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8050800000026

第26章 专注与圆融——伟大生命的两个元素(14)

每次对孩子动粗后,秦女士都会一个人哭半天,觉得孩子学习辛苦,挺不容易。但哭完之后过不了几天就忘了,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又旧病复发,冲着儿子发泄一通,搞得子健忐忑不安。

静则聪慧躁则愚。一个人在心情平静、精神愉悦的前提下思维最专注,机敏,并表现出较高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效率。反之,思维散乱,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考好了妈妈就夸就笑,考不好又打又吵,让子健觉到母亲有些过分,令人厌恶。再说,“前十名”的目标要求实在高得望尘莫及,认为妈妈不近人情,心情十分沮丧,也就在这一刹那萌生了做掉母亲的念头。他在日记中写道:“杀掉她我就可以不用学习了,不再有那么大的压力。”但是,一度成绩有所提高,这一邪念暂时搁浅。

硬逼着孩子实现难以达到的目标,必然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显然,子健妈妈没有这样的心理。一个周末的晚上,上了整整一个礼拜课的子健想看一场足球比赛转播,休息放松一下。刚刚在电视机前坐下不长时间,妈妈就大声嚷嚷着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你要保证考进前十名。”子健说道:“太难了。”妈妈反问道:“那你看什么电视,还不快去学习!”接着噼里啪啦就是一顿臭骂。

子健感到特别委屈,打上高中起,从未在晚上11点半之前睡过觉,能保持中上等成绩已经不容易了,母亲却总是不满足,天天唠叨个不停,不堪忍受的他气愤地离开了客厅。也许是压力太大、压抑太久,子健瞬间的火苗从内心升腾起来,转化为巨大的张力和攻击性冲动,最终将所有的不满裂变成火山爆发,随手抄起门后的一把木柄榔头,疾速走到母亲身边,朝正在绣花的妈妈后脑勺狠狠地砸去。母亲一边反抗,一边大喊“儿子,你疯啦,我是你妈!”急红了眼的张子健根本顾不了这些,使尽全力对母亲头部进行击打,眼看着母亲被活活打死。之后他有条不紊地将母亲尸体包好隐藏起来,清扫完战场,写上“妈妈去×州看病”的字条欺骗父亲,然后大大方方地返回学校参加了考试。

案发后子健的父亲痛苦地说,“确实,子健妈妈平时对儿子管得太严,整天逼他学习,节假日也得上补习班,很少有玩的时间,给儿子压力太大,造成他心理扭曲”。

尖子学生杀死亲生母亲,血淋淋的命案令人不寒而栗!我实在不忍心再继续描述下去,面对这惨绝人寰的一幕,怪罪孩子残暴没有人性、蔑视生命都是徒劳。最该抨击的是功利化社会、功利化学校和功利化家长,为了孩子成绩好,上个好大学,一味地向学生索取分数,让孩子备受精神折磨,导致脆弱的心灵在一次次挣扎的过程中良知衰竭、人性泯灭,把母亲当成了敌人,自己也蜕变成一个杀人凶徒。

这样的案例不是虚构的小说,是活生生的真实故事,在今天的社会并不少见。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成绩的好坏真比生命还重要吗,其实,对一个学生而言成绩和排名只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却是难以承受的压力、自尊心的伤害和心理挣扎所引起的无法挽回的挫折感。

一位朋友上高中的孩子正处在叛逆期,每天作业要做到晚上12点甚至1点。他爱人心疼地坐在旁边陪着,但催得多了,孩子也烦躁,经常对妈妈说:“你再催,我就再晚一个小时睡觉。”从此,这位妈妈一到晚上便开始焦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学生一肚子苦水,家长更是叫苦不迭,认为孩子一点都不体贴父母,没有孝道,他们一个个像老祖宗一样,什么事必须由着他们。客观地讲,青少年性格越来越叛逆有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然而,不得不承认根子还在于学校和家庭正在把青少年变成为“学习机器”,孩子们不分白天黑夜疲于做题、考试,由于睡眠严重不足,体内的压力荷尔蒙含量迅速升高,使人产生焦虑感,处理情感的能力下降,很多学生整天烦躁不安,本来天真活泼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频繁地发无名火,用极端的办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尽管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学生减负,然而,极度功利化的思想最终使减负仅仅成为一种口号,繁重的学习负担把孩子学傻了、学疯了。生态学理论认为,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新行为主义者则把侵犯行为作为挫折的结果,认为挫折总是导演侵犯行为,攻击可以减轻挫折的痛苦。当个体精神上经常遭受骚扰、折磨时,不能对遇到的挫折或委屈做出积极正面的解释和归因,试图采取攻击性行为与正在遭受的痛苦进行一次性了断,看似温顺的孩子被逼无奈出现变态,成为杀人狂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更大。

