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8050800000033

第33章 专注与圆融——伟大生命的两个元素(21)

圆圆姑娘算得上一个情感复杂的人,时而自卑,时而又相当孤高,自尊心特别强,期许通过自律和自强保持内心的高贵,这本是一种做人的涵养。但一个缺乏热情,永远低不下头、屈不下身的人,得不到他人好感就无法融入社会,纵然有天大的本事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都未免有些天真。她在一家培训中心当幼儿英语代课老师时,学生的家长想和她拉拉家常,她总是保持一副生冷的面孔回避疏远对方,家长只好敬而远之;有时帮妈妈看鸡蛋摊,但她坐下来就看书、思考文学和法学问题,从不愿意吆喝一声,爱买不买,中途休息的时候又非常市侩地记下一天的消费,精确到分,事无巨细,她的生活如钟摆般精准而机械。后来,她又去当保险推销员,帮亲戚办了几份保险之后就卖不动了;她倾尽全部积蓄与人合伙办了一份文艺杂志,结果草草收场;心性高傲、倔强的她每次参加招聘会时,把简历往那儿一放和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转身就走,自然没有一个单位向她抛出橄榄枝,这样孤傲又卑微的心性别说创业,连生存都面临很大困难。

总想争第一、竭力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完美人生,不轻易认输、从不向困难低头,某种程度上也为自己的生活施加了不必要的压力。同学间有什么矛盾,她总是热心地去调解,她家里再大的困难一概捂着,从来不跟同学、朋友交流。该示弱时不示弱,假装刚强,内心装满痛苦,好像一个得了癌症的人,捂得紧紧地生怕别人知道,结果,心情压抑反倒加速了病情恶化和死亡。

一个30岁的女孩,她似乎对个人问题很不关心,亲戚朋友都催促她该找男朋友了,她每每淡淡地说:“等有了事业再考虑。”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千万富翁在一群女子中征婚,她告诉妈妈:“你看,不是大款就别找。”一味争强好胜、期许完美的心理可见一斑,也为她失败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大学毕业后的7年时间里,圆圆四度考研屡屡失败,但她不泄气,也不放弃,终于在第五次参加研究生考试后被上海××大学录取。于是,她满怀喜悦地又带着母亲来到这个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读研究生期间,勤奋和执着的本性依然如故,每次上课都独自坐第一排,很多同学说:“这样的研究生现在的确少见。”然而,当她要求帮助解决母亲住房的申请遭到校方拒绝时,只好举债在外面租房。由于无法承受太高的租金,她焦虑得经常通宵失眠,精神几近崩溃。在无助和自责中不堪重负,羞愤不已,深感愧对母亲的养育之恩,便产生了和母亲诀别的念头,在曙光即将再现时悄悄地退出人生舞台。

自杀前的头一天晚上,为准备“自然辩证法”课堂表演,她非常平静地参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彩排,为了演出成功“不丢人现眼”,她与同学排练到深夜,流利的台词对白、富有激情的表演成了她最后的告别演出。她的人生和演戏一样追求精彩和完美,不停地给自己加压、与别人较劲,整天在煎熬中过活,大脑神经绷得像钢丝一样紧,焉有不断之理。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努力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眼睛只盯着结果忽视过程就失去了生活的本真。圆圆人生演出过早谢幕带走很多遗憾,也留给人们颇多思考。她的失败归因于拼命追求完美,人生目标太高又不知道放弃,不遗余力地掩盖自己的弱点,导致理性和感性强烈冲突,很难做出智慧的判断和选择。

欲速则不达。把手伸进糖罐里抓糖,贪心的人手里抓得满满的,结果手卡在里面一颗也拿不出来,放下几颗留给别人才能够把糖吃到自己嘴里。真正理性的人需要高尚的行为动机,尽管有追求名利的成分在里面,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思考处理问题有理有节,追求自我成功的同时会顾及社会的需求,自己成功也会造福大众,给社会带来福祉。倘若名利心切,难免陷入天不设牢自设牢的困境。

