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张景端就不能不提到张景端心目中最崇拜的偶像——梅福。那么,梅福到底是何许人也,竟然在新任天师心目中有如此重要的分量?原来,梅福乃是西汉末年的一位下级官员,曾担任过南昌县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虽然梅福生活的时代距张景端所处的时代已相隔一千多年的时间,然而他不顾个人官阶卑微,满怀一腔爱国忠君的热血,频频向朝廷上书,仗义执言,批评时政,逆龙鳞探虎口,不惧灾祸加身的事迹曾激励了一代代的热血男儿,张景端天师也是其中之一。难怪宋代明教大师契嵩在《镡津文集》中对梅福大加激赏道:“呜呼!子真处九品之末,朝无一介之援,毅然奋志,忠勇过人,吐词扶国家之危,逆龙鳞探虎口,不旋踵而祸及其身,尚不以为惧,真慷慨大丈夫也!”不仅如此,当梅福预感到王莽即将篡权后,毅然抛家别子,挂冠辞职,入山求仙,后丹成得道,驾鸾升仙而去。
道门中已把梅福视为神仙,元代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十四专门收录梅福的仙传如下:
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少学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汉成帝委任大将军王凤,凤专执擅权。而京兆尹三章素忠,直讥刺凤,为凤所诛。王氏浸盛,灾异数见,群下莫敢正言,福复上书讥切王氏,上不纳。又成帝久亡继嗣,福以为立建三统,封孔子之世以为殷后,复上书,终不见纳。是时福居家,读书养性为事。至平帝元始中,王莽专政,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为昊市门卒,云出前汉书。道家云:梅福得道仙去。豫章职方乘云:梅岭在西山,极崇峻,羊肠而上五里至顶,山下有梅仙观,今号阳灵观。观之上有梅仙坛,旧说梅子真弃南昌尉,学道于此。梅岭之下,白石源水出焉。又云:墨池在南昌县治,东汉南昌县尉梅福故宅基,因立为观,水竹幽茂。晋王右军羲之典临川郡,日每过此,盘却久之不能去,因号墨池。宋谢灵运亦尝居此一年,着老子经隐述并疏一部。唐太宗贞观中,号太一观,礼迎万天师居之。高宗龙朔二年来致蘸祭,夜有云降殿上,至晓而散,坛上有仙灯之祥。玄宗开元间,即为开元观,玄宗自书额。宋徽宗崇宁二年,为崇宁万寿观后,又曰天宁。十道四蕃志载:梅福池,福种莲华池中,叹曰:生为我酷,身为我桔,形为我辱,妻为我毒。遂弃妻入洪崖山。岂墨池即此池与?如抚州之梅山梅仙观,隆兴府丰城县之梅仙观,有仙坛丹井在焉。临江军新淦县之玉笋山承天宫,瑞州新昌县之梅墩宅仙观、梅仙观,皆梅福经由修真之地。建宁府梅山在城南三里,方舆记梅福尝炼丹于此,有升仙坛。梅仙事实云:梅君求师慕道,访鸦荡诸山,游南闽,入支提山。又入仙霞山,乃武夷之东也。遂于岩上结庵积年,遇空同仙君,授以内外丹法。乃至鹦笼山,修炼不成。次至毛竹洞,入演仙山。复往玉华山,次至乌石山。至剑江西岭,再遇空同仙君降谓曰:汝之道绿在飞鸿山也。梅君遂至飞鸿山,结庵修炼,千日功成,神游体外,丹光烛天。梅君服丹讫,趣装登途,复回九江。只见祥光射日,紫雾浮空,云中仙乐嘹亮。金童执节,玉女持幡,力士控鸾,侍仙捧韶。梅君拜诏谢恩,乘青鸾飞升而去。自后飞鸿山号曰梅仙山也。
