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8065100000017

第17章 小麦无公害施肥及栽培创新技术(3)

本期应在搞好播前整地、施肥和适时早播的基础上,在三叶期前后早浇头水,早施追肥和中耕除草。

(2)中期管理

中期即器官形成期,幼穗分化处于护颖分化至四分体形成期,是决定每穗小穗数、小花数的关键时期。主攻目标是根据苗情继续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个体与群体、营养器官和结实器官的生长发育,促进早蘖成穗、迟蘖消亡,尽快两极分化,控制过旺群体,实现穗足、穗大、壮秆不倒。多数灌区春小麦土壤肥力条件较好,加之前期的水肥促进,一般达到足够的穗数问题不大,主要问题是壮秆不倒,争取大穗。培育壮秆大穗的关键:一是要有强大的根系;二是要防止群体过大,造成郁蔽倒伏;三是要采取保花措施,争取穗大粒多。本期应在前期水肥促进的基础上,适当推迟二水灌溉时间,适当加大灌水定额,搞好看苗追肥和中耕除草,以控为主,做到控中有促。

(3)后期管理

后期即籽粒形成期,主攻目标是保根、护叶、抗灾、争粒重。小麦的籽粒产量一般有80%以上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特别是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由于前期和中期氮素代谢旺盛,碳水化合物积累贮存较少,籽粒产量基本上都来源于后期光合产物。

其中来源于穗部的光合产物约占29.5%;来源于旗叶的约占37.4%;来源于穗下节间的约占20.3%,其余来自倒二叶和第二茎节。可见,尽可能延长倒二叶以上部位的绿色功能期,并协调其碳氮比,对促进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是十分重要的。本期的水肥措施应主要围绕防早衰、贪青,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来进行。主要措施包括适时浇好灌浆水和麦黄水,搞好叶面喷肥,防治病虫害,适时早收。

6.适期收获

小麦收获适期很短,春麦区麦收正值雨季,增加了小麦收获作业的紧迫性,及时收获可保证收获质量,减少收获损失。在植株正常成熟的情况下,蜡熟末期粒重最高,此期以后,由于籽粒中干物质积累停止,以及呼吸作用和遇雨淋洗,粒重反而下降。大面积生产条件下,由于品种特性(落粒性)、天气状况、劳力和工具等原因,对收获时期可作适当调整。人工收割,割后至脱粒前,有一段时间的铺晒后熟过程(籽粒仍继续积累干物质),故可在蜡熟中末期,或提早到蜡熟初期至中期进行收割,但不能早于蜡熟初期,以免降低粒重、品质和产量。机械直接收获(联合割脱),以完熟初期为适,过早籽粒含水量高,导致脱粒过程的机械损伤和脱粒分离不净,过晚则因折穗、掉穗、落粒等增加收获损失,同样降低产量。收获适期小麦植株特征如下:

(1)蜡熟期

蜡熟初期。籽粒背面黄白色,腹沟黄绿色,麦粒用指甲掐可截断,胚乳凝蜡状,无白浆,籽粒受压易变形。籽粒含水量35%~40%,植株全部呈金黄色,多数叶片枯黄,落黄正常的叶片金黄平展,基部微绿,茎节、穗节也微带绿色。全田取样平均有1/2籽粒达上述标准时,为蜡熟初期。此期为1~2天。

蜡熟中期。籽粒全部黄色,用指甲掐籽粒可见痕迹,籽粒含水量35%左右。植株茎叶全部变黄,下部叶片枯脆,穗茎基已全黄或微绿,此期为1~3天。

蜡熟末期。籽粒色泽和形状已接近品种固有特征,并较坚硬,籽粒含水量为22%~25%。植株全部枯黄,叶片大部变脆,茎秆尚有弹力,此期为1~3天。

(2)完熟期

籽粒全部变硬并呈现品种固有特征,籽粒含水量低于20%,体积缩小,易与颖壳脱离,“口松冶品种极易落粒,植株全部枯死和变脆,易折穗、掉穗和造成大量落粒。

§§§第五节不同生态区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

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标准是规范化、模式化、指标化、定量化的技术组装,通常根据不同品质类型和不同生态区划分别制定。现以我国小麦三大品质类型强筋型、中筋型和弱筋型为依据,并结合相应的品质生态区划,介绍已确定为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各小麦产区可参照相应技术标准,指导本地区的无公害小麦生产。

