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血染的王冠
7843300000010

第10章 两面派王莽:昙花一现的新朝

白蛇传说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短命的王朝,各自存在了十几年。

第一个短命王朝是秦朝,其创始人是秦始皇嬴政。秦朝二世而亡——这人人都知道。另一个短命王朝叫新朝,其创建人是王莽。王莽既是新朝的创建者,也是它的终结者,连二世都没有。

关于王莽,后世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说汉高祖刘邦当初起义时,曾于路上被一条巨大的白蛇挡住去路。手下人见状,大惊失色,纷纷躲避,而刘邦却因喝醉了酒,胆壮如牛。他抽出宝剑,上去就要斩白蛇。那白蛇认出刘邦有帝王之相,知道自己此番逃不了一死,便威胁刘邦说:如果刘邦斩它的头,它就要在刘邦朝代的开头捣乱;如果斩它的尾,它就在末尾捣乱。刘邦当然愿意自己开创的朝代能长治久安,便既不砍头也不砍尾,而在蛇的中间狠狠一剑,将其砍断。结果呢,汉朝果然在中间被截为两段,一段叫西汉,一段叫东汉。西、东汉各经历了200多年。

截断汉朝的不是别人,恰恰是白蛇的化身。因为,蟒的读音和莽一样,所以老百姓就把王莽认作是白蛇所变。

白蛇之说,固为迷信,莽而为蟒,也是附会。但汉代是个迷信盛行的朝代,统治者往往借谶纬迷信作为政治斗争和政治统治的手段,王莽恰恰是此中高手,他曾反复借助祥瑞、占卜、异征、奇兆等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仅一步步登上高位,竟而取汉帝而代之。他死后被人附会为白蟒,也不足奇怪。

于是,我们在给王莽这个人做鉴定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这一条:喜欢搞封建迷信。

而在他的政治鉴定中,还有同样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搞两面派。

先说后一条。

超级包装术

在王莽没有得势,还没有资格搞封建迷信的时候,他先耍的手段就是两面派手段。

在我们的印象里,搞两面派就是当面喊万岁,背后下毒手;当面笑嘻嘻,背后捅刀子。王莽不是这样。

王莽搞两面派,在历史人物当中做一比较,堪称头把交椅,无人能和他比肩,即使前几十年被骂得狗血淋头的某位元帅也比不了他。

要是不信,我们可以看看王莽同学的历史档案。

王莽的曾祖和祖父,不过是个中低级干部。曾祖在汉武帝的宫廷里当过差,后被人挤出朝廷,到乡下赋闲去了。祖父也想努力奋斗,去官场发展,无奈家里坟头还没有开始冒青烟,因此做的仍然是个中级官员——在最高法院当文员。

不过,祖父当官没运气,生殖器却厉害。他一连气生下12个孩子,四女八男,家里端的是济济一堂。

八个男孩子中,后来有七个获得高官显爵,其中一位大司马、六位封了侯,唯有老二王曼死得早,没有捞到个一官半爵。

于是,人们认为王家祖坟终于冒青烟了。

但事实上,并不是王家子弟个个出色,而是因为他们家的二女儿王政君进宫做宫女,因偶然的机缘替太子生下了儿子,太子当皇帝后她便晋位为皇后。皇帝去世,她生下的儿子又当了皇帝,她便成为皇太后。两任皇帝在位40多年,王政君从受到宠爱而幕后听政,地位牢固,大权在手,她的七个兄弟全是扯着她的裙带飞黄腾达的。

中国封建社会向来搞的“老子英雄儿好汉”那一套。兄弟们都成了朝廷的高干,侄儿们便也都是高干子弟。这些晚一辈的堂兄弟们“乘时奢侈,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很快堕落成一帮只知吃喝玩乐的公子哥儿,其中唯有一位的做派十分另类。