小松,是一名懂事且有上进心的女孩,父亲是个成功人士,一直被女儿视为偶像,她也想成为弟弟的榜样。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进入高三,小松经常拼命地学习到凌晨1点,5点钟又从床上爬起来,这样没日没夜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出现下滑,经常急得抓狂,一个题做不出来就摔笔、撕本子。有一次,还把椅子从窗户里扔了出去,幸好是半夜,没有伤到人。

一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说,他经常深夜接到一些心理热线电话,家长第一句话就是:“快帮帮我吧,我都要崩溃了!”学生要崩溃、家长要崩溃。现行高考制度确实不是很科学,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问题的关键还是人心浮躁,很多成年人已经或正在失去慢的能力,赚钱要趁早、成才要趁早、智力开发要趁早,对孩子期望值太高,使他们把压力内化而出现暴戾性情,甚至是心理障碍。

出生于东北某县的晓晓是一个身材高挑的女孩。人长得漂亮,学习成绩更是拔尖,立志非清华大学不上。晓晓是父母亲的骄傲,也是村里人教育孩子的榜样。妈妈说,女儿很争气,学习和生活从不用她们操心,放学回家就进屋里学习,很少出去玩。三年前,在一片赞扬声中她考入县里唯一一所示范高中。不管谁问她,将来考什么学校,晓晓都自信地说,“清华大学”。

打高中起,她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学习上,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和同学一起玩。高一期末考试,从未出过前三名的晓晓考试成绩全班排名第六,回家大哭一场,之后更加沉默寡言。寒假回家后,每天晚上学到半夜还不肯睡觉,妈妈劝她早点休息,她总是说,“我总感觉害怕,特别累,但就是睡不着。”晓晓妈没当回事儿,只是淡淡地劝女儿,“小孩子,别想太多就睡着了。”

高三期中考试前的一天,妈妈发现女儿看书时把书倒拿着,嘴里嘟嘟囔囔,语无伦次,神情有些不对劲,有时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动不动就精神崩溃。赶紧带她去了医院,经过心理医生的精心调理病情出现好转。高考前第一次模拟时,由于思想压力太大,试卷下发后,晓晓瞪着眼,干坐那儿一个字也没有写。老师问她为什么不答题,她说:“没看见,我答得满满的?”家里只好让她休学回家治病。后医生检查结论为,焦虑引起的精神分裂症。晓晓一边服药,一边进行康复治疗,病情时好时坏,犯病的时候打人,把妈妈的胳膊上咬的到处是伤,还经常摔东西,好好的一个家被她折腾得一团糟。这样的案例,在一向静谧中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不再稀罕。

学习本来是在享受读书快乐的前提下体、智、美的健康发展,以牺牲休息时间和健康为代价单纯追求学习成绩,很多青少年不堪忍受繁重的学习压力而精神分裂或自杀、犯罪,这是彻头彻尾的蛮干虐心,严重背离了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本真。

高分何以低能

有一位资深中学老师跟我说,现在的学生虽然知识面宽了,懂事早,个子高大,外表英俊帅气,穿戴时尚,一表人才。然而,孩子们普遍沉闷有余,活力不足,体质和灵活性很差,懒惰成性,没有一点激情。有的像抽了大烟一样,缺乏年轻人应有的勃勃生机,往那里一坐四仰八叉,有人从他身边过,连腿都懒得收;走起路来,勾腰驼背,一晃三摇,老态龙钟,小老头式的。再听他们说话,唉声叹气,牢骚满腹,很难看到他们天真烂漫的表情、生龙活虎的身影,更听不到他们关于人生、理想、社会责任等积极向上的声音,看不出年轻人应有的精气神,没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气概。这样死气沉沉的精神状态、浅薄的知识架构,走向社会后一点困难就可能把他们压垮。还有一部分学生心理脆弱,像吃了炸药一样,稍微受到批评就与老师大动干戈,指望他们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比登天还要难。

