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后梁大臣柳庄奉明帝萧岿之意入关,杨坚为了稳定边关,搞好边界关系,特召见柳庄,对他表明心迹:“我过去深蒙梁主的照顾,至今铭记在心。当今皇上年幼,我受托辅主,诚惶诚恐。梁主英明无比,从今以后,更显出松筠之节。你回去后,请向梁主转达我的意思。”
当时后梁也在为讨伐北周而意见不一,一种主张趁北周整顿内乱之机出兵,另一种主要是萧岿的犹豫不定。
柳庄从长安回到后梁,向皇上禀明杨坚友好结交的意思,并劝说萧岿不可妄动,以休养生息,静观天下变化。
萧岿认为柳庄讲得在理,没有轻举妄动。
事实证明,萧岿是正确的,杨坚在平息了内乱之后组织兵力征讨尉迟迥,尉迟迥兵败而死,却没有动后梁一寸土地。
抱薪救火
【释义】比喻人想消灭灾害,但使用的方法不当,反而使灾害扩大,变得更严重了。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战国时,秦国以大凌弱,经常侵略魏国。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秦国的军队当时正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却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撤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
“侵略者贪得无厌,如果想用领土、主权来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国土还有,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可是,安厘王听不进苏代的劝谏,一味割地求和,时不多久,魏国就被秦国吞并了。
抱蔓摘瓜
【释义】原指瓜都摘完了,只得抱蔓而归。后指罗织罪名,株连无辜。
【出处】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李弘是武则天四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他对《左传》里记载的楚世子高臣逼他父亲楚成王自杀一事,不解地问他的老师郭瑜。
郭瑜说:“为了权力,有些人是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太子你可要警惕啊!”
武则天为了争权夺利,在皇帝跟前贬损中伤王皇后和萧贵妃。高宗皇帝就废皇后和贵妃为庶人。武则天还不满足,暗地里派人潜入皇后、贵妃的囚所,将她俩一起绞死;皇后、贵妃的兄弟全部流放岭外。武则天旋即被册封为皇后,并由她出主意,将王皇后家族的姓氏改为“蟒”,萧贵妃家族的姓氏改为“枭”。武则天说:“让天下都知道,以毒蛇恶鸟为姓的人,全都没有好下场。”
李弘对母亲这些事颇为不满,认为做的太过份,哪知这些言行被母亲的宠臣明崇俨告知母亲,母亲因此对他怀恨在心。
高宗上元二年,李弘随驾行幸合壁宫,宴会中喝了几盏酒,当晚无缘无故地死了,年仅24岁。
李弘的弟弟李贤立为皇太子。高宗皇帝身体不好,把监国重任交付太子。李贤处事很有决断,朝内大臣皆赞誉,认为日后必为一代英主。
明崇俨却放出风声,说李贤是武后姐姐韩国夫人所生,闹得朝内纷纷扬扬。
李贤知道难以自保,他写了一首《黄台瓜辞》,令乐工歌唱,武后因此感悟。歌辞是:
种瓜黄台下,
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
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
摘绝抱蔓归。
意思是说:“瓜摘完了,只能抱着没用的瓜蔓回家,暗喻一再残害无辜,政事终将无成。
皇帝带着皇后离开长安到东都洛阳期间,明祟伊突然被人暗杀。武后疑是太子指使的,派人告发太子在东宫藏有几百件铠甲。皇帝在武后的一再搬弄是非之下,废除了李贤的太子之位,贬为庶人,但武后没有因此而放过李贤,终逼迫李贤自杀。
披坚执锐
【释义】坚:铠甲。锐:锋利的兵器。比喻手执武器,投身战斗。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被秦大将章邯攻灭后,项梁和项羽便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继续与秦军作战。项梁因作战胜利而骄做自满,被秦军打败,死于军中。