这个另类正是王曼的儿子王莽。

由于死去的父亲不是高干,他的家庭自然贫穷。但要论智力和志向,他在各位堂兄弟中是首屈一指的。

他知道学问的重要,于是“勤身博学”,从不参加堂兄弟们的胡闹,而是安心在学校里当个好学生。

他对人讲文明讲礼貌,见谁都一副恭谨谦和的模样,从不把显要的亲戚搬出来吓唬人,人人都夸奖他是个好学生、好孩子。

他家里连遭不幸。父亲死得早,哥哥也死得早。一家两个寡妇(母亲和嫂子)、两个孤儿(自己和侄儿),均由他一个人抚养。他不但让年幼的侄儿尽量吃饱穿暖,还想尽办法送他读书求学。

一次,他家里宴请宾客,佣人当着客人的面几回进来禀报,说太夫人(王莽母亲)该吃这个药、该吃那个药了。王莽不厌其烦地起身,亲自侍候母亲服药。

对于侄儿王光的学习,他关怀备至,不仅对王光的老师毕恭毕敬,甚至对他的同学也折节交往,在学生和老师当中形成了很好的印象。

王莽自己的大儿子,年纪比王光大一些,到了婚娶的年纪。王莽说,侄儿毕竟是哥哥的孩子,不能自己儿子结婚而冷落了王光,于是托人给王光也说了一门亲。办喜事时,两个孩子一块儿办,不分亲疏,一视同仁。这让笃信孔夫子仁孝精神的儒生们大开了眼界。

而王莽自己平时的衣食则简朴到不能再简朴,但他似乎从来不关心自己。

王莽的大伯王凤担任大将军,是七兄弟中官位最高的。汉朝,大将军的地位不下宰相。

可是,再大的官也是会生病的。一次,王凤生了重病,卧床不起。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王凤自己的儿子当然不会因为父亲生病而耽搁了自己的玩乐,他们至多对父亲每日问问安。唯有王莽心急如焚,整日侍候在大伯跟前,端茶送水,尝药喂药,一连几个月,连衣服都没脱,头发也没梳,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这让病中的王凤很感慨,也很感动。

他临死的时候,决定要报答这个侄儿,于是跟太后和皇上提出请求,让王莽进宫当个官儿。

王莽终于有了俸禄,也有了头衔,尽管官位不高。

有了官爵,王莽并没有“一阔脸就变”,照样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家做好儿子,在外做好公民,在士大夫当中做好儒生(他的学问已经精进到让同学和老师都刮目相看的程度了),在朝廷做好官员,总之,无论评三好学生或是评五好公民,缺了谁也不能缺了他——王莽,真正是精神文明的典范。

王莽不仅讲文明,他还敢于讲正气。

太后姐姐(也即王莽的另一个姑姑)有个儿子叫淳于长,此人在立赵飞燕为皇后的问题上有功劳,很受皇帝宠爱,因此便得意忘形,“淫于声色,不奉法度”。王莽“阴求其罪过”,并加以举报,致使淳于长伏诛,王莽的名声更高得不得了了。

于是,他的叔父向朝廷推荐他;朝廷许多官员也推荐他,长安城里的知名人士也举荐他,无论在朝在野,无论官位高低,无论学问大小,只要能和王莽结交,便成为一种荣誉,一种炫耀的资本。

过去虽然天下名义上是皇帝一个人的,但实际上皇帝的权力要受到很多的牵制,尤其是皇帝风格不够强硬,手段不够残忍,作风不够狡诈的时候,尤其如此。

皇帝和王莽论起来是姑表亲,两人是表兄弟关系,但淳于长既和王莽、也和皇帝是姑表亲关系。皇帝那么喜欢淳于长,却保护不了他,满朝廷满世界要推荐王莽主持朝廷工作,他也没有办法,只好任命王莽为大司马(这个官爵也是和宰相平起平坐的)。

