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的九大方略
7956500000040

第40章 方略做人做事有心机(3)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很恼火,但魏兵在大将军司马懿的率领下,却穷追不舍。诸葛亮毕竟是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方面将马谡抓捕入狱,以震军威,以严军纪,同时他又冷静地思考对策。他想,以自己的兵力直接迎战司马懿,毫无胜利的希望,如果仓皇逃跑,司马懿肯定继续追杀,可能要当俘虏。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左思右想,诸葛亮迅速做出军事布置:急唤关兴、张苞,吩咐他俩各引精兵三千,急投武功山,并鼓噪呐喊,虚张声势。命令张翼引兵修剑阁,以备走路,命令马岱、姜维断后,伏于山谷之间,以防不测。并命令将所有旌旗隐匿起来,诸军各守城铺。命令将城门大开,不要关闭,每一城门用二十军士,脱去军装,打扮成一般的平民百姓,手持工具,扫街道。其他行人进进出出,没有一点紧张的表现。吩咐完毕,诸葛亮自己身被鹤氅,头戴华阳巾,手拿鹅毛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来到城楼上凭栏而坐,然后命人焚香操琴,显得若无其事,安然无恙。司马懿前锋部队追到城下,却不见城内一点动静,只见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赏景,感到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敢贸然前进,便暂停下来,急速报与司马懿。大将军司马懿以为这是谎报,便命令三军原地休息,自己则骑马飞驰而来,要看个究竟。果然,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悠闲自在,根本没有什么恐惧和惊慌的表情。最后司马懿撤兵。

8.远交近攻,急流勇退

成大事的人不能没有智慧,但是单有智慧不一定就能成大事。

急流勇退,善识时务是我们智慧的表现,也是我们运筹智慧的“心机”。

中国历史上很多有智慧的人都选择了急流勇退,例如范雎。范雎起初投靠的人是魏国中大臣须贾,一次须贾出使齐国,在齐王面前哑口无言。范雎在这时挺身而出,帮他解围,但是须贾素有嫉妒之心,回国后诬告范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最后,范雎被打得折肋掉齿,这个坚强的智者不愿在宏图未展时死去,他买通看守谎称死去,藏匿于民间化名张禄。事情是有几分离奇的,活着就有机会,秦国使者王稽出使魏国时,范雎密友郑平安趁机推荐范雎,王稽经长谈也认定范雎不可多得。

范雎渴望报仇,也渴望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给予回报。这时候正赶上恐惧的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求和,范雎故意装作落魄状,须贾问范雎有没有熟人认识张禄,他哪里知道张禄也就是范雎,范雎也就是张禄,范雎说当然可以引见,随即带他到府中。当须贾明白过来之时,范雎的羞辱逐渐褪色,须贾的羞辱刚刚开始。他的这次出使秦国不仅没有得到范雎的帮助,反而让对方得以报仇,当年这位侮辱范雎的士大夫没有什么好下场。还有在六国打算联手之时,范雎派名士唐雎携带大量财物前往邯郸,贿赂各国谋臣并挑拨其关系,终于使得“天下之士,大相斗矣”。

成功后范雎又看到了急流勇退的必要,是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他对秦王盛赞蔡泽:“臣不如也。”后称病逊去相位,不久寿终正寝。终究是有“心机”之人,没有把运筹的结果无限膨胀,历史的长河总是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想得好是有“心机”,计划得好是有“心机”,做得好是最有“心机”。由此可见,最有“心机”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文化,是人类先祖运用智慧的产物;不能以“完成自我”而满足,而应以完成人类、完成天地为目的。神气的智慧,可以经纶宇宙,经纶天下,经纶国家。有“心机”的人善于用它,就能无所不成,使人生光芒万丈,反之则会一事无成,使人生黯然失色,而与草木同朽。

一个人有了智慧,就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了智慧,便有悟解,有了悟解,就可以一悟百悟、一通百通,就不必事事去求认识求明辨,就可以解开玄奥奇妙之谜。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圆通无碍、大彻大悟。人生最好是用智不被物所惑,用慧不被物所蔽。无惑无蔽,就心里明朗,心明就能见隐识机。见隐在于圣,识机在于神。孔子说:“求学接近于智,力行接近于仁,知耻接近于勇。”又说:“智慧的人不受迷惑,仁德的人无担忧,勇敢的人不害怕。”没有迷惑,没有担忧,没有害怕,这就是他能成就事业的原因。

想成大事的人不能妄自菲薄,妄自暴弃,妄自拘限。天地不拘限人,人却常常拘限于天地。不拘限于天地的人,就是英雄豪杰;拘限于天地的人,就是凡夫俗子。人人都具有智慧,靠发掘而各有所得,而由学问增益的智慧恢弘博大。

9.主动和别人搞好关系

在成大事的道路上,一个人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必须联系志同道合的朋友。成功时,相互交流经验和分享快乐,失败时,相互倾诉和鼓励,从而取得更加辉煌的事业成就。

成大事的人,一般都是有“心机”者。在自己身单力薄时,能主动跟别人搞好关系,善于跟别人合作一起打天下。

范仲淹,他的才识智慧在宋代是无与伦比的,他雄心勃勃,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结果处处受阻。看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腐败之风,自己无可奈何,只好发出了“唯斯人,吾孰与归”的千古悲吟,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在千百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际关系更被打上了独特的烙印,想在社会中安逸生活,想在社会活动中游刃有余,想在社会发展中出类拔萃,使它在你的事业成功路上助你一臂之力,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际关系在生活和工作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起着独特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产生亲和力。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取得事业成功的。一个人想成大事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同心协力,顽强拼搏,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就,创造灿烂的人生。