章邯打败楚军后,又去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被章邯指派的军队团团围住。怀王十分着急,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怀王还将卿子冠军的称号授于宋义,命他统率其他各军。
宋义把军队带到安阳后,接连四十六天不进军。项羽对他说:“如果秦军已将赵王围在巨鹿城里,我军应迅速渡河,赶到那里来个里应外合,必定能大破秦军。”
宋义摇摇头,说:“不行。牛虻固然能惹牛,但不能咬死虱子。如今秦军攻赵,就是取胜了,也已经筋疲力尽,我军可等它疲惫不堪时进兵;如若秦军不能取胜,让它胶着在那里,我军可乘机西进把秦国攻下来。所以,还不如让秦、赵两军打下去。说到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锋利的兵器冲杀敌军,我宋义不如你;而坐在这里运用计谋,你可不如我。”
披荆斩棘
【释义】披:拨开。棘:多刺的植物。比喻在前进中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冯异是汉光武帝时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多次随刘秀出兵,屡立战功。可是每当论功行赏时,冯异总是默不作声地独自坐到树下,从不去和别人争功。时间一长,大家便送了他“大树将军”的雅号。
公元23年,冯异随刘秀带领数百骑兵远征河北,一路十分艰苦。有一天,人困马乏走不动了,刘秀便让大家在路旁一个叫芜萎亭的亭子歇脚。一进亭子,刘秀饿得坐在地上就昏昏睡去。冯异又累又饿,但他支撑着到附近的百姓家讨了一些豆粥,恭恭敬敬地端到刘秀面前,刘秀端起粥几口便喝了下去,顿时消除了饥寒。
刘秀一行人来到南宫的时候,正值倾贫大雨,在风雨中瑟瑟发抖,好不容易找了所空房子,大家忙进屋避雨。冯异这时又设法弄来一些干柴,拢火给刘秀取暖、烤衣服。随后,又把墙角堆着的一些麦子煮成麦粒饭,先送到刘秀面前。待刘秀吃饱后,冯异才和大家胡乱吃了几口,继续赶路。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即位称光武帝。他不忘“先主后己”的冯异,封冯异为阳夏侯,并委以征西大将军重任,令他率军平定关中。后来,冯异长期镇守长安,权高位重,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这时,有人嫉妒冯异的地位并向刘秀上奏说,冯异的权势太大了,应该提防他谋反。冯异知道自己被人参了一本,非常恐慌,忙给刘秀上疏,表白自己说:“过去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我做事都不敢有半点差错,如今天下太平又被赐予爵位,我会更加谨慎行事,与陛下同心协力以保江山永固。
刘秀当即给他回信说:“我和将军从公的方面来说,是君与臣的关系;从私人感情来说,就好像父子一样。我对将军从无疑心,你何必惧怕呢?”
一次,冯异从长安专程来洛阳,朝拜光武帝刘秀。刘秀十分隆重地接待了他,并拉着冯异的手向文武百官介绍说:“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斩棘,定关中。”就是说,这位威风凛凛的冯将军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簿官,为我打天下劈开丛丛荆棘,平定关中地区,是开创当朝的有功之臣啊!当下,刘秀重赏了冯异,并留他在洛阳住了十多天。从此再没有人敢上奏冯异了。
拨云见日
【释义】拨开云彩,见到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广传》。
乐广是晋代一位有名的贤士,太尉贾充非常赏识他,曾举荐他为河南尹。乐广不愿意出任外官,请好朋友、大文学家潘岳替自己写一份辞呈。潘岳说:“你先将辞官的意思告诉我,方好动笔。”乐广简短地用一两百个语词表达意思,潘岳据之写成洋洋洒洒的一篇名扬四方的《呈太尉辞河南尹》。大家都说:“乐广不依靠潘岳的手笔,潘岳不依靠乐广的官职,那么就不会有这篇惊世之作了。”
名士王衍,自视甚高,只佩服乐广,他说:“我跟别人交谈,总觉得对方话多,最近接触乐广,交谈之后,才知道自己的话也多。真正言简意赅的,天下只有乐广一人。”
太子洗马卫疶做了个怪梦,日思夜想,得了心疾,茶饭无心,形憔神悴。乐广前去探病,问清底细,告诉卫疶说:“眼未见怪,怪从心生,心中无怪,病由何生?”卫疶顿时醒悟,病就好了。卫疶说:“乐广胸中澄清如水,疾病是上不了他身的。”
卫疶的父亲对乐广的评价更高,他说:“乐广是人中的水镜,见到他,感到一片清明光洁,如同拨云见天。”
后人将“拨云见天”改为“拨云见日”。
拔苗助长