王莽官当大了,本色却依然不改。一次,他母亲病了,朝廷的公卿列侯们都派夫人去王莽家慰问,看见门口站着一位身穿打着补丁的衣衫的妇人迎候大家,都以为是佣人,后来知道她就是王莽夫人,个个不禁大惊失色。

他官做大了,本来应该有钱了。可是他把俸禄和朝廷赏赐统统给了那些读不起书的穷困儒生,这让那些穷学生及其家庭感激涕零。

让王莽声誉达到顶端的是他处死自己的二儿子王获的事迹。

王莽当大官了,儿子便开始了蜕变过程。他们脾气见长,动不动就颐指气使,有人稍稍不顺他们的意,便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

一次,王获杀死了自家一个奴隶,按照皇家的规矩,杀死奴隶也是犯法的。但过去的法律对于高官显贵们来说,不过如一张废纸。不是这么说的吗?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杀死个把奴仆这种事情,在当时长安哪个贵族的家里没发生过?发生也就发生了,又有谁敢去追究呢?

法官不敢追究,王莽却要追究。他把儿子叫到跟前,用大道理好生把他一顿痛骂。王获本以为,父亲骂骂也就完了,最多让人拉出去打一顿吧。

没承想王莽要借这个事情做一篇大大的文章。他责令儿子:今天,你必须给我死。念我们父子之情,我不叫人动手,你自己动手了断自己!

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这就是那时候的规矩。谁让自己犯了罪呢?

王获被逼无奈,只好自尽。

这一下,在整个京城引起了轰动。王莽,王大司马,王圣人,果然是大义灭亲,古今罕见。如此高尚行为,就是孔夫子、孟夫子也未必做得到吧?

修身齐家,王莽把相应工作已经做到极致了,但他仍不满足,他还要进一步表演。他这方面的才能很快得到了充分展示。

在他手上,制定并通过了著名的《限田令》,限制豪强无限制地霸占土地,他以王太后的名义宣布:王氏家的田地除坟茔外,全部分给贫农;在许多高官名士的推举下,他多次受表彰、受赏赐,他在推脱不掉的情况下,只接受名号,而退还朝廷赏赐的田地等,说宁愿把这些赐给普通的老百姓,使百姓能够有生活保障。有一次,他甚至上书劝太后减少衣食方面的开支,以限制宫廷里的奢侈风气,并主动表示自己先拿出一百万钱和三十顷地,“助给贫民”。

每当国家遭遇水旱灾害的时候,王莽必定吃素,他常常自我表白:“夙夜梦想,五谷丰熟,百姓家给”,以至皇太后都须专门派人劝他:“闻公菜食,忧民深矣……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

王莽如此标榜和包装自己,几乎蒙蔽了当时天下所有的人。有好几次,王莽因宫廷政治斗争而被暂时免职,都有大批的官员名流替他上书抱不平,逼得皇帝不得不让步。最著名的一次是王莽不接受朝廷赏赐的大片土地,朝野竟然有487572人签名上书给朝廷以表达对圣人王莽的景仰。

炒作炒到这个分上,应该说是古今极致了。

所以,当王莽名望卓著而同时又权势熏天的时候,从上到下,许多人或出于奉承,或出于真心地赞美他是当代的伊尹和周公。

伊尹是商代的大臣,替商朝开国君王汤出谋划策,打败夏桀,夺取了天下。周公则在武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成王,扫平叛乱,并制定礼乐制度,巩固了周王朝的政权。

由于伊尹官职叫阿衡,周公官职叫太宰,好事者竟然将这两个人的职务合起来,让皇帝、皇太后授予他“宰衡”之职。

起哄的人一多,皇帝和太后自然不好不听从,于是王莽便获得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宰衡”头衔。