可以说,梅福的身上集中了忠勇爱国、高洁磊落、高蹈出世等理想品格,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超级偶像。到了宋代,特别是在北宋和南宋之际,内忧外困交迫,跟梅福所处的西汉末年有几分相似之处。于是在当时掀起了对梅福信仰的高潮。在宋代,梅福的信仰已经有着广泛深入的群众基础,当时的民众求雨禳旱无不前往丰城梅仙坛观,而且官方也逐年在此斋醮祈福。在此基础上,宋神宗赵顼和宋高宗赵构先后下敕加封梅福为“寿春真人”和“寿春更隐真人”,朝廷的加封更对宋代的梅福信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宋代敕诰则明确记载了朝廷加封梅福的缘由和具体过程:
尚书省牒:
中书省奏尚书省送到祠部奏:据太常寺状、准送下镇南军奏状,据丰城县申勘会到宣风乡南岐里梅仙坛观,委是国家逐年祭醮。每遇水旱,人民祈祷,皆有感应,委得诣实,州司检会。昨据梅仙坛观道士杨智远状,本观元系汉朝梅福遗迹之所,古坛、丹井、庵基见存,观宇已是汉代兴建,名垂典祀,乞奏闻赐真君名号。州司所据前项申述,切以福之伟节忠论,布在史策,可考而见。晚避逆莽,弃妻子,去九江,全性吴市门,世传以为仙,今遗迹具存,观宇严饬,水旱疾疠,有祷即应。伏望特赐宠号,以称远民祈报之意。会到本州自来只称呼梅真人,当寺参详,汉朝梅福真人加封申侯,指挥本部。今据太常寺状伏候敕旨。(元丰年)
加封:
牒奉敕:梅福在汉之际,数以孤远极言天下之事,其志壮哉。晚而家居,读书养性,卒于遗俗高蹈,世传为仙。今大江之西,实存庙像,祷祠辄应,能泽吾民。有司上闻,是用锡兹显号,光灵不泯,其服朕恩,宜特封寿春真人,牒至准敕,故牒。元丰五年七月(1079)。
尚书礼部:
勘会近据尚书省送下录黄镇南军丰城县梅仙观汉朝梅福
敕:特封寿春真人,其敕牒令本观收掌,及差官往彼,精虔祭告,及造牌额安挂,已符本处,具已施行及收管。敕:牒文状申省去讫,今来多日未见回申。须议催促镇南军主者,详前去今来,符内事理,疾速回申,不管准前稽迟,符到奉行。元丰五年八月十二日。
洪州:
元丰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准本年七月二十九日太常寺牒,准尚书礼部符,准元丰五年七月十八日尚书省送下画黄,中书省奏,尚书省送到祠部奏。据太常寺状,准送下镇南军奏状。据丰城县申勘到宣风南岐里梅仙坛观,委是国家逐年祭醮,每遇水旱,人民祈祷,皆有感应。委是诣实,州司检会。昨据寿圣梅仙观道士杨智远状,本观元系汉朝梅福遗迹之所,古坛、丹井、庵基见存,观宇乃是汉代兴建,名垂典祀,乞奏闻赐真君名号,州司所据前项申述,切以福之伟节忠论,布在史策,可考而知,晚避逆莽,弃妻子,去九江,全性吴市门,世传以为仙。今遗迹具存,观宇严饰,水旱疾疠,有祷辄应。伏望特赐宠号,以称远民祈报之意。会到本州自来只称号梅真人,当寺参详汉朝梅福真人,加封申侯,指挥本部。今据太常寺状,伏候勅旨。今月十四日奉圣旨如前,应有合行事件,检会旧例施行,奉敕如右,牒到奉行。前批已降勅命封号,讫七月十八日未时付礼部。依圣旨,指挥施行,仍关合属去处,太常寺主者详画,黄指挥应有合行事件,疾速施行,符到奉行,牒到请详前项尚书礼部符内圣旨指挥施行者。
勅:梅福在汉朝之际,数以孤远极言天下之事,其志壮哉,晚而家居,读书养性,卒于遗俗高蹈,世传为仙。今大江之西实存庙像,祷祠辄应,能泽吾民,有司闻,是用锡兹显号,光灵不泯,其服朕恩,宜特封寿春真人。元丰五年九月。
洪州:
所准尚书礼部符,内详画黄指挥差官往丰城县寿圣梅仙坛观,精虔祭告,劫封寿春真人,及造牌额安挂其所,降到敕牒,令本观收掌,讫具已施行收管文状申省者。右具上件牌额,州司制造,用金贴字号,已于今月十九日了当,交付本观道士归观,及差人赉祭文,一道前去外帖。丰城知县张长官仰照会候到,依时尚书礼部符内前项指挥,速便前去。本观精虔祭告及安挂牌额,讫具事状申州。元丰五年十月九日。
勅:朕向巡狩于南国,以豫章为东,朝母后率掖庭而行舟楫,冒风波之险,凡所经涉,必有护持,爰锡褒恩,以答神贶。洪州丰城大江北岸梅福升仙坛观寿春真人,正谏不用,高名独存,悯汉室之不纲,去吴市而不返。既严祠馆,亦赐封名,兹复益于美称,益少敷于新渥,共歆异眷,用慰平生,可特封寿春吏隐真人,奉劫如右,牒到奉行。绍兴二年闰四月十八日(1132)。