【释义】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处】春秋·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着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起,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还自鸣得意地把今天的事讲给他儿子听,觉得功劳没有白费,一天之内,就帮助禾苗长了一大截,可他儿子上地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盂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拔帜易帜
【释义】帜:旗子;易:变换。拔去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公元前204年,赵王得知韩信、张耳率部来犯,便与成安君陈余率大军在太行山扼要地方——井陵口实行截击。
赵军的主将陈余认为韩信的军队兵马不多,又经过长途行军,肯定非常疲劳,可以从正面直接攻击,而没有采纳谋士提出的派兵从小路突击的建议。
韩信决定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战胜赵军。他让部队在离井陵口三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到了半夜,他选派二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带一面红旗,从小道到临近赵军营寨的山后隐蔽起来,告诉他们说:“`等赵军倾巢出动追赶我们大部队的时候,你们就趁机进入赵营,把他们的旗帜全部拔掉,换上我们的旗帜。”同时,韩信又指挥一万兵马,在河岸面对赵军列开阵形。”
天亮以后,韩信就指挥这一万兵马向赵军挑战。赵军看到韩信布的阵势,心中都暗自好笑,因为背水列阵是兵法上的大忌。于是赵军以为韩信不懂兵法,大开营门,全体出动来攻击韩信的部队。
韩信指挥部队迎敌与敌军交战一段时间后,韩信他们丢下旗鼓,向水边退却。赵军见韩信兵马败退,就往前追击。这时,埋伏在赵营附近的那二千名汉兵趁机冲进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了汉军的旗帜。
赵军追到河边,韩信的部队已无法再退了。韩信对士兵们说:“我们背后是河,已没有退路,只有拼死作战才有出路!”士兵们听了,个个奋勇,拼死抵抗,赵军无法取胜。赵军将土想返回营寨,却发现自己的营寨已插满了汉军的旗帜,当下大吃一惊,以为赵王被汉兵抓住了。于是赵军军心涣散,兵马大乱,纷纷各自逃命,陈余等将领根本就无法控制局面。那些去插旗的汉兵这时又从赵军的背后杀了过来,汉军前后夹攻,赵军根本就抵挡不住,被汉军杀得大败。战到最后,赵军两大主将,一个被杀,另一个被俘,韩信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势如破竹
【释义】形势就像劈竹子,头几节劈开以后,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势分开了。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杜预传》。
西晋时着名的将领杜预,在他被封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军事后不久,他又向晋武帝建议出兵彻底消灭吴国。晋武帝拿不定主意,便召集大臣们一起商议,结果有不少大臣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吴国是一个强敌,加上当时正值盛暑,河水泛滥,很容易发生瘟疫,对不适应在沼泽地区打仗的北方士兵来说,是很不利的,不能轻易取胜。因此他们建议等到明年春天再发兵,那时才有比较大的把握。可是,杜预却坚持自己的主张,他说:“战国时代的燕国大将乐毅,在洛西一战,一口气攻下了齐国70多座城池,这除了指挥有方以外,主要是士气旺盛;而现在我们已经灭掉了蜀国,将士的士气正在旺盛的时候,趁此顺势发兵去攻打吴国,就像是劈竹子一样,等劈裂几节以后,剩下的便会迎刃而解,而不会有任何阻碍了。”
晋武帝同意了杜预的意见。于是,杜预立刻出兵,他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攻占吴国的许多城池,还俘虏了吴国都督孙欲和文武高级官员二百多人。后来,杜预乘胜前进,势如破竹,很快打进了吴国都城建业,吴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