我们曾经历过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那个荒诞的年代。而今,林林总总的励志畅销书一本正经地告诉青年学生:“心态决定命运”“你对世界微笑,世界就对你灿烂”,用蜜糖把一个个热血青年的自信心灌得满满的。觉得只要自己任性地坚持下去,一定能够白日飞升,一鸣惊人,到头来不知道多少人被忽悠得团团转。世界的多样性提醒我们,很多时候“心态不一定决定得了一个人的命运”。同样的道理,想收获必先勤于播种,但是,一分耕耘有时候并不一定有一分收获,就好比一棵开满花的桃树,不见得每一朵花最后都会结出桃子来,而结出来的桃子也是大小各异、甜淡不均。做任何事都必须努力,然而,并不是说每件事只要努力了一定就能够成功。原因再简单不过,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既靠才能和勤奋,但勤惰及意愿又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有时还需要机遇。生命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有事事如意的好运,因之,在渴望成功的同时,务必要对失败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学生追求个人成功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真正的聪明人一定要对追求的目标有一个合理的期望,从低做起,压力小、风险低,出彩的概率多。徐宁,毕业于北京一所一流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是法律专业,大三时早早通过了司法资格考试。虽然出生在一个西部地级城市,但父母做了多年生意家庭殷实,希望她大学毕业后能够在北上广谋个发展的机会。但徐宁天生一个稳健而理性的女孩,不愿意赶浪潮,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选择也很现实,尤其是在北京求学的几年时间里,她深切地感受到大都市生活名义上好听,压力太大,也不愿让父母太辛苦,打算在基层磨一磨,便自作主张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那个县城,应聘到了县级检察院的控告申诉部门工作,令家人和同学有些不解。

徐宁是个善良而有同情心的女孩,从上岗的第一天起,脸上时时挂着淡淡的微笑,与师傅一起接待不同诉求的当事人,从每一个细节上积攒控申接待工作技巧,把上访人反映得最多的最棘手的问题记在本子上,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有关法律条款和司法解释,总结其中规律,把每件小事都做得井井有条,群众和领导满意率都很高。第二年,当很多同学还在四处奔波找工作的时候,她因为业绩突出,已被正式任命为助理检察官。

成为一名新的检察官后,她暗暗下决心要对得起检察官的身份,不厌其烦地认真听取每一个上访人的诉求,力求将每一起信访案件事实真相搞个泾渭分明,释法说理准确到位;对有理访的诉求勇于伸张正义,排除一切困难帮助解决问题。她温文尔雅从不发火,很多难缠的上访老户却被她的真诚和娴熟的法律知识所折服,主动息诉罢访。尽管每天下班回到家她都感到口干舌燥,但当看到一件件多年遗留案件在她手里迎刃而解,心里总会感觉到一丝甜意。

踏实认真的作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当年还被评为先进,市级检察院准备调她去人事部门工作,面对这送上门来的机会,徐宁还真是兴奋了一阵。然而,当她冷静下来后,觉得还是干自己的检察业务好一些。转眼间,在检察控告申诉岗位一干就是四年,每年息诉率最高,很多上访群众,点名找她反映自己的诉求。一些老检察官啧啧称羡:“这个姑娘年岁不大,能耐可真不小。”

随着在控告申诉系统知名度的提高,省检察院把她列为选调对象,在竞争上岗的笔试面试过程中,她凭借优异的业绩、干练的作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遥遥领先其他对手。又过了一年,当其他同学还在机关跑龙套的时候她已经成为中层后备干部。

成功是多元因素造就的,善输者才会赢。有的人认识肤浅、名利心太重,想赢怕输,认为只要付出了必定要有所收获,否则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不到黄河心不死,盲目自信并坚持不渝,这样的人最终结局非常悲惨。凡事有张有弛,温和地坚持是人生一大智慧,对于努力了没有达到目的,说明机缘不好,不妨暂时平静地放一放,休整一下,理性地找找原因,进行自我修复,要懂得迂回退而求其次,真的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或反思一下自己性格的优缺点,发挥优势转个方向,调整一下原先的目标,利用积攒的经验去干别的事,择机行事,是真正理性和智慧的人应有的文化素养,一味地跟自己较劲无异于鲁莽蛮干。