宋代的梅福信仰是如此的兴盛,毫不夸张地说,宋代的士人学子很少没有品评和咏吟过梅福的。上至苏辙、黄庭坚、杨杰等大文豪,下至普通文人皆留下吟咏梅福的诗句。
题梅仙馆孟宾于
仙界路遥云缥缈,古坛风玲叶萧骚。后来岂合言淹滞,一尉升腾道最高。
梅先生故居黄庭坚
吴门不作南昌尉,上疏归来朝市空。笑拂岩花问尘世,故人子是国师公。
寄梅仙观杨道师苏辙
道师住在真人峰,欲往见之路无踪。
去年许我入城市,尘埃暗天待不至。
莫往莫来劳我心,道书寄我千黄金。
奋衣肉食虑谋短,文字满前看不见。
口传指授要有时,脱去罗网当见知。
梅翁汉朝南昌尉,手摩龙鳞言世事。
一朝拂衣去不还,身骑白麟翳红鸾。
我今虽复堕尘土,道师何不与我语。
他年荣足投名山,相逢拍手一破颜。
题梅仙馆杨杰
天下人心爱至忠,天心还与世人同。自生羽翼三清去,不独丹砂九转功。
汉代变名游越国,道家遗像立萧公。石坛正是飞升处,老鹤一声松桧风。
题梅仙观洪朋
炎灵夫其御,四海无安税。
乌乎梅南昌,脱屦元始岁。
小臣披肝胆,宫掖事严秘。
上书竟渺茫,弃掷江湖外。
一朝厌蜗角,万里寄鹏背。
向来杀青上,此事美无对。
到今瑶池地,风露翔孔翠。
仰瞻神界游,干载想生气。
愿为龙鳞婴,勿学蝉骨蜕。
可以说,宋代一朝士人学子无不怀着一股浓浓的“梅福”情结,通过品评梅福来抒发胸臆,评论时事。当时的明教大师契嵩就批评了当时世人对梅福的理解普遍存在的偏误,他认为时人只注重梅福得术仙去,为尉者美言的社会风尚,而忽略了梅福奋不顾身,忠勇上书的磊落大节。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镡津集》卷十六:
题梅福传后
班固云:梅子真尝为南昌尉,不得志,遂自引去,变姓名为会稽监门。又曰仙去。故后之说者,不过谓子真能以仙尉为吏隐善,与时浮沉,往往引其事为尉者美言,亦学者之不详也。小哉言乎子真磊落有大节,奋不顾身,忠于国家,忧天下者也。当汉朝失理,本末皆颠,子真嫉邪臣用事窃弄大权,发愤上书,论国大体大要,兴行礼度,登用俊良之人。虽抵触谗佞辈而无所避忌,词气謇谔意欲警动时主。虽书屡上而主竟不悟,卒土崩瓦解。使当时稍用其言,而高祖社稷未必丧亡。呜呼!子真处九品之末,朝无一介之援,毅然奋志,忠勇过人,吐词扶国家之危,逆龙鳞探虎口,不旋踵而祸及其身尚不以为惧,真慷慨大丈夫也!噫,古今读书为学,孰不抱气自视为英雄于朋游间?苟有一语相忤不协其意也,必发愤诟骂恨不能诛之如雠。及其立于朝廷也,视有不义,虽大至于害教化伤风俗,以其不切于己,虽视如不视;虽闻如不闻,往往从而谀之。苟其败也,则聚口而笑之,此闻子真之风宜如何为心?子真没在先汉之季,于今上下千有余年,所论县尉未有如子真者也,将有而未闻见乎予。尝病世不知子真之德,与道徒高其得术仙去,故题云。
宋代高斯得撰《耻堂存稿》亦借题发挥,每读到梅福传就被感动得痛哭流涕,感叹自己无法像梅福那样向皇帝进言建三统的理想,自己只能苟且全生了。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耻堂存稿》卷七的《读梅福传有感》(原注因皇子薨而作)称:
君不见绥和天子在御世,五春画堂甲观寂寂空无人。岂无壮发类元帝,奈燕飞来啄皇孙。三星屡暗紫宫里,群臣黙黙谁扣阍?忽闻县道上急变,乃是南昌梅子真,书言愿蚤建三统,以孔子后上继殷存人自立乃周武,壅人自塞为亡秦,陛下若欲保继嗣,成汤不祀宜留神。子真先曾拄王凤,言不见省徒报闻。小臣读史每流涕,福于异代犹谆谆,而况交柯紫荆树,东枝顦顇西枝荣,有能建此第一义,本支百世何足云?我今那复效梅叟,聊欲全生吴市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