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8050800000027

第27章 专注与圆融——伟大生命的两个元素(15)

至今他的妈妈还像祥林嫂一样逢人就说:“我家阿远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年级第一。”那时候,她们全家的确以孩子会读书、学习成绩好而格外自豪。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却跟王远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高考成绩出来后他以2分之差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无奈“下嫁”到第二志愿的中南工业大学。跨进大学门槛之初,性格内向的王远依旧保持着勤学苦读的习惯,从不参加文体活动或社团组织,整天在教室、自习室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但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冲刷掉心中那个“清华梦”,终于在大二的某一天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申请休学,放弃学业回到了自己家乡。在家“闭关”一段时间后,面对乡亲的非议,他只好悄悄外出去打工。可是,打工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由于他一无文凭、二无技术,体面工作没人要他,力气活他又放着不上,不得已只好打道回府把自己宅在家里。

王远妈妈下岗后和丈夫离婚,靠捡破烂维持娘儿俩的生计。小王性格腼腆,自从高考落榜、打工失败再也不好意思出门,偶尔家里来了客人也不愿跟人多说两句话,白天看电视,晚上继续翻看高中时的学习资料,试图东山再起。一晃三年过去了,妈妈怕他一个人在家憋出毛病来,动员远儿出去和自己捡破烂增加点收入,一方面也散散心。一开始王远不愿意出去干那“丢人现眼的活”,但看着母亲天天忙碌辛苦,他恨自己不能分担家庭责任,捂在被窝里号啕大哭一场,改变了主意和母亲一同“上班”。为了避免熟人看见他捡垃圾而尴尬,每天天黑以后戴着一顶草帽,把帽檐拉下来遮住眼睛,去垃圾场上班工作,来去手里还特意拿着一个蓝色的文件袋,很少和人打招呼。

一个高考状元沦落到今天这样悲惨的境地,归罪于应试教育没有一点意义。从王远高考数学147分(满分150)的成绩来看,他是一个非常严谨而追求完美的人,一味地苦学,眼睛只盯着分数,思维机械,不懂得人情世故,结果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当做出休学的错误决定后,他不能原谅自己,整天被后悔、羞愤、自责等负面情绪所困扰,提不起,放不下,实际上是心胸狭窄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他的妈妈也承认自己教育上的失误,从小为了学习不让王远干家务活,以至于他干活笨手笨脚,也很少让他跟小朋友一块玩,长大后只要和陌生人说话就害羞很不自在。只知道埋头苦读。与社会严重脱节,注定要成为一个懦弱迂腐的人。

一位教育工作者也有同感,她在参加一所中学校庆时,看到学生清一色戴着近视眼镜,勾腰驼背,目光呆滞,与人交流时低着头,眼睛瞟来瞟去,不敢正视对方,有气无力的样子没有一点自信,让人十分揪心。难道这就是国家的栋梁、中国的未来吗?

北京电视青年频道《谁在说》栏目曾经播放一档节目,一名博士生,自小家境贫寒,父母下岗后依然摆地摊、当保洁员。看到父母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学,他发奋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某名牌大学,从没有让父母操心。母亲逢人就夸自己的孩子懂事听话成绩好,为了让他安心读书,家里从不让他干任何家务活。由于自小养成了很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在学校学习,回到家包括寒暑假仍然大门不迈二门不出,一天到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阅读中外文学,即便上了大学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的交流少之又少。博士临毕业前,他经常感到郁闷,没人的时候偷偷流泪,想给父母打电话,可一听到母亲的声音就哭得像个泪人,泣不成声,话都说不出来。后经医生检查和心理测试,发现他患有轻度抑郁症。医生问他为什么难受,他惭愧地说,“自己并不优秀,什么都不会干、不想干,一想到马上博士毕业了,不知今后能干什么,该干什么?拿什么去报答父母?”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只有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才是智慧。死读书、读死书,无法从书中跳出来,不接触社会怎么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也就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在哪;不去亲自实践,当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这样的博士学习再好,读的书再多有何用?

