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810100000118

第118章

第15章第9节挤兑风潮带来的噩梦——银行危机

通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发行纸币的华资私人银行。20世纪初,上海滩中外银行林立,创立于1897年的通商银行是其中一家。它的创始人及大股东是盛宣怀。通商银行总部设在上海。清政府给予其印制和发行钞票的权力。但在它的历史上,发生了中国近代银行史上第一桩伪钞案,并且由此引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银行挤兑风潮。

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据说在通商银行内,一个钱庄伙计拿着一些通商银行的钞票去兑换,被柜台发现其中有几张十元的伪钞,当场拒绝兑换。有另一种说法是有人持伪钞去商店购物,事后店主发觉有假。更有人说,持伪钞者是日本人。伪钞的消息传出以后,许多持有通商银行钞票的人害怕手中的钱变成一堆废纸,争先恐后地去兑换现银。当时的上海银行和钱庄并存,钱庄对此事颇有些幸灾乐祸,纷纷拒绝使用通商银行的钞票。次日,上海便出现了一股空前的挤兑浪潮。

第二天,就是挤兑爆发时,通商银行又验出伪钞,银行职员将其当场撕破,并盖上“假币”字样。为了安抚市民,通商银行还特别派人将伪钞贴在门的旁边,又贴上一张辨别伪钞的说明。但是,持币者还是人心惶惶。银行大股东盛宣怀命令银行做到随到随兑,因为挤兑会引起其在整个金融界的信誉大跌,后果无法预料。但就在通商银行开门“欢迎”兑现几天以后,现银就所剩无几了,只得向汇丰银行求助。最终以库存的金、银为抵押,向汇丰银行换得70万两现银,艰难地渡过了这场风波。事后伪钞案的调查结果表明,伪造假钞的是一名日本商人。盛宣怀为了严惩造假者曾与日本政府交涉,但最后仍然不了了之。

挤兑是银行的致命“软肋”。存放款业务是银行的基本业务,对于顾客存入的存款,各银行都只保留极低比例的准备金以供存款人提领,而大部分的存款则用于放款或投资等生利资产上,以赚取收益,便于支付存款利息及各项营业费用,对股东分派股息及红利。银行提拨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低,固然可提高银行的获利能力,同时也会提高银行因流动性不足而倒闭的风险。因此,当发生挤兑现象时,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这也是为什么挤兑会这么容易就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危机的原因所在。

2004年6~7月,俄罗斯信誉最好的私有银行之一——古塔银行遭遇信任危机和挤兑危机。当时,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整顿银行市场,并吊销了一家银行的营业执照。社会上立刻出现了流言,有传言说古塔银行已经进入俄罗斯中央银行治理整顿的“黑名单”。于是储户开始对古塔银行失去信任,从6月份开始,古塔银行开始出现挤兑。但古塔银行为了稳定储户信心,对外不承认面临支付危机,同时银行紧急调集资金应付挤兑。但临时注入的资金很快被挤兑一空,7月6日早晨古塔银行的新闻发言人信誓旦旦地说,他刚刚从提款机上顺利提取了现金,然而到了中午,古塔银行向俄罗斯中央银行报告:完了,我们停摆了!古塔银行尽管“身强体健”,最终走上了绝境.被俄罗斯外贸银行收购。

那为什么会发生挤兑现象呢?引起挤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银行券持有人或存款人对发行银行的信用产生动摇,纷纷撤回存款;二是由于银行券贬值,银行券持有人不得不赶快把银行券抛出,以防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它往往是伴随着普遍提取存款的现象发生的,并进一步形成金融风潮。

历史上,挤兑风潮通常是伴随着信用危机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信用危机一般是伴随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产生的。由于工业繁荣时期商品价格上涨和利润优厚,大量信贷被投机者用来从事投机活动,信用膨胀大大超过生产的增长。而当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时,大量商品滞销,商品价格急剧下降,生产停滞,市场萎缩,信用就会急剧收缩。在这种情况下,债权债务的连锁关系发生中断,整个信用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从而出现信用危机。不仅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引起了周期性的信用危机,而且信用危机也加深了生产过剩危机。商业信用的停顿和银行信用的混乱使过剩商品的销售更加困难,从而使生产过剩危机趋于尖锐化。除了由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引起的周期性信用危机之外,还有一种主要是由战争、政变、灾荒等原因引起的特殊类型的信用危机。

【相关词语链接】

挤兑 在信用危机的影响下,存款人和银行券持有人争相向银行和银行券发行银行提取现金和兑换现金的一种经济现象,就叫做挤兑。当存款户出现不寻常的大量提兑存款的现象,而银行现金准备及流动性资产变现资金不够支应客户提兑时,就势必要将其可变现的低流动性资产折价求现,因而承受巨额的变现损失。这种现象是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信用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