退一步讲,即便仍然不能成功,也没有必要怨天尤人。何不彻底放松精神,给心灵放个假,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你就会发现,没有轰轰烈烈,随遇而安本身也是一种活法,一种幸福,同样能够领略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防止感性泛滥为个人的目标执着,需要学会用理性来疏导。当我们情绪化倾向严重时,通过轻柔缓慢的呼吸练习,待内心平和舒畅后,大脑开始变得相对轻松和清明,便可以从虚妄的生活中体验到真实世界,不再执着于某一非分的想法。内心安静淡定下来,寻找幸福的智慧自然浮出水面,能够体悟到得之不足惊喜,失之也不必遗憾,不论贫穷、富贵都怡然自得,或许生活中有点缺憾,但天天都是好日子,不管到哪里处处都是好地方。

七、走出自我天地宽

做人做事圆融达观,需要理性和感性并行,由于感性更多地蕴含着体恤怜悯和包容,缺少感性就无法体会到人间的温情和关爱,人与人之间难免充满矛盾和争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当然,感性泛滥过于情绪化,优柔寡断,或激情四射,容易失去原则犯糊涂,导致思维混乱。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性的僵化和感性泛滥其原罪是人被自我本能所困扰。自我,简单地说就是受感官和环境支配的主观想法,多数时候,可以理解为大脑一个又一个自私又执着的念头串联起来的主观意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自我比作骑在马(本我)上的骑士,既要控制马(本我的冲动)防止它乱跑,有时还要放松缰绳让它(借助本我的力量)自由奔跑。如果对马(本我)控制不好,它就会乱蹿乱跑,引起祸害。所以,自我多数时候都是依据自己当时的心境和人生经验做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免不了为满足自己的私心和欲望把本来不是我的当成我的,希望不合理的想法变成现实。

烦恼都是自找的

自我是一切烦恼和恶念产生之根。人的本能中有很多自私的成分,每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把“我”和“我的”的附属物看得高于一切,要么担心想要的得不到,要么害怕已经属于我的今后失去,从而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之中。自我过于膨胀,必然失去理性,走入感性的死胡同,将自己的想法定格在一个固定的念头上,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难免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漠视身边人的感受,接人待物时产生非理性的傲慢,群众认可度下降,终将日暮途穷。比如,我们可能因为自己在某一领域取得了一点成就便洋洋得意盲目自信,自觉高人一筹,不把他人放在眼里,从而以自我为中心指责人、要求人。过于自我难免发生争执形成对立。

时代在飞速发展,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的全方位开放,相当多的人心灵已被强大的社会诱惑慑服,不知不觉中自我膨胀起来,感情用事,把主观妄想看得至高无上,忽视别人的感受和对周遭的影响,丝毫觉察不到自身错误所在。有的人非常在意自身生理和生存需求的满足,灵魂中对财、物、名以及异性充满渴望,这些情愫催生了各种靠谱和不靠谱的念头。本来是不良心境下的意气用事,抑或是有悖于客观现实的预设观念甚至是妄念,却把它当作自我最真实可靠且合情合理的需要,想方设法去追逐它实现它,以至于好像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控制着我们,身不由己。当一厢情愿的需要因为撞了好运得到暂时满足时则欣喜若狂,忘乎所以。假如未能得到满足就心急如焚,表现出不满和对立情绪,或孤注一掷,一时冲动很可能做出非理性的极端选择。

不谙世事的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身体快速发育和知识架构的建立,自认为翅膀硬了,迫切希望脱离父母的管束,拥有独立的自我,不再受谁的窝囊气。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自我,错误地把本能的需求及其观念当成自我,认为自我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真实感受,是最靠得住的事实,内心需要的就理所应当地得到满足。与人交往中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而不知道如何先去尊重别人,不愿做出半点退让,从而陷入自我的怪圈,盲目地跟着感觉走,被季风一揽子裹着去追赶浪潮。为人父母生怕涉世不深的孩子跑得太快跌倒摔跟头,步步紧跟他们,让刚刚上路的新手慢一点、稳一点、小心点,尽可能地躲开前面的障碍物。孩子们则在强大的惯性驱使下非但停不下来,反而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老以为父母思想落伍、跟不上时代,在拖自己的后腿,把善意的提醒当成是“唠叨”,听到父母的教诲就厌恶反感,身上起鸡皮疙瘩,以至于思想叛逆,与父母情感疏远,与他们在价值观上形成对立,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揪心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