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8050800000034

第34章 专注与圆融——伟大生命的两个元素(22)

一个健全人格包括身体、心灵、心智三个方面,身体的发育成长需要谷物、淀粉、蛋白质、肉类、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心灵成长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成败的尺规,追求一种内心的和谐宁静,是人的生命品质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高深的生命科学,我们姑且不去探讨它。心智成长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而言,是由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两部分组成,认知水平包括数理化、电子信息等自然科学以及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两大类,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公共知识。实践能力主要是情感控制、意志品质以及人生经验、习惯养成等。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好比青少年成长的两个翅膀,二者相互融合并行发展方能获得内心平衡,使人更加智慧,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翱翔。

青少年在学校通过人文、自然科学、科技知识的学习,提高的只是认知水平,长大的也仅仅是生理年龄,心理依然很稚嫩,人生经验、心理准备等实践能力还很欠缺。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较大,实践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去建构,需要从小时候开始培养,这样才能避免不良心性过早定型后积重难返。因之,父母在心灵成长方面的帮助指导不可或缺,排斥他们的教导和小草拒绝浇水施肥没有两样,等于放弃了成长机会。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车轮总是埋怨方向盘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而方向盘则语重心长地说:“我若不限制你的自由,只怕你会跌入无底的深渊。”每个生命都和车轮一样向往自由,拼命地挣扎着想脱离他人的约束,试想真没有了约束,个体很可能会跌入深渊被摔得粉身碎骨。当然,青少年本身有一定把控方向的能力,但是,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多元的文化交织在一起,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诱因太多,且隐藏得很深,欺骗性实在太强。社会现实环境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连身经百战的长者稍不留神也会掉入陷阱。因此,青少年来到这个世界就属于社会的人,有必要细心地了解社会游戏规则,完善行为习惯,否则就会处处碰壁。

家庭为人类生命的基地,父母是儿童和青少年的第一监护人,与儿女同血同脉,性命攸关,形成了难以割断的情感链条。在这个世界上父母对儿女的疼爱最无私最纯粹,任何时候都值得信赖,与儿女同在一个屋檐下,对自己的孩子了解最深,长处短处看得一清二楚,对子女的教导最有发言权,别人不愿说的话父母有义务去说,别人不便指出的问题父母有责任去点拨,毫无疑问,父母是未成年人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导师。

倘若初出茅庐的晚生自以为是,忽视非结构性知识的积累,藐视家庭传统思想教育,与父母情感上产生隔膜,心灵就远离了生命的原乡,心智的发展可能扭曲,势必出现精神上的偏食和营养不良。思想失去平衡,遇到不良思潮和诱惑时很容易偏离普适价值观,甚至可能会走偏跌跤。

不可否认,中学生的父母大都人到中年,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活重任,一部分家长的确很少有时间学习,对子女的教导也许不够专业,知识更新慢一些,有些思想理念依据当今的价值观也许略显陈旧。但是,厚德载物,父辈们大都在社会上打拼数十年,历经风雨,饱受人间酸甜苦辣,阅历丰富,说得夸张点,父辈们吃的盐也比孩子们吃的大米多;他们的教育理念大都是几十年风风雨雨、摸爬滚打、流血流汗沉淀下来的人生感悟,真真切切,属于普适价值观,对于丰富青少年的非结构性知识大有裨益。假如,青少年能够怀着一颗谦卑心把父母的人生感悟变成自己的经验,将知识变成信念,对人生的理解会更加透彻,生命之根就有了深度。

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不能与父母保持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有的跟父母亲关系很僵,父(母)子(女)间几乎不能心平气和的交流,当与父母出现意见分歧时,很多学生不愿意检视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总是个受害者,抱怨父母为什么那么固执,很难主动示弱让步,习惯于争吵来让对方服从自己,结果双方谁也不让谁,矛盾愈演愈烈。试想,假若父母亲做出让步,孩子们心理上也许得到了一时满足,但一定会变得更加自我,不可一世,岂不知埋下了痛苦的种子,在家里父母可以迁就你,走向社会却没有人让你,那时你将会陷入沼泽不能自拔。

美国学者罗伯特·奎因告诉我们,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是解决家庭分歧的最高明的办法。为佐证这一理论,他还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理查德原来是一名大学生,对父亲意见大到仇恨的程度,父子在一起说不到三句话就会争吵不休,后来一个朋友告诉他:必须先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改善糟糕的父子关系。从此,他尝试着从调整自己入手,不再强求父亲接受自己的观点,学会了让步,渐渐心平气和了不少。之后,他抱着谦卑的态度,主动找理由与父亲接触、攀谈,很快发现那个倔强的老男人原来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随之交流代替了往日的争吵,家庭的欢笑声逐渐多了起来。

一个人交朋友的平均水平从侧面反映着他自身的学养修为。勇于结交积极向上的朋友,以身边的范儿为偶像,升华人格,是人生成长进步的重要法则。青少年要善于和不同性格、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交往,博采众家之长,拓展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不是囿于志趣相投的小圈子,把自己封闭起来。一听到与自己主张不一致的意见就不舒服沮丧生气发火。可以断言,只愿意听恭维的话,不能接受不同意见的人,身边只有比他水平更低的人,很难结交到有较高境界的朋友,分享不到成功者的智慧,再有上进心,思维层次永远难以提升。很多低自尊的人,因为怕别人看不起自己,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越是别人说不能干的事,他越偏不信这个邪,当他以赌博的心理孤注一掷试图露一手证明自己存在的时候,往往是带有某些冲动鲁莽的成分在里面,大都会以失败而告终,伤人又害己,给天下人留下笑柄。

放下,一切智慧的源头

自我意识超强,多为性格内向或有抑郁倾向的人在不良心境下感情用事,对事物产生的消极片面看法。比如,过分看重个人名利得失,感受不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对外界保持戒备心理,排斥师长的教导等。由于性格内向,他们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厚厚的“盔甲”,有些人甚至习以为常,记不得自己身上的“盔甲”,越想保护自己,越认不清自己,坚持自己的固有观念和想法,不注重吸收借鉴生活中的鲜活经验,好比一个人拒绝吸收新鲜空气一样,必然造成营养不良。

有的人形成思维定势,观念僵化,自以为是地坚持自己错误想法和行为,表面佯装镇静,内心里跟自己矛盾冲突、与现实环境对立,难免为此撞得头破血流。美国作家史蒂芬·柯维在《与成功有约》一书中,讲述了一个灯塔的故事。

天空浓雾弥漫,能见度极低。一艘战舰正在海上行驶,傍晚时分,船头的了望员忽然报告:“前方发现灯光,隐约是一只船。”

船长询问:“与我们是同向还是逆向?”

了望员答道:“正在向我们逼近!”

船长令信号手通知对方:“我们正在前行,请您转向20度让开航道。”

对方回答:“为了安全,请你们转向20度。”

信号手转达船长命令:“我是船长,请你们迅速转向20度!”

对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贵船最好转向。”

船长勃然大怒,他大喊道:“告诉他,这是战舰,让他们必须转向30度!”

对方坚定地回答:“这里是灯塔……”

话音未落,船长只好乖乖指挥自己的船更改了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