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8043600000156

第156章 莫高窟北区洞窟终于撩开神秘面纱

“莫高窟北区200多个洞窟的神秘面纱,已被我们揭开。我们正打算把它开辟成新的旅游景点。”最近,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她的办公室里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这个重要信息。

莫高窟雕凿于距敦煌市城区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在南北长1700多米的断崖上,保存着735个石窟。其中,南区崖长1000多米,有487个石窟,由于里面都有壁画、彩塑而备受重视。北区崖长700多米,也有数百个状如蜂窝的石窟,但因为多数石窟里都没有壁画、彩塑,似乎没有多大价值,所以很少被人提及。多数石窟既没有编号,也没有被记录在案。

那么,这些既不塑像又不绘画的石窟,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也偶有学者论及,但说法不一。其中影响最大的观点认为那都是画工窟或塑匠窟,是画工、塑匠在开凿石窟时生活的岩洞。

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自1988年开始,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在彭金章的主持下,用7年多时间对北区石窟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不仅搞清了石窟的本来面目,纠正了以往的认识,而且发现了一大批珍贵文物。

唐代石碑有载:莫高窟有窟室一千余龛。这次考古发现,北区现有石窟248个,如果加上南区的487个,总数达到735个,这与石碑记载已经相当接近了。考古发现,这些石窟全为僧人所用,是僧众生活、修禅、死后瘗埋的地方,而与画工、塑匠无关,画工、塑匠也没有在里面生活过。彭金章按其性质将这些石窟分为6类:1.禅窟。里面既无灶、无烟道,又无用火痕迹,为僧人修禅专用,有82窟。其中又分为单室和多室。2.僧房窟。里面有炕、有灶、有烟道、有灯龛,相对宽敞,为僧人日常起居所用,有50窟。其中,炕有两类:砾石炕,是石窟开凿时预留的;土坯火炕,是后来搭砌的。内有25个僧房里发现了兽骨,说明最后在里面居住的人曾大量吃肉。3.僧房窟附设禅窟。一个石窟同时具备生活、修禅两种功能,一室内有炕、有灶、有用火痕迹,另一室则无灶也无用火痕迹,但却有禅床,这样的石窟有5个。4.瘗窟,是埋葬僧人骨灰、遗骨、遗体用的,有25窟,分为两种:一种无灶、无烟道、无用火痕迹,一种由僧房窟改造而成,瘗窟多数都有棺床。葬式有火葬、棺葬、塔葬、坐化葬、单人葬、二人合葬、多人合葬、二次葬等。5.廪窟。面积较小,有土坯砌成的储藏槽,是用来储藏物品的,这样的石窟共发现2个。6.礼佛窟,里面有壁画或塑像,是僧俗举行佛事活动用的。此前已有5个窟被发现并被专业人员编号(第461窟至465窟)计入石窟总数之内,这次考古又发现了2个。此外,有2个石窟性质一时难以确定,有72个石窟因为塌毁无法判断,有3个石窟因没有开凿完毕而没有派上用场。6类石窟的划分,破解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历史之谜:北区石窟是莫高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南区的石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莫高窟北区出土文物也极为丰富:铁器、铜器、木器、陶器、瓷器琳琅满目,都与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有关;绵、麻、毛、丝织品、绣品美不胜收;汉文、藏文、梵文、西夏文、回鹘文、叙利亚文、八思巴文等文献异彩纷呈,其中有的为国内外所仅存,有的在当地是首次发现。西夏文《碎金》《地藏菩萨本愿经》等都是孤本,汉文《排字韵五》是久已失传的古佚本。28枚西夏铁币的出土,是甘肃河西地区的一次大丰收。48枚回鹘文木活字重见天日,丰富了馆藏文物。一枚波斯萨珊朝卑路斯王时期铸造的银币,成为中西交流的物证,填补了当地一项空白。所有这些,对全面了解莫高窟开凿历史,促进敦煌学的深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樊锦诗院长认为,莫高窟北区石窟虽然不像南区石窟那样绚丽多彩,但也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认识价值,也很值得一看。开辟这些景点,可以分流、疏散游客,有助于壁画、彩塑的保护。

(原载2006年8月25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