王莽替自己塑造的正面形象还可举出许多例子,不过主要事迹如上所述,已足够看出王莽先生的功力非同小可了。

有一个叫陈崇的人在一份报告中还将王莽比作大禹,并将他的行为和孔老夫子的语录一条条对照,居然完全符合甚至做得更好。

不过,这种马屁拍得太过分的文章,大概连王莽也不敢接受,于是只能束之高阁。

王莽的正面形象人们都看得见摸得着,因此能够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

但我们既然把他定位为“两面派”,那么他一定有反面形象。只不过那些反面的东西做得隐晦,做得阴暗,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如果不是他后来篡位当了皇帝后便撕下伪装一个劲地倒行逆施,又如果不是他死后许多机密文件内部档案包括某些个人回忆录披露了出来,善良的人们将一直被他蒙在鼓里。

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后来专门写诗感叹:

向使当年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狐狸的尾巴

现在,经过后人的搜集整理,王莽形象的另一面我们也可大致看个明白。

比如,王莽最早一次险些泄露的自我包装行动发生在刚当上黄门侍郎时。

那一回,他暗地里买了一个婢女,准备是用来侍候自己的。

那个时代的婢女一般可以两用,一是侍候主人的生活起居,作用等同于保姆;二是兼做小妾之用,主人性生活单调了,想换换口味,又没钱或者没条件娶二房,便拿婢女来顶杠,而婢女做这等事,社会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王莽买来这个婢女,并没有打算告白天下的,却不曾想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那女孩自个儿还没受用,就被家族里的堂兄弟们知道了。于是那些公子哥儿便同他开玩笑:

“想不到我们家里的圣人也有此爱好哇,呵呵!”

王莽一听话里的刺,心里那个悔呀。

好在他智力一流,反应是绝对地快。他马上回答说:“诸位兄弟可千万别误会了,别误会了。我王莽买这个女孩儿可不是自己用。后将军某某不是迄今都没有儿子吗,鄙人听说这女孩儿将来挺能生儿子,于是特意为后将军买下的。”

当天,他便将此女送往后将军府,博得了一片掌声。

王莽第一次当大司马不到一年,姑姑王太后的儿子汉成帝驾崩。成帝无子,便从亲属中找了个侄子辈叫刘欣的继位,是为汉哀帝。

哀帝有自己的祖母,为定陶傅氏。傅氏本与王太后平辈,但因出身较低,且哀帝继位是获得王太后首肯的,因此尊王太后为太皇太后。

一次,宫廷里举行宴会,宦官安排座席,将王太后安为主席,傅太后安在王太后坐旁。王莽检查时发现了,大发雷霆,说:“定陶太后身份岂可与太皇太后相比,赶快把她的座位撤掉!”这就明显与孝道相违了。

不过,此举获得了姑姑的赞赏,所以哀帝去世时,在宫里势力强大的王太后马上亲自赶到未央宫,将皇帝的印玺取来,并招因得罪傅太后而暂时离岗的王莽进京,将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他。

权暂时交给了王莽,但王莽还没来得及正名。于是太皇太后主持会议,让朝廷高官民主推荐大司马人选。

会上,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推举王莽,而前将军何武与后将军公孙禄则相互推举。王莽多一票,他又重返大司马岗位。事后,他提拔孔光的女婿甄邯为奉车都尉,并找碴将何武和公孙禄两人免职。打击报复的行为一点也不逊于精通厚黑学的政客。

哀帝死后,平帝继位。这个新皇帝才刚满九岁,什么都不懂,需要别人帮他打理朝政。一般而言,替皇帝打理朝政的肯定是自己的母亲系统的人,包括舅舅等等。

王莽自己是走外戚(外婆家的亲戚)路线上台的,对于这一条十分敏感。要是平帝的舅舅们进了朝廷,自己这个权就没法儿掌了。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将平帝母亲卫姬封为中山王后,平帝的两个舅舅封为关内侯,这样,他们有了封地,按照规矩就得留在封地里,不可随便进京。

平帝才九岁,正是需要母亲照顾的年纪,王莽拒绝卫姬进京,明显不合人伦。朝中有个叫申屠刚的大臣看不下去,上书朝廷要求让卫姬进京,王莽大怒,当即将这个不识好歹的家伙免职,让他下岗回家去了。

王莽这样做,当然不对,但他摸准了太皇太后的心理。姑姑王太后也恋权着呢。要是新的外戚取而代之,她就别想赖在宫里当老佛爷了。

有个人担心王莽这样做的后果。因为平帝虽然年纪小,但他总有一天会长大。他长大了以后,要是翻陈年往事的账,把那些陈谷子烂芝麻都抖搂出来,一件一件地清算,王家岂不是要倒霉?