一、黄淮海区域优质强筋冬小麦生产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的产地选择、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化学调控、病虫草防治、收获、贮藏等配套技术规范,适用于石家庄市山麓平原高水肥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产地选择

石家庄市山麓平原高水肥区的轻壤和中壤土区,

产地环境空气应符合GB3059-1996的规定,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的规定,农田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

4.产量质量指标

产量为400~550千克/亩,小麦商品质量符合GB/T17892-1999和GB1351-1999的规定,卫生要求应符合GB2715-1981的规定。

5.品种选择

选用品种的品质应符合GB/T17892和GB4404.1的规定,而且已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且适宜石家庄市山麓平原区种植的品种。

6.主要生育期指标

(1)冬前壮苗指标

越冬期茎数70万~90万/亩,平均主茎叶片5.0~6.5片,单株茎数4~5个,单株次生根4~8条。

(2)群体动态指标

每亩越冬期70万~90万,起身期90万~100万,抽穗期45万~50万,成熟期45万~50万。

(3)产量结构指标

穗数43万~50万/亩,穗粒数29~36粒,千粒重37~42克。产量400~550千克/亩。

7.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

底肥使用。肥料的使用符合NY/T496-2002的规定,达到无害化卫生要求,有机肥符合NY/T5009-2001的规定。玉米秸秆还田或使用有机肥3~5千克/亩;每亩使用纯氮5~6千克,五氧化二磷7~10千克,土壤速效钾小于120毫克/千克的地块施用氧化钾4~8千克。

墒情准备。耕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小于70%的地块播前浇水,或者耕层土壤绝对含水量大于16%的地块趁墒播种。

整地标准。耕深耙实,无明暗坷垃,上虚下实。耕深17~20厘米,或旋耕2~3遍,清除田边杂草。

(2)播种

选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1996的规定。

包衣。种子包衣标准按GB15671规定执行。

播期播量。10月5日至10月10日为适宜播种期,适宜播种期播量8~10千克/亩,超过适宜播种期后,每晚播一天,增加播量0.5千克/亩。

榆播种形式。10厘米*23.3厘米大小行,或13.3厘米*13.3厘米*26.7厘米三密一稀,或15~16.7厘米等行距。

播种深度。3~5厘米。

(3)冬前管理

查苗补苗。缺苗距离在10厘米以上时,要补种或补栽。

苗期防治病虫。小麦出苗后,每平方米有土蝗或蟋蟀5头以上时,用菊酯类农药或有机磷与菊酯类复配农药防治,如用25%的快杀灵1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制成毒饵防治,每平方米有灰飞虱10头以上时,用具有内吸作用的杀虫剂喷雾防治。

冬前化学除草。防治双子叶杂草用苯磺隆类除草剂喷雾防治,如每亩用苯磺隆或巨星10~15克,对水30千克均匀喷施。防治单子叶杂草用甲基二磺隆类除草剂防治,如3%世玛地面喷雾防治,也可用骠马防治。

浇封冻。水小麦越冬前昼消夜冻期间,耕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小于70%的地块浇封冻水,浇水后及时进行田间锄划增温保墒。

(4)春季管理

锄划增温。小麦返青前后及时锄划增温。

早春防治病害。对纹枯病病株率达到15%以上的地块,选用高效杀菌剂防治,如禾果利、纹霉清、纹枯净,可以每亩用12.5%的禾果利15克,对水50~60千克,对麦茎基部进行喷施。同时,可以预防小麦早期白粉病、小麦根腐病、小麦叶枯病。

