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二)
8134800000003

第3章 丰富多彩的宋词(2)

欧阳修的词有一种“豪宕的意兴”,流露出对人间美好事物的深情,同时又在“豪宕”中体现出悲慨,那是对人世间苦难无常的悲慨。王国维曾以“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来评价此词。

编后小语:

此词中最有影响的词句恐怕当数“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两句,它深切地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的理解。李煜在《虞美人》中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者恰有异曲同工之妙。那“风与月”和小楼外的“东风”原都是无情之物,不干人事,而一旦由有情之人观之,便“物皆着我之色彩”了,不禁令人肝肠寸断。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①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②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③,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④。

【注释】

① 故国:指南朝旧都金陵。

② 星河:指暮色中的长江。

③ 门外楼头:出于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前句指敌人已经逼近,后句指陈后主犹恋美色。

④ 后庭遗曲:陈后主游宴后庭,有《玉树后庭花》之曲,被视为亡国之音。

题解:

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著名文学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一洗五代旧习”。周汝昌对此词评价甚高:“王介甫只此一词,已足千古,其笔力之清遒,其境界之朗肃,两宋名家竟无二手,真不可及也!”据说苏轼对此词也十分钦佩。

作者信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抚州临川人。今存有《王临川集》等。

编后小语:

上片写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之景色。秋色肃杀,远处群山葱葱郁郁,千里长江从金陵城外流经,夕阳之下,江面上征帆片片,西风紧处,酒楼青旗迎风飘扬,此等美景“画图难足”啊!

下片则另起笔墨,大发怀古警今之议论。词人所发并非个人恩怨,乃是亡国之恨。千古以来,文人墨客到此凭吊,多是兴叹朝代更替,没有从中引出教训,如今六朝旧事已随滚滚长江而去,只留下几处衰草摇曳在秋风中。“至今”三句借题发挥,意谓六朝已远,但其遗曲至今时时可闻,这是对北宋朝廷的无情棒喝!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③寒。起舞弄清影,何似④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⑤,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⑥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

【注释】

① 子由:苏轼胞弟苏辙的字。苏辙与苏轼同登进士,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时苏辙在济南,与苏轼分别已达六七年。

② 把:拿。这两句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天上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③ 不胜(shēnɡ ):禁不住,受不住。

④ 何似:哪里比得上。

⑤ 绮(qǐ)户:有花格的窗户。

⑥ 何事:为什么。

⑦ 婵娟:即嫦娥。

延伸阅读: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位散文大家的并称,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因明代选家茅坤辑录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得名,并由于该选本的广泛流传而名声远播。

题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苏轼仕途很不得意,和胞弟苏辙已多年未团聚,因此在小序中标明为“怀子由”而写,但实际上却并不局限于对某个人的怀念。

作者信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编后小语:

全词以中秋之月为线索,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对于天上仙境的奇想;下片写望月怀人,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并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求得心灵的自慰。既然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自古难全,那就祝愿彼此平安长久,远隔千里而共赏一轮明月,共寓一份思念。

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自己独立遗世的情怀与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把浓厚的哲学意味渗透进月亮的阴晴圆缺之中,传达了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展示了灵魂深处的困惑与彷徨,但最终走向旷达与心灵的觉醒,显示出精神境界的丰富与阔大。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②,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① 乙卯:指熙宁八年(1075)。

② 小轩窗:指小房的窗下。

题解:

苏轼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为夫妻,婚后两人恩爱有加,琴瑟甚笃。可惜王弗活到26岁就亡故了,这对苏轼无疑是个极大的打击。乙卯年,苏轼来到密州,正月二十日夜里,他做梦梦见王弗,那恰是王弗的十年忌辰,他便写下了这首令后人传诵不衰的悼亡词。

编后小语:

词人以虚实相衬的手法抒写出深切的思念之情,全词情调凄凉哀婉,可谓字字血泪。十年的生死相隔非但没有抹去词人对亡妻的感情,反而让心中的思念变得更为浓烈,再加上自己仕途生涯的不顺,这份忆念便“不思量,自难忘”了。词题指出本篇的题旨为“记梦”,下片着力进行了描写。在迷离恍惚的梦境中,词人仿佛回到了故乡,在小房的窗下,他分明看到了妻子梳妆的倩影。两人十年分别,一朝再逢,那说不尽道不完的思念霎时间化成了滚滚热泪。

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悼亡词。若有兴趣,还可找来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等作品一读,比较它们的相异之处。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①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 芒鞋:草鞋。

②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题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后的苏轼,躬耕于东坡,吟诗于雪堂,洒脱地面对人生的磨难。词中所写表面看是途中遇雨的小事,实则是对人生的感悟。

编后小语:

生活中平常的一桩小事,在苏轼的笔下却能引发出无穷的感慨。面对人生的态度不正如面对天气的变化一样吗?风雨袭来,人们四处狼狈躲雨,而唯有词人泰然自若,“竹杖芒鞋”,恰如闲庭信步,并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慨叹。这“烟雨”是沙湖道中雨,更是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从这里,你一定读出了他披蓑烟雨的隐逸之思吧!