这个忧天的杞人是谁呢?不是别人,恰恰是王莽自己的儿子王宇。

王宇私下里和自己的老师吴章、大舅子吕宽商量。

吴章毕竟老谋深算,他对王宇说:“你那个老爹,是只看前不看后一根筋的人,好好劝他是不顶用的。只有一个办法能让他悔改。”

王宇和吕宽瞪大了眼睛听他的主意。

吴章说:“大司马别的空子咱钻不到,他不是好迷信吗?我们便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装神弄鬼去吓唬他。”

那吕宽是个热血青年,听了吴章的建议,也不多想,当天晚上就端了一脸盆的狗血,准备泼到王莽家的门上。

可偏偏他做事又不谨慎,在行动的时候居然被门卫给发现了,当即被扭住审问。

公子哥儿禁不起拷打,没几分钟他就把一切都吐了出来。

王莽可不讲情面,他马上把儿子王宇押进大牢,让人送了一碗毒药,命其自尽。吴章、吕宽斩首,王宇的老婆正在孕期,王莽也把她关进大狱,等她生下孩子后处死。

不过就是往自家门上泼一点狗血,而且属于犯罪未遂,犯得着这么大动干戈吗?

犯得着,绝对犯得着!

王莽是个善于利用机会的人。这么好个机会,上哪儿去找?

他借助这个机会大兴刑狱,把卫家的人除了卫姬之外的全部人口统统诛杀,并牵连到那些平时对自己不满却与卫家并无关联之人,其中包括皇室中人,如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红阳侯王立(注:王立是王莽的亲叔叔,因他与淳于长是铁哥们,又受到姐姐王太后的疼爱,王莽一直对他心怀恨意)等等,此次案件,“死者以百数,海内震焉”。

大量公开或潜在的政敌被清除,代价是自己的一个儿子(儿媳等可以不计在其内),这个账,他觉得值,简直太值了。

借此,他还获得了一个“不以亲亲害尊尊”——如同周公诛杀自己的亲弟弟管叔、蔡叔一样的声誉。

如何把女儿推销给皇帝

他不许平帝的母亲家族成为外戚,自己却想当这个外戚。他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但他嫁女儿的行为却像市场上的摊霸,很带有强买强卖的味道。

他首先向皇帝上书,提出“国家之难,本从亡嗣”,也就是国家的灾难多从皇帝没有后代引起。但此时的皇帝年纪才12岁,哪里懂得男女之事?

皇帝不懂不要紧,只要这是王莽的想法,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要在执行中加深理解。

于是朝廷便正式发文,“博采……在长安者适子女”——这个“适”,当然是适龄、适宜的意思。而“子女”也就是女子、女孩。

皇帝选后有规矩,不能说谁就是谁,得有一整套程序。

这个规矩是:但凡达到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其女儿都具有参选资格,而且必须参选,否则便以欺君论处。

而王氏家族多高官显宦,这些家庭的女孩当中只要年龄相符且未婚者,均在符合条件参选之列。

别的姓氏的女孩王莽倒不在乎,要刷掉她们全凭自己一句话,但王氏家族的就未必那么容易了。

竞争对手主要来自自己家族,这让王莽悔恨当初的考虑不周。

不过,王莽同学是个“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人,他立即决定:自己的女儿放弃参选资格,他打出的旗号是:“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

