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1984年7月-1987年12月)
8061000000099

第99章 培育企业精神是一门学问

(1987年6月3日)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企业也应该有个精神,如同过去学校里有校训——抗大就有校训。日本的企业有社训,他们把工厂叫“社”。美国把企业精神叫“企业哲学”,有的也叫“企业文化”。这几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企业也搞了企业精神。

什么叫企业精神?我认为,企业精神首先是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当然,办企业的指导思想与企业精神还不完全一样,有共性,也有特性。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总要有那么几条共性的东西,但每个企业还有自己的特点。把许多内容浓缩成几句话,反映共同的要求,不容易。

回想过去,企业里也提倡有一种“精神”。大庆有“大庆精神”,“三老四严”把整个石油工业队伍建设带动起来了。鞍钢有个“孟泰精神”,就是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鞍钢恢复生产、进行建设阶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成为企业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育企业精神要成为一门学问,既是管理科学的一部分,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我看是边缘学科,属于软科学的范畴。企业精神实际上是讲对人的管理问题,企业需要凝聚力、吸引力,要大家有光荣感。过去美国不讲这一套,他们把流水生产线上的人当作活的机器部件,30年代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就反映了这一特点。日本把美国的科学管理引进以后,加进了对人的工作,把西方的管理和东方的哲学结合起来。日本的厂长介绍情况,第一句话就讲他们十分重视人的作用,把人作为第一位的问题来研究,日本人也说起了“中国话”。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也发生了变化,出了一个新学派,主张重视人的作用。许多企业都在管理的实践中研究如何发挥人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我国“文化大革命”乱到了极点,企业管理十分混乱。粉碎“四人帮”以后,提出了实行物质鼓励原则,但又出现了“奖金万能”,什么“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这是不行的。过去搞“精神万能”不对,现在搞“金钱万能”也不行,需要把精神作用和物质利益原则结合起来。

当然,搞企业精神也不要“刮风”,不要“一刀切”,不要给企业压力。要让企业感到培育企业精神是企业的内在要求,不能搞形式主义。有些厂长体会到,企业精神也要深化,不断发展,不断充实;培育企业精神要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些意见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