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心印复旦园
7856400000027

第27章 贵在坚持 重在协作

———我国首例白血病病毒分离和研究侧记

上海医学院 程 立

1954年,卫生部决定在我国医学院校内普遍设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于是,上医于1955年成立了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著名血液学家朱益栋教授为主任。这年2月,我被选送到北京由原苏联专家授课的 “中国首届病理生理学高级师资进修班 ”学习,一年后结业,由原生理教研室调入该室任职。由于这是一门新设立的医学基础学科,头几年教师们主要精力用于编写教材和教学实验指导,上理论课和带同学实验等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也逐渐开展。

白血病是我国人类常见的九大恶性肿瘤之一,年发病率为2。76 /10万人。但其病因、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通过对与人类白血病类似的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实验,发现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致瘤因素均可诱发不同类型白血病,尤其以病毒病因最为明显。研究证明,逆转录病毒与动物和人类的白血病发生有关。因此,病毒已成为白血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热点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初,在朱益栋教授指导和支持下,我组织和领导了一个科研小组,选定当时国内还处于空白的白血病病毒病因学,集中精力进行实验研究。为此,我们研究小组不少人员几乎奋斗了一生,为我国首例白血病病毒的分离作出了贡献。

1965年我们成功地诱发L6565病毒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小鼠模型,可连续传代。1971年又在该小鼠模型基础上,建成了 SRS腹水型淋巴瘤小鼠瘤株,也可连续移植。这两个模型的瘤细胞证实均含有白血病病毒,命名为 SRS病毒(SRSV),皮下或腹腔注射皆可诱发不同白血病。为了对白血病病毒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分离出大量纯化的病毒,于是,我们在已建立的L6565和 SRS两个模型的基础上,逐步转入细胞生物学和病毒学研究。1982年始,我们陆续建成了 SRS82细胞系、SACIB2克隆细胞株、SRSV/3T3细胞系。后一株细胞系是我们建成的 SRSV和 NIH/3T3细胞共同培养建成的,而 NIH/3T3细胞是国际学术界常用的非肿瘤性成纤维细胞,具有生长旺盛、较易获得纯化的病毒,也为白血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1997年我们又建成了L6565白血病淋巴细胞克隆株。这些细胞株已送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库长久保存,以便提供兄弟单位研究应用,充分发挥我们研究小组成果的社会效益。

研究小组在白血病整体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过程中,都与学校生物物理教研室蒋有铭、郑葆芬、程关荣、曹式芳、单易非等教授紧密合作,把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我们分离的 SRSV与 RNA肿瘤病毒有关。此外,应用核酸提取、凝胶电泳、重组分子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证明与国际常用的 AKR和 MO小鼠白血病病毒不同,表明 SRSV是我国首次分离的新白血病病毒株。之后,我们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H。Fan)教授协作,还证实了 SRS病毒是一种复合体,有别于西方国家已分离的白血病病毒株,并将此研究结果共同发表于美国1995年的。Virology。(病毒学)杂志。40多年来,我们研究小组坚持对白血病病毒研究,从整体水平小鼠病毒性白血病模型建立,到细胞水平的小鼠病毒性白血病细胞系和细胞克隆株建立,并深入到分子水平的小鼠白血病病毒的系列研究,终于分离研究出我国首例具有自身特点的白血病新病毒株,为人类攻克白血病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年我已是80高龄,离休已14年了。这40多年来与实验性白血病病毒病因学研究结下的情缘,常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就一直与季文琴、孔宪寿、殷莲华、黄春妹、朱根发等同仁和技术人员共同奋战。这是一个非常团结协作的科研集体, 大家始终坚持白血病病毒的研究方向,从不朝思暮想,即便在 “文革 ”内乱期间,大家也都克服种种困难而坚持了下来。我们研究对象是患有白血病或淋巴瘤的活的小鼠,不仅饲养管理要求高,而且每天对患鼠都要认真观察,对每代白血病传递过程都要详细记录 ;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培养和锻炼了小组人员的严谨工作态度。那时对我们小组的科研工作也有非言,认为这种实验性白血病病毒研究,纯属基础理论性研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应予停顿。我们在据理力争、排除干扰的同时,还不辞辛苦、轮流到动物房去值班,坚守在白血病小鼠的传代保种的工作岗位上。回顾这段经历,大家尚心有余悸,我们如果稍有动摇,就不能保牢白血病小鼠的传代保种了,也就谈不上以后白血病小鼠的细胞株和病毒学的深入研究,也就没有我国首例分离研究出的白血病新病毒株了。此外,白血病病毒学研究的进展和深入,还与本校生物物理教研室长期友好协作有关,在几十年中,科研彼此支持,经常商讨交流,共同发表论文和获奖,不断地把白血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推向前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曾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近百篇,还两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会,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人,并获得国家教委和卫生部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出版的。病毒肿瘤学。专著,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科研成果的获得,反映了我们小组人员对科研的执著精神,这也是上医人的传统。

在我们取得成果之时,我常想起我们敬爱的老主任朱益栋教授。他是我国著名的血液病专家,上世纪40年代在美国留学时,就对白血病细胞培养和化学治疗作用进行过研究。他不仅支持我开展实验性白血病研究工作,而且在研究方向、切入点和技术路线上都给以具体指导,甚至亲自参加实际工作。我还清楚记得在 “文革 ”期间,他也和我们一起轮流到动物房值班,还抓紧时间将L6565白血病小鼠研究积累的上百张血液涂片,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进行诊断和分类。迄今,这份详细的科研资料仍保存在档案里。还有一位学校领导也使我久久不能忘怀,那就是当时主管学校科研的副院长、著名外科专家沈克非教授。记得那是1965年底,我们在向他汇报我们建成L6565白血病病毒小鼠模型研究时,他就明确提出要我们尽快做好总结,及时发表研究成果,以获得国内公开发表的第一个病毒性白血病模型的创新权。这种敏锐的创新成果保护意识,为我们科研成果公开发表在时间上赢得了优势,进一步鼓舞着我们深入开展白血病病毒学研究。

白血病病毒病因、发病机理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在研究小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在老主任朱益栋教授和院领导沈克非的支持和指导下,使我平凡的一生有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