什么意思呢?他是说自己没有美德,女儿素质低下,根本不应该和王家那么多的大家闺秀搞竞选。

他这一招叫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兵不厌诈,欲擒故纵。

果然,首先上当的是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见王莽如此高风亮节,把女儿当皇后的机会都主动放弃,真正是见义忘利,舍己为人,很有些感动。

老太太于是下懿旨,让所有王家的女孩儿都放弃参选资格,说:“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

她这是不明就里,一竹竿打倒一船人。

结果,太皇太后的懿旨在臣民中引起强烈反弹。“庶民(老百姓)、诸生(大学生)、郎吏(县团级)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都表示反对太皇太后懿旨。

他们反对的理由不是说王氏女不能参选,而是认为这条懿旨剥夺了王莽女儿参选的资格,大大地不好,明确表示要让王莽女儿当皇后。

王莽故意劝阻部分大臣和诸生不要胡闹,但“上书者愈甚”——或是人们看出他的劝阻并不坚决,或是被他的精神再次感动,总之,有这么一次闹腾以发泄情绪的机会,有这么一次向王莽表示忠心的机会,谁舍得落后?

结果,“太后不得已,听公卿采莽女”。

王莽以退为进的策略大获成功,但他还得表示一点谦虚。他向太皇太后表示:“愿见女。”意思是建议朝廷最好还是要进行考核——选皇后甚至比选大臣更其重要,不经过考核怎么行呢?

太后派有关方面的干部去考核,考核结果当然一边倒。回来后递交的考核报告如下:

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

这就是德艺双馨,才貌双全了。

按照周公制定的礼节,皇帝结婚,老婆只有一个,但娶过来的女人却是12个,所谓“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姪,凡十二女”,其中皇后一人,其余算做陪绑的。

而汉家皇帝结婚,还有一条规定,即聘礼为黄金二万斤,钱二万万。这些钱给了王家,王莽“深辞让,受四千万,而以其三千三百万予十一媵家。”群臣见他只接受六百万的聘礼,再次鼓动太后加钱,补足三千万整数,那王莽又从中取出一千万给王氏家族中的贫者。

王莽这一下是面子里子全挣够了。

会作秀,会炒作,会包装,凡是政绩工程需要的伎俩,他十八般武艺全部娴熟,于是,他“一身蒙大宠者五”:新都侯、安汉公、宰衡、太傅、大司马,所谓“爵显、号尊、官重”,无以复加了。

迷信与造假

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他搞封建迷信的事儿。

在王莽第二次回到京都担任大司马并清除了汉哀帝的外祖母傅氏、母亲丁氏等外戚集团后,他暗地里指使地处偏僻的益州蛮夷越裳氏向朝廷献上一只白雉——即白色的野鸡。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来,王莽同学当年念书过于勤奋,对于古书中的故事记得那可是一清二楚。

据说,周公辅佐成王平定天下时,越裳氏就曾经向周王朝进贡过一只白雉,周公借此大做文章,说是上天降下的祥瑞,以表彰定国安邦的大事件。此时,相隔1000多年,历史事件居然重演,这不等于告诉大家,现在周公又重现了吗?

官场里的高级干部都是脑筋急转弯的高手,他们马上意识到事情的重大,纷纷上书,把王莽比作霍光、比作萧何乃至比作周公。搞迷信活动王莽也是行家里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大告成功。

在女儿顺利被选为皇后的第三年,年仅14岁的女婿汉平帝意外中毒,危在旦夕。王莽模仿周公在成王幼年患病时将自己的指甲剪断沉到河里,并写下愿以自己的身体代替君王得病的祷词的做法,也写了同样一份祷词,藏在金匣里,祝福平帝早日康复——后来人们怀疑,平帝饮下的那杯毒酒,其实正是王莽献的。因为平帝知道自己母亲不能进京是由于王莽的限制,母亲一家全部被杀是出于王莽的命令,他放出话说:长大后一定要报此仇。结果被王莽害死,王莽这头却装神弄鬼,反而博取了一个替皇帝分忧的好名声。