在当今的青年学生中,不少学生为了实现功利性目的,本能的喜好被埋没,个性和张力被束缚,创造力被压抑,在缺乏内在学习热情的情势下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知识,硬着头皮苦读。单一的追求、单调的生活形成了单一的价值观,稍不顺心就心情抑郁,不停地抱怨他人和社会;违心地学习生活机体能量释放不出来,没有激情有气无力,打不起精神,消极处理事情,结果处处碰壁,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尖慢慢地走入死胡同,成了令人鄙视的“软脚虾”。

L,从小学到高中学习刻苦努力,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成了全家的骄傲。失去土地、依靠打工为生计的父母原以为熬过四年,等孩子大学毕业后,全家可以过上体面的日子。L大学毕业了,制作了精心的个人简历,每天抱着毕业证、个人简历,跑人才市场、到企业参加应聘,希望能从事太阳能、半导体等与应用物理相关的制造专业。万万没有想到每次都是高兴而去,唉声叹气回来。一晃一年多过去了,L先后找过十来份工作,不是觉得专业不对口,便是用人单位嫌他没工作经验,没干几天就跳槽或被炒了鱿鱼。就业受挫后,他萌生自己创业的想法,但是,既无资金又无项目,个人创业的想法不得不搁浅。母亲又托熟人给他联系了一家道路建筑公司,L又觉得专业不对口主动放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一家保险公司当业务员,3个月过去了,一个单子都没拉着,车船费就花了父母1000多元。失败的经历太多,渐渐失去工作热情,开始变得内向甚至自卑,一年出门不到10次,成天待在家里上网玩游戏。凌晨1点后上床睡觉,次日上午9点起床,除了吃饭、上厕所,哪儿都不去,眼睛一睁就打开电脑玩游戏。一晃3个月没有下过楼,头发像鸡窝一样,胡须足足有一寸长,衣服皱巴巴的,穿着拖鞋,屋里凌乱不堪,坐在一台陈旧的电脑前聚精会神地敲打键盘,父亲急得头发全白了。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不缺少专业知识,迟迟得不到社会认可,在他看来是社会不接纳他,其实,是他缺少对生活的热情和耐心,放不下名牌大学生的架子,看不上小事情,无法与社会相融合,只好选择逃避现实。

有人可能说,在“一考定终身”的体制下除了追求学习成绩我们别无选择。事实上,高考几乎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种升学考试模式,高考制度本身没有错误,要说错就错在社会严重功利化,把青少年学习好能上大学当成了好孩子的唯一标准,一好百好,唯有上大学方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和幸福,从根本上忽视了心智健康、人格特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费尽千辛万苦造就了一拨又一拨的高分数、高学历的庸才,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培养宽泛的竞争力

我经常奉劝一些年轻家长,没必要过早地给孩子报太多知识提高班,几乎每次都得到一致的答案:“我不想这样做,但别的孩子都在学,我们不学孩子啥都不懂,跟不上。”反映出我们家长是何等焦虑,至少不够淡定,跟着感觉走,完全被“别输在起跑线上”给忽悠了,造成年轻家长的“群体性恐慌”。父母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内心乱成一团,还有我们孩子的好日子过吗?

越来越多的家长抱着“学生的任务就是一个——读书”的理念,不惜花大价钱给孩子择校、请高水平家教。单纯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但从另一个长远来看非常重要的问题却被彻底地忽视了,即,包括动手能力,敢于担当、承受挫折、接纳他人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尽管这些年轻的家长理论上都知道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然而,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父母甘当保姆,把属于孩子干的家务活全部包办,“小皇帝”不会做饭、洗衣服,不得随便出去串门与朋友玩。四肢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开发,笨手笨脚,性格孤僻,不知道怎么与人打交道,发生矛盾纠纷不知如何采取柔性理智的解决办法。

