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8043600000021

第21章 “农科城”里看“农科”(“建设新农村”之七)

科技在这里无处不在。

在科技方面享有“近水楼台”之利的,是陕西省杨凌区的农民。杨凌,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农科城”。因为守着杨凌农业科技园,杨凌区农民对科技的作用看得比别的农民更清楚,从科技中获利也比别的农民更多,他们的生产生活也多与科技结缘。近日,记者到杨凌区采访,“农科城”里看“农科”,更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大寨乡西卜村现在已是奶牛交易集散地。在没有与科技结缘前,农户散养奶牛只是小打小闹,没成大气候。自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系教授张周带领的13人课题组进村后,村里的养殖业便步入科学轨道,很快就形成了两个养殖小区。现在,大部分农民将自家的奶牛送到养殖小区集中饲养,这就像把奶牛送进了保险箱:小区内有预警系统,奶牛的细微变化随时都能及时察觉;奶牛出现了症状,在专门的网站上可直接查到病因;科技人员每周都有三四天时间守在牛棚,随时指导;有了情况,一个电话就能让专家在几分钟内赶到……一位农民高兴地告诉记者:“有这样周到的科技服务,既是奶牛的幸福,也是养殖户的幸福。”

李台乡南崖底村现已有34个高标准温棚。由于有西北农业大学专家的指导,引进了优良品种、采用了先进技术,每个温棚每年的纯收入都超过万元。在一间温棚里,记者看到,这里的所有瓜果长势都十分喜人。在这里,全部实现了无公害生产,沼气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地里施的是杀死了虫卵、肥效很高的沼渣,植物叶面喷洒的是沼液,而增温补光用的则是沼气灯。消灭昆虫,这里不打农药,而是根据昆虫的习性设置了黄色的防虫板,把昆虫牢牢粘住。在科技人员的影响下,这里的农民还发明了西红柿留茬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增产增收。

“农科城”的科学技术,不仅让杨凌区内的农民受益,而且辐射到了更广阔的区域。在乾兴农林新科技有限公司,记者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看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云甫正对着电脑前的摄像头,为西安市阎良区的40多位农民讲授“奶牛饲养”课。这里,科技缩短了空间的距离,远隔千山万水也可以面对面交流,随时提问,当面解答,既便捷又高效。现在,该公司已在河南、宁夏、甘肃、四川、陕西等地发展了128家这样的终端用户。每个用户每年只需交上5000元钱,就可以收看60课时的讲座,有60次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对于一个农户来说,一般只需交8元钱就可以跟着学上一年。有人说,这样听课,可比专门请专家来讲课更有效、更实在、更省钱!这一独创的技术传播形式,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农村发展!

科技,科技,科技!科技改变了生产、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科技本身。

由于时间紧迫,记者只能走马观花。就是这样,记者也看到了科技的作用、威力和前景。记者深切感到,中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有了科技支撑,农业才能高产高效。

(原载2006年6月20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