知道王莽好搞迷信,大臣们便乐此不疲。一次,有个人报告在疏浚一口井的时候,从里面发现一块白石,上面用红笔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字样。还有一次,一个小小的亭长居然一个晚上做了好几次梦,梦见一个天使告诉他说,王莽先生应该当皇帝了。不信,你管辖的地面将出现一口新井。亭长醒来一看,果然面前有一口新井。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莽装神弄鬼的结果是,在他主持朝政期间,“鳞凤龟龙,众祥之瑞,七百有余”。

那时候可惜没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一书,不然王莽的行为完全可以榜上有名的。

当然,他大肆搞迷信活动,并不是自己真信那玩意儿,而是将其作为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他甚至还模仿周王的做派,派出八名观风使者去各地巡视,这些人回来后给朝廷带回三万多首民歌,几乎全部为歌颂王莽其人其政的。周朝采风使者搜集回来的是真正的民间歌谣,后来经孔子整理为《诗经》305首,但王莽搜集的这些诗歌虽为《诗经》的百倍,却完全是找人伪造的。

中国一切丑恶的政治伎俩和荒唐的政治笑柄,历史上都可以找到原型。所谓民歌大跃进,正是王莽先生首创的。

平帝不幸而死,朝廷议立新帝。皇帝年幼而殇,自然没有后代,但尚有叔伯兄弟五十三人,其中王五人,侯四十八人。

有人建议从这些王侯中选择继位者,但王莽表示反对。他反对的理由是:平辈之间不宜继位,只能从后辈当中选择新皇帝——他的真正用意是,十四岁的平帝,其同辈兄弟多已成人,不好掌控,而晚辈却都未成年,可以作为傀儡玩弄于股掌之中。

他似乎忘了,平帝与哀帝两人就是平辈关系。

王莽此时已权势熏天,话语权完全在握,可说是一言九鼎。谁要敢于反驳,无异螳臂当车!

于是一个更小的皇帝产生了,他就是年方两岁的刘婴。

通过无比完美的两面派伎俩和大量的封建迷信活动,王莽终于完成了他改朝换代的政治准备和舆论准备,他开始了向权力顶峰的最后冲刺。

他在一些人的劝进下,当上了“摄皇帝”,也叫“假皇帝”,用现在的术语来表述,这个职务就是“皇帝试用期”。

有人看出王莽的政治野心,于是起兵造反,其中不乏刘氏皇亲。长安附近一支“反贼”聚集十几万人,向京城进发。

王莽心中惊惶,彻夜难眠。他抱着小皇帝刘婴四处祷告,表白一旦皇帝长大,一定像当年周公辅政做的那样,将皇权交还刘家。

造反竟然被镇压下去了,这让王莽的夺权意志再度坚挺起来。

他让人伪造了一卷图书,书中说:王莽乃黄帝之后,刘邦当传位给王莽,这是天命!

王莽这回不像历次受封赏时那样反复推辞,而是立即将早已准备好的天子冠服穿戴整齐,登上了皇帝宝座,将国号改为“新”。

作秀作惯了的王莽已经改不了他的恶习。登基后,他拉着刘婴的手,流着眼泪这样说:

“古时周公摄位,最后把王权又还给了成王。我本来也打算这样做的,无奈天命难违,不能按自己的心意再将皇位交给你了,呜呜!”

