹果发行手机iPhone,顿时风靡整个美国。多少人彻夜排队去买iPhone,要知道美国自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就几乎没有出现过排队买东西的情况。当时谷歌还主动为iPhone献上谷歌地图,算是贺礼了。作为回礼,苹果也让iPhone用户在手机上看Youtube。

但是不久,谷歌居然也推出自己的手机Android。这让苹果很受伤,想不到谷歌会干出这么一招,这家伙太狠了。而且谷歌2010年年初推出的旗舰手机Nexus One,跟iPhone比起来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看着日益强大的谷歌开始背叛自己,苹果立马把谷歌手机在台湾的代工制造商宏达国际告上了法庭。一二三四五……苹果指出宏达国际总共侵犯苹果手机的20项专利。谷歌虽然没有跟苹果正面交锋,但还是很高调地替宏达国际打气:别怕,有哥在这儿呢!有舆论分析指出,苹果之后很有可能把谷歌也告上法庭。

除了在手机业务上跟苹果结下梁子,谷歌还处处挖苹果的墙角。2009年,苹果打算花6亿美元买下移动广告公司AdMob,大家谈得正欢,准备签字画押的时候,突然杀进来一个谷歌。谷歌对AdMob说,我们谷歌在广告业务上比苹果资深得多,跟我们混肯定比跟苹果混吃得更香喝得更辣,而且我出价比苹果高,我出7.5亿。认钱不认人的AdMob立马投入了谷歌的怀抱。这足以让苹果在一边口吐白沫。但是苹果还是挺过去了,痛定思痛,买下了AdMob的竞争对手Quattro Wireless,干脆撕破脸跟谷歌干一架。

到了这个地步,谷歌跟苹果也渐行渐远。

最后要说的是雅虎。雅虎这个倒霉孩子算是互联网中出道比较早的一个,但是长期以来,都只能算个二线明星。虽说谷歌、微软之类都是他的竞争对手,但是实力不在一个档次上,因此也没有发生太大的直接冲突。相反,微软、谷歌等公司都想方设法同雅虎套近乎,希望能够拉拢雅虎,壮大自己的实力。这样一来,雅虎在夹缝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为了与谷歌竞争,微软从2005年起就想兼并雅虎,但是条件一直未谈拢。微软看雅虎不吃软的,便要霸王硬上弓。2008年2月,微软向雅虎董事会发出要约,说我微软要以每股33美元的价格收购雅虎所有股票,总计耗资将高达446亿美元。这就是传说中的“恶意收购”,通俗地讲,要强买。

雅虎的华人总裁杨致远临危不惧,誓言要与雅虎共存亡。但是面对微软这个大财主,雅虎这个最多只能算富农的拿什么来捍卫自己的地盘呢?天无绝人之路,雅虎想到了自己村里除了微软,还有其他好几个大财主,于是跑去跟谷歌、时代华纳、新闻集团等谈合并了。把自己的利益跟这几位捆绑在一起,微软也不敢乱来。

对于谷歌而言,他有没有雅虎都无所谓,但是他极力反对微软跟雅虎合并。因为在搜索引擎和网络广告市场,谷歌虽然遥遥领先,不过微软和雅虎紧随其后,始终盯着谷歌,现在如果老二跟老三联合起来的话,谷歌的老大地位也会受到威胁。于是谷歌处处发动舆论,说如果微软跟雅虎合并,那将造成互联网的垄断,将伤害互联网的公开性。

接着这个事情就陷入了僵局。很多对雅虎早就不抱希望的人觉得雅虎已经错失了最好的合并机会,接下去只有死路一条。这种情绪在市场上弥漫开来,结果几个月之内雅虎的股价就从33美元掉到10美元以下。再后来,杨致远也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辞去首席执行官一职,由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取而代之。

雅虎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跟微软的关系也搞僵了。这个时候,谷歌看到机会来了,乘虚而入,开始跟雅虎谈合作。2008年6月,谷歌和雅虎达成协议,将谷歌的广告植入到雅虎的一些搜索结果中,这将带来每年2.5亿~4.5亿美元的收入。

在这个回合中,谷歌又占了微软的便宜。

综上所述,面对如此多的利益纠纷,谷歌再有柳下惠的素质,也不可能情绪稳定。他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想方设法跟美国政府心连心,让打酱油就打酱油,让回家吃饭就回家吃饭。学乖总要找个突破口才行啊,从哪儿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