罗曼·罗兰说:“痛苦是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揭开了生命的新起源。”伟大的人格是从失败和成功的交替前进中得来的,不经风雨,难以看见彩虹,只有那些栉风沐雨、饱经风霜的人,在风风雨雨中摔打过的人,才能从生命中飘溢出缕缕清香。因此,现代教育迫切需要提高孩子实践技能尤其是从逆境中站起来的本领,鼓励他们学会自己做决定,打造独立自主、敢于担当这样成熟的个性,这些非智力因素可以帮助青少年成长为有人生方向感、能够满足自我需要的人,从而增强孩子更加广泛的社会竞争能力。

大量的事例证明,小学、中学基础阶段学生的成绩优劣、上什么学校并不见得那么重要,它与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除去高端专业技术领域外,一个人能否成功,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并不完全与事业成功画等号,这涉及一个成功智力问题。研究发现,很多行业真正能干的人多半不是高学历的人,而是教育背景不显赫,但他们积极进取、全力行事,也就是说他们对工作的执着占90%,才干只占10%,一个能把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坚持做到底的人,他的成功一定令人惊讶。

中国校友会网总编、“高考状元研究”课题组专家赵德国,曾组织调查了自1952年至2011年全国范围内的1400名高考状元,现有的职场精英名单中,比如,两院院士等,有高考状元的身影,但交集非常少,且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高考状元。1977年以后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职场的领军人物,当然不排除像人文社科类专家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影响力和知名度45岁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湖南省自1977年到2011年的73名高考状元中,稍有点职业影响力的仅9人,绝大多数都已销声匿迹,其中,1988年的湖南一名文科状元早已成全职太太。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培养出23位院士,学校完整保留了他们高三时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从分数上看,在这23人中,当时位居年级前十名的只有5人,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人有2人,居于后30%的有6人。

近年来,教育界提出了一个“第十名现象”。也就是说,学生时代成绩在前几名的学习尖子走向社会后并不见得吃得开、玩得转,真正离开学校十年、二十年后把事情做大,活得有头有脸的人,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中不溜”,有的甚至是调皮捣蛋的差学生。这一结论说明,学习成绩无法与人生成败画等号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对于“第十名现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其一,学习成绩并不等于成功智力。所谓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对现实生活能够真正起到影响作用的智力。它包括三个要素,即涉及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强调比较、判断、评估等分析性思维能力;发现、创造、想象和假设等创造性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而学习成绩只反映学生的学业智力,它与成功智力有着本质的区别。斯腾伯格将学业智力称之为“惰性化智力”,它只对学生在学业上的成绩和分数做出部分预测,而无法衡量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其二,前十名的尖子生在学校时勤奋刻苦,把自己的潜能开发殆尽,走向工作岗位后劲不足。同时,他们学生时代学习太过投入,而没有时间和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以至于在非结构智力上存在短板。“中不溜”的学生爱好广泛,注重全面发展,有后劲,属于“潜力股”,他们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强的优势走向社会后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其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司做得最好的20%的员工和最差的20%的员工,他们的智力水平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力和坚强的意志。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思维专注程度,成绩处在前几名的学生思维专注,而过于专注的学生思维不是很开阔,眼光乃至胸襟相对比较狭窄,很容易醉心于学习而忽视周围其他人的存在。有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个致命的弱点,即高傲自大,团队意识差,对别人看不上眼,群众关系大多不好,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成绩处于尾部的学生,注意力又过于发散,贪玩,没有真才实学,学业智力低下,且自由散漫,很难成就大事业。成绩中游的学生那太牛了、太了不起啦,他们思维专注而不拘泥保守,深邃而又广博,智商情商兼备,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均衡发展,既有理论水平,又具有实践创新能力,思维开阔,豁达大度,善于沟通,智慧而又精明。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职场上有“性格决定命运”之说,“中不溜”的学生朴实无华,具有乐群性,进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既能与成绩前几名的所谓智者交流一些理论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深层次问题,又能与成绩较差的浪荡哥们儿打成一片,生活中到处都是朋友和贵人,想不成才都不行,一旦发起来挡都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