王莽作秀,百官也作秀,大家在朝堂之上,发出一片哭声,唏嘘流涕,让正上幼儿园年纪的刘婴好生奇怪也。

荒唐的复古和短命的新朝

王莽的“新”朝存在了15年。这15年里,王莽对国家政策实行了全方位的变更。由于他对上古经书太熟悉了,熟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因此他所有的改革几乎都是按图索骥、削足适履的模式。

首先,在政治上,他恢复西周的五等爵位制度,所有官衔全部按西周时的称谓重新命名。各地主官甚至“皆世其官”,搞起了腐朽的世袭制。王莽手上,公务员的工资差距加大到空前绝后的程度。从公(过去的宰相)到僚(县级吏员)共分十五个级别,公的工资为万斛,僚只有66斛。

经济上,他按照夏商周的井田制模式,推行“王田”制度,并限制每家每户的田亩数量,超过者必须无偿分给乡邻里的无田地者,王田不许买卖。“敢有非井田圣制,无(非)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在他手里,曾多次实行币制改革,结果是钱越做越小,价越做越大,等于持续贬值,无形中搜刮了大量民间百姓的财富。

他还将盐、铁、酒的生产专卖甚至山林水泽的渔猎等关系民生的项目全部收归国有,由官府垄断经营,搞得腐败横生,民生凋零。结果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

外交上,他更是采取好大喜功的盲动主义,四面出击,打匈奴,击高丽,攻西南夷,搞得边患四起,战乱不息,几无休停。

王莽进行种种“托古改制”,尽管被欣赏他的胡适之先生称作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者”,却把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弄得一团糟。

于是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王莽不得不实行苛刑峻法来压制百姓。那些私自买卖田地、房产和奴婢的,私自铸钱、酿酒、制盐的,一人犯法,五家株连,以至“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按照从夏、商、周以来的历代规矩,犯死罪砍头只能在秋天,春夏季节是不能处死人的。但犯罪分子太多,一个季节杀不完,王莽便颁布诏令,“毋须时,尽岁止”,就是说,春夏秋冬都可以处决罪犯。“百姓震惧,道路以目”——老百姓吓怕了,在路上遇到都不敢相互讲话。

新朝后期,由于经济凋敝,农商衰败,战祸连年,朝廷钱不够用,王莽干脆公开卖官,“令民入米六百斛为郎”,而官员献出钱粮则可提拔,官场已经不成个官场,几乎成了市场。

当了皇帝的王莽,再也用不着做两面派了,他将其深深隐藏的本性充分暴露了出来。

他“日与方士……于后宫考验方术,纵淫乐焉”。

他在快垮台前再度结婚,迎娶皇后,自己赏赐给自己黄金三万斤,珍宝等“以巨万计”。

他每次出宫,都要派出大批士兵在京城搜索,叫做“横搜”,有时甚至要横搜五天才敢放心出门。

连年天灾人祸,导致“关东人相食”,“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

如此倒行逆施,当然不能长久。各地起义造反者前赴后继,所有历史教科书上必定提到的,规模可与东汉黄巾、唐末黄巢、元末红巾、明末李自成起义相比的赤眉、绿林起义,就发生在王莽政权的最后时期。

到了新朝政权奄奄一息的时候,王莽黔驴技穷,只好又祭出迷信那一套。有个叫崔发的哄他:按照《周礼》,国家有大难时,就以哭来向上天求助。这一招特灵。所以,“宜呼嗟告天以求救”。王莽果真率领百官到郊外哭祭上天,并让太学士和老百姓每天去哭,早晚各一次。如果哭得悲痛、哭得感人就给官做。短短几天工夫,竟有5000多人因哭获得郎官职位——这比跑官要官还来得简便。

他靠装神弄鬼坑蒙拐骗夺取了政权,却无法靠这一套保住政权。最后,他被攻进京城的士兵杀死,头被悬挂在市井间,“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为啥要吃掉他的舌头?大约是人们长期被他蒙骗,吃尽了他那张如簧巧舌的亏,不如此不足以解心中之恨。

最后,王莽获得的评价是:

颠覆之势险于桀纣……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直至将其与秦始皇相提并论,说秦始皇不读书不看报,搞焚书坑儒,王莽是个尖子生,学业出类拔萃,能把《六经》背得滚瓜烂熟,但由于他们的阴暗心理如出一辙,所以导致“同归殊途,俱用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