可见亲和力对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是多么重要。

第二,相互补充。

一个人,纵然是天才,也不是全能的。一个人要想完成自己的事业,就必须在利用自己才智的同时,借助他人的能力和才干。这就要求他在事业的征途中,花点“心机”恰当地选择人才。

第三,使感情融洽。

人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动物,而感情是人类之间交往的基础,人与人之间需要时刻传递,交流感情。

有“心机”的人要做“有情的领导”,才能够在事业的奋斗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第四,掌握信息交流。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掌握了信息,就等于掌握了市场,掌握了成功。信息的闭塞,就可能使人贻误战机,遗憾终生。

广泛地结交朋友,妥善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使你获得宏富的信息,在这些信息的协助下,你才会处于领先地位,取得事业的成功。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支持和帮助是不行的。正确认识自己,从自身出发,乐于助人,能与人同甘共苦,这样才有机会赢得别人的帮助与合作,才能成就事业。

成大事者,也是有心机者,他们善于向别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自身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成功地与他人合作,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10.你有权“自立”,莫让别人替你作决定

无“心机”的人最常犯的过错,便是缺乏自我意识,自己不能为自己做主,从而丧失取得成功的最佳时机。

《任逍遥》这首歌里有句歌词:“随风飘飘天地任逍遥”,但我们如果在社会上生存也想来个“随风飘飘”,一切由别人做主,那这个人的人生就会“伤心太平洋”。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的状况,你的本意是“不”,但你还是“是”,你总是被某个他人所左右。这时,你就需要提高你的自我意识!当你面临“是—不”状态,你的内心应该遵循:我有权不被他人所左右,即不被我的老板、不被我的顾客,也不被我的伴侣、我的亲戚、我最好的朋友所左右。

针对被控制的积极的对抗观念是你有权自主——这是你参与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先决条件。这个自信的权力被总结为五点:

(1)情感自主

你有权自己判断自己的感觉。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物。

(2)兴趣自主

你有权不必为你的爱好辩解。例如一个女售货员对你说:“为什么你不喜欢这件大衣?”你说:“我不喜欢这个款式。”售货员说:“这款式现在很流行。我们的所有顾客都喜欢它。”这时你不应该参与进一步的讨论。一旦你开始为你的兴趣提出理由,或者进行辩解,你就削弱了你的自我价值,并且使别人摆布你成为可能。

(3)判断自主

如果你去解决别人的问题,你就有权去判断问题,坚持你自己的意见。否则,你们的关系就失去了平衡,并且别人就可以继续摆布你直至痛苦的边缘。只有当判断被相互权衡,相互谅解,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4)行为自主

你有权犯错。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你学会了自信,那么你就能够允许犯错误、道歉,并且与他人一起制订解决方案。你不应该反复责备你自己的错误和强迫自己接受惩罚。

(5)决定自主

你有权做出不合逻辑的决定。比如你的婚姻伴侣说:“你应该放弃在社区委员会里的工作。”你说:“不,它对我很重要。”伴侣说:“我这样想当然只是为你好。你对此太过于兴奋和激动。”尽管是摆布你,但你伴侣陈述的理由是有道理的和合乎逻辑的。你应该坚持你的“不”,并且引导谈话转向你们不同的需求:你陈述感情上的理由,你的伴侣陈述逻辑上的理由,两个人都有理由。在这个基础上你们应该相互谅解。

成大事者做事时不会让别人替自己作决定,他们因此更易成功。

11.无事时找朋友,有事时就好找朋友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社交应酬的大忌,即便你的“菩萨”再灵,也不会来帮助你的。因为你平时眼里没有“菩萨”,有事才去找,“菩萨”怎么肯成为你利用的工具!记住:你想请求“菩萨”帮忙,就应该在平时多烧香。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在逐渐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淡漠。因此,大家在人际应酬上要有点“手腕”,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有时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也是很暖人的一种感情联络方式。

一个朋友的来信说:“我们在美国没有什么社交生活,难得去看看朋友,这当然是因为我们初到异境,认识的朋友不多,但后来我听说,其他的人也一样……”

“我们每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家休息。”

“我们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为一到假期,谁都不在家,除非朋友患病在床……”

“平时我们也不可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看朋友,因为交通太拥挤。”

“但我们常常和朋友通电话,这是我们惟一可以应酬朋友的方法,我们无事也打电话,哪怕是寒暄几句,或者讲些无关紧要的事。”

“但有事情时,我们会立刻聚在一起的,比如上星期我儿子肚子痛,我急忙起来打电话给友人江医生,他马上驾汽车从70公里外赶到,初步诊断,认定孩子患了盲肠炎,就用他的车子送孩子进医院做了手术……”

有事之时找朋友,人皆有之;无事之时找朋友,你可曾有过?

当你遇到了困难,你认为某人可以帮你解决,你本想马上找他,但后来想一想,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果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就去找他,会不会太唐突了?甚至因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绝?

法国有一本书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虽然看起来是投机取巧,但是非常合乎现实。一本政治家的回忆录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组阁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虑。因为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有七八位部长,如何去物色这么多的人去适合自己?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被选的人除了有一定的才能、经验之外,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做一个有“心机”的人,和别人先建立交情,得到他的赏识,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