慵懒和脾气暴躁学生增多的主要原因,归因于独生子女这个有悖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政策,一些家庭下意识地对自己的独苗苗娇生惯养,百般宠爱。要什么,给买什么,使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干,过分溺爱,孩子劳动少,久坐不动,丧失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机会,实践能力差,生活中遇到困难束手无策。

眼睛只盯着成绩单,只想着好好学习,连洗衣服这样简单的事都由父母全部包办,孩子没有养成劳动、做事情的习惯,啥也干不了,能力弱化。大连一名大一女生父母在外打工,一直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开学刚刚一星期,奶奶收到一个快递包裹。打开一看,是孙女刚刚穿过的脏衣服,包括7双袜子和几件内衣等,还告诉奶奶等洗完后再寄过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连洗衣服、做饭这样简单的家务都干不了,好端端的孩子给宠坏了、带废了,不知我们父母有何感想?

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最有益于青少年发育成长的竞技体育被数学、英语竞赛所替代,连体育课也怕学生摔伤改成了自由活动身体,音乐、美术更是流于形式,孩子们不折不扣成了学习的机器,本来天真烂漫的他们失去了应有的灵气和活力。

心烦者意乱身懒。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叛逆,习惯与父母唱对台戏,很多家长为了管住这些“不听话”的孩子,想办法让他们吃好、穿好,尽量满足物质生活上的需要,以求得他们的欢心。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或许得到孩子暂时的欢喜,但并没有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对增进父(母)子感情无济于事。长期娇生惯养,剥夺了孩子锻炼手脑并用的机会,使他们身体协调性下降,笨手笨脚,弱不禁风,独立生活的能力差得出奇,无法适应艰苦环境,多少有点压力和委屈就喊爹叫娘,不知道怎么生存下去。

15岁的小男生潘登,皮肤白皙,高大帅气,是一所职业学校的新生。新学年开始后参加军训刚刚四天,每次集合站队都掉在后面,班长提醒他动作快点,免得拖了班上的后腿,但潘登磨磨蹭蹭已经成为习惯,怎么也跟不上趟。教官批了两次,又罚他做几个俯卧撑,小潘羞愤不已,委屈得打电话给父母诉苦,认为军训是摧残身体,不是人过的日子,要求退学。父母知道孩子懒散的毛病,鼓励他一定坚持下去,并决定不再接他电话。潘登没有了依靠,软磨硬泡只好选择逃避,其他人热火朝天地在操场训练,他一个人躲在宿舍泡病号休息;别人在那里整理内务,他坐在一边抱怨发牢骚,很多同学都看不起他。

无独有偶,小潘的另一个同学杨学凌,军训一开始就觉得训练强度大,整天给家里打电话叫苦,吃不下,睡不好,嚷着要退学。父母一问原因,令人啼笑皆非。原来,小杨从小没住过校,军训不能天天洗澡,晚上没法睡觉;同时吃不惯食堂伙食,天天吃泡面,很显然,他们患了同一种病“适应集体生活障碍症”。这样的学生还指望他们将来干什么,人们不禁要问,泱泱大国今后谁来接班,谁来担当?

即便那些所谓的乖巧听话、成绩优秀的好孩子,很多人学了一肚子没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得了一大堆荣誉证书,从小灵气和个性被标准答案扼杀,中规中矩,有理想无目标,不清楚自己适合干啥,有个性无智慧,动不动盲目蛮干,有知识没自信,关键时候不敢担当,有学历没能力,遇到实际问题拿不出解决办法,缺乏激情和活力,像小绵羊一样,成了没有人格特质和创造性的书呆子。

王远曾取得过湖北省咸宁地区初中生双科联赛第一名的佳绩,高考时又获得过××县状元头衔,本应该进入大学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在实验室里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他却不得不把垃圾场当成了自己的工作场所,每天在垃圾堆埋头翻捡废弃的书报、饮料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