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8043600000157

第157章 敦煌成为高层次人才汇聚之地

“我们现在有了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工作、生活条件也好转了,与我当年来时相比,各方面都大大改善了!”最近,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以激动的心情,对记者谈起敦煌研究院的变化,话语中充满着沧桑感、自豪感。

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一头扎到这里,她已经在这儿不动窝儿地工作43年了。

樊锦诗告诉记者,她当年到这里时,单位总共只有48人,而最早在这里工作的只有十几个人(据敦煌研究院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玉权介绍,当时,院里真正属于考古“科班”出身的只有樊锦诗等新来的几个人。原来考古组的人,都是学美术、历史专业而后“半路出家”的)。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事业迅速发展壮大。现在,全院已有260多人,专业人员占2/3.不仅有了硕士、博士、博士后,而且有了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分别有10人、15人。在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艺术的感召下,聚集了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开拓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也诞生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敦煌地处偏远,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单调乏味。那么,敦煌研究院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呢?制定优惠政策和考核奖励办法、鼓励多出成果、出优秀成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使用中培养、以培养推动使用,选送有潜力的中青年到高校深造并让他们承接课题、承担重任,成为一条便捷的路子。从思想上、学术上、生活上关心,让他们心情舒畅、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工作,也是令人称赞的做法。

“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和业务骨干低职高聘的政策,让人干劲倍增。近年来,有50多名专业人员赴国外研修,有16人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在敦煌研究院,人在敦煌工作,家可以安在兰州,兰州有他们的生活基地。子女上学、就业都可以得到适当照顾。就是住在敦煌的单身职工,也可以住上有太阳能、宽带、电视机的40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虽然远离都市,但可以随时了解外界信息、动态。

敦煌研究院稳住了现有人才,对外地人才也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要求来这里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在敦煌,杰出人才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一些中青年业务骨干普遍感到:在这儿有干头!

(原载2006年9月19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