春季化学除草。防治双子叶杂草用苯磺隆类除草剂在小麦拔节前喷雾防治,每亩用苯磺隆或巨星10~15克,对水30千克均匀喷雾,同时拔除田间单子叶杂草。

榆化学防倒。小麦返青后拔节前,对亩总蘖数大于110万的麦田,用化学抑制剂防止倒伏,每亩用壮丰胺30~40毫升,加水25~30千克,叶面均匀喷施。

浇水。正常情况下,壮苗(群体70~100万/亩)拔节期浇春一水,旺苗(群体大于100万/亩)拔节后浇春一水,如果群体偏小(群体小于70万/亩),春一水可提前到起身中后期;孕穗至开花期浇春二水;扬花后15天,土壤20~50厘米田间持水量小于60%时,浇第三水。

追肥。起身拔节期追纯氮7~8千克/亩,孕穗扬花期追纯氮2~3千克/亩,在灌浆期的半仁至乳熟末期叶面喷施1%~2%尿素水溶液。

吸浆虫防治。每个土样(10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虫5头以上时,在小麦孕穗末期用有机磷类农药或复配农药制成毒土防治,如每亩用吸浆净2千克或1.5%绝杀1号1.5~2千克,拌细土25千克,均匀撒于地表,施药后立即浇水。在小麦抽穗扬花时,喷施菊酯类农药防治吸浆虫成虫,如每亩用2.5%辉丰菊酯25~30毫升,对水50千克喷施。

余抽穗及灌浆期防治病虫。麦蚜防治:对蚜株率达30%以上、百株蚜量800~1000头、天敌单位与麦蚜比大于1:150的麦田,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杀虫剂防治,如每亩用10%的吡虫啉25~30克,对水65~70千克喷施,也可用啶虫脒防治。

白粉病防治:白粉病病株率达20%以上的麦田,用高效低毒杀菌剂防治,如每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2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60克,对水65~70千克喷施。

赤霉病防治:小麦花期遇到阴雨天气,喷施保护性杀菌剂防治,如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每亩100克,或多菌灵微粉剂、胶悬剂有效成分40~50克,对水65~70千克喷施,也可用代森锰锌防治。

综合性叶枯病(叶斑病):在小麦生长中后期,以纹枯病为主的综合性叶枯病(叶斑病)用井冈霉素防治;以根腐病为主的综合性叶枯病(叶斑病)用烯唑醇防治。对综合性叶枯病(叶斑病)也可用多菌灵加三唑酮防治。

(5)收获

适宜收获期为蜡熟后期,单独收获,严防机械混杂。

(6)贮藏、包装、运输

贮藏。小麦籽粒选用三合土麦场翻晒,禁止在柏油路面翻晒,采用干燥、趁热密闭贮藏方法,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应小于12.5%。

选择晴朗干燥天气晒麦,薄摊勤翻,晒至50~52摄氏度,保持2小时,下午15:00~16:00聚堆入仓,趁热覆盖密闭。高温密闭10~15天后,如粮温降至40摄氏度时,并继续趋下降,视为正常;如40摄氏度的粮温又趋于回升,应及早解除覆盖物,详细检查粮情。

包装和运输。包装和运输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防止成品污染。

二、长江中下游优质中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优质中筋小麦高产高效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产地选择、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化学调控、病虫草防治、收获、贮藏等配套技术规范,适用于湖北省中筋小麦生产适宜区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产地选择

无公害中筋小麦生产基地应建立在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地方。以湖北省北纬31毅以北为中筋小麦生产适宜区域,特别是鄂北、鄂中地区是湖北省优质中筋小麦的优势生态区。

产地环境空气应符合GB3059-1996的规定,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的规定,农田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

4.产量质量

指标每公顷产量为4500~5250千克,小麦商品质量符合GB/T17320-1998中筋小麦标准和GB1351-1999的规定,卫生标准应符合GB2715-1981的规定。

5.品种选择

选用品种的品质应符合GB/T17320-1998中筋小麦品种标准,而且已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且适宜种植地区包括湖北的品种。

6.栽培技术

(1)整地

整地标准。整地应达到土壤细碎,耕层松软,上虚下实,沟直厢平,“三沟冶配套,沟沟相通,可排可灌。一般耕层要求旱地20~25厘米,水田15厘米,实行深沟窄厢,厢宽2.5米,多熟间作套种地,根据间作套种作物,适当调整。厢沟宽20厘米、深20厘米,围沟和腰沟的宽度和深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