雨过天晴,回顾所经风雨,词人心中既没有几多欣喜,也没有任何失落。他处之泰然、安之若素,道出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他的心灵深处,早已超脱了尘世的繁杂,进不为喜,退不为忧,他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从这里,你一定会悟出什么叫东坡的旷达。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 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啼声悲凄。

题解:

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所作。这年三月,他游览了距黄州不远的蕲水清泉寺。据《东坡志林》记载:“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王逸少,即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编后小语:

清泉寺幽美的风光景物在词的上片中一一尽显,下片则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生发议论。人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可在苏轼的笔下却成了“谁道人生无再少”;人说“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可在苏轼的笔下却成了“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不是自我安慰,这是词人心灵的释放,是对美好青春的热切呼唤!仕途生涯的坎坷,并没有让他一路消沉下去,田园风光的怡人令他胸怀开阔,樵夫野老的关怀令他心扉洞开。从他的身上我们读到了一种旷达和恬淡。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①?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

① 营营:此指为利禄钻营。

② 縠纹:水波细纹。

题解:

本词是词人被贬黄州时所作。苏轼被贬黄州后住在临皋亭,面对长江。他在屋旁开辟出一片荒地,名之曰“东坡”,在朋友马正卿的帮助下又筑了五间屋,名之曰“雪堂”。这首词就写了词人与朋友夜饮雪堂,醉归临皋的情景。

编后小语: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历来是文人消愁解忧之物,对苏轼来说也不例外。这首词上片主要渲染其醉态,他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喝,直到酩酊大醉。归来时“仿佛”三更,醉中谁又能分辨得清是“仿佛”,还是确定。家童早已酣然睡去,他便手拄拐杖,去江边静听长江奔流之声。面对浩荡奔腾的长江,他的内心不禁波澜起伏:“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功名利禄,不再奔走于名利场中?在遭受“乌台诗案”的不幸后,苏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的良方。夜色渐浓,江风消停,他设想驾着小舟悄然隐逸,以度余生。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①!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 “天涯”句:指芳草长到天边。

题解: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气势磅礴,格调雄浑,但本词却是清新婉约,描摹暮春景色,传出伤春情绪,展示了苏轼词风的另一面。

编后小语:

景、情、理在这首词中结合得十分紧密,称得上天衣无缝。花残、杏小、燕飞、水绕、柳绵、芳草,词人笔下的景物既有静态,也有动态,不言“春”而春自在其中。面对残红褪尽,絮飞花落,词人感叹韶光易逝,却又表现出“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旷达,此句也被后世所广泛传诵,而结尾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句同样为后人所称道。佳人荡秋千,欢笑声不绝,行人自多情,烦恼便顿生,词人宦海沉浮的感慨已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渗透在其中的人生哲理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临江仙

晏幾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①却来②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③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④归。

【注释】

① 春恨:春日离别的情思。

② 却来:又来。

③ 小:歌妓的名字。

④ 彩云:这里指小。

题解:

词人有许多作品表现对歌女色艺的赞美,常常流露出爱慕之意,这首词即为歌女小所作,表达了对她的相思之情。

作者信息:

晏幾道(1048?—1113),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晏殊第七子。词与其父齐名,世称“二晏”。他的词精雕细琢、用色浓艳,多为爱情、离别之作,真挚而感伤。著有《小山词》。

编后小语:

这是一首怀人感旧之作,属于小山词中最常见的题材。上片抒写对小的深切思念,下片叙写初见小的情景。词人把对歌女小缠绵的相思之情,以及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全都寓于暮春的景物描绘之中,含蓄蕴藉,深婉沉着,深挚感人。

整首词当属“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最为有名。春去花落,细雨霏霏,燕子双飞,人却独立。“落花”是春天逝去的标志,令人油然而生伤春之情。更妙的在于以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绵长的春恨可见一斑。

鹧鸪天

晏幾道

小令尊前①见玉箫②,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③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④。

【注释】

① 尊前:指酒筵。

② 玉箫:指歌女。

③ 楚宫:楚王之行宫,指巫山神女之事,词中指歌女居住的地方。

④ 谢桥:通往唐代名妓谢秋娘家的桥,词中指歌女居住的地方。

题解:

词人在宴会上遇到一位美丽的歌女,被她优美的歌声所陶醉,再加上边听歌边饮酒,醉意越来越浓,以至深夜回家后,又在梦中与她相会。

编后小语:

词人把春夜怀人之意写得摇曳多姿。初见歌女,词人就为她所倾倒,“太妖娆”三字是极好的注脚。“歌中醉倒谁能恨”让人联想到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此时此刻,词人并非为酒所醉,而是为歌女所醉,他已对歌女产生了绵绵情意。漫漫春夜,与歌女分别后的词人深感内心的寂寥,歌女深居“楚宫”,如何才能相见?只能付诸梦境了。“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这两句意味尤其深远。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①,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②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