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圣祖康熙(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7826500000041

第41章 小试牛刀(12)

十多位康熙的亲近大臣中,有一位顺承郡王,名叫勒尔锦,曾跟在那个鳌拜的后面打过几次仗,且还曾博得过“常胜将军”的美誉。在当时的朝廷中,能具有勒尔锦这种作战资历和作战经验的大臣,委实不多。此刻,见康熙问起,勒尔锦便犹豫了一下后言道:“皇上,那吴三桂在湖南战场上投入了很强大的兵力,加上长沙副将黄正卿等叛军的支援,吴三桂在湖南战场上的实力就更是非同小可。甭说派二十万军队去湖南战场了,就是把在京的三十万军队全部投放到湖南战场,也不为多。只是,把二十万军队投入中线战场,那东线和西线战场就没多少兵力去增援了,而东线和西线战场上的叛军,其实力也不容低估。如果东线和西线的叛军,一个迅速北上,一个迅速东进,那我们将无力阻止,如此一来,大清朝岂不是岌岌可危?请皇上三思!”

康熙并没有直接回答勒尔锦,而是面向索额图和明珠等人道:“你们是如何认为的啊?”

索额图是极端聪明之人。他当即言道:“顺承郡王爷所虑,应该说不无道理,因为如果东线和西线的叛军,一个真的迅速北上,一个真的迅速东进,那局势就将相当地严重和危急。但是,微臣以为,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发生,因为刚才皇上已经说过,如果我们及时地阻止住了吴三桂在湖南的攻势,那东线和西线的叛军就会颇有顾忌,就不敢轻易地迅速北上或东进。而要保证能够及时地阻止吴三桂叛军的攻势,那就必须在湖南战场投入更多的兵力……”

顺承郡王勒尔锦微微摇头道:“索大人,皇上适才所言,臣不会不记得,但臣斗胆以为,皇上适才所言,是基于一种主观推断的基础上。臣担心的是,如果我们在湖南阻止住了吴三桂叛军的攻势,但东线和西线的叛军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或放慢进攻,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将何以应对?”

明珠的聪明自然不会比索额图逊色多少。他紧跟着勒尔锦之后言道:“顺承郡王爷所担心的事情,也正是微臣所担心的。恕微臣冒昧,微臣以为,皇上之所以这么决定,乃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总共只有三十万军队,既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叛军一部,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势兵力可言,又不能把三十万军队平均投放到三条战场,因为那很容易被各路叛军各个击破,所以,我们只能相对集中兵力,去遏止住叛军的重点攻势,说不定,皇上这一英明决策,还真的能凑奇效……”

明珠既说出“说不定”之词,就说明他对康熙的这一决定,心中也没有什么底。康熙轻轻叹息道:“朕又何尝不想在东线和西线战场上投入更多的兵力?可朕没有这么多的军队啊!朕作出如此决定,通俗地讲,就像是在赌博,如果赢,就算是赢了,而如果输,也就只能算是输了……”

索额图想了想,然后低低地问道:“皇上,我们能否把东北地区的军队全部抽调回来投入到南方战场?”

当时,似乎也只有东北地区的清军没有抽调了,其他地区的清军,几乎都南下或西进与各路叛军交战了。

康熙缓缓地摇了摇头道:“朕考虑过东北地区的清军,但朕以为,东北的清军不能抽调,一是因为东北的清军人数不多,即使全部抽调回来投入战斗,作用也不大,更主要的是,东北地区一直不太安宁,那罗刹士兵在东北一带肆意烧杀抢掳,如果东北的清军全部抽调回来,那罗刹士兵岂不更加肆意妄为?”

索额图唯唯喏喏地道:“皇上圣明,微臣考虑问题太过肤浅……”

康熙顿了一下,继而沉声言道:“前线将士正在为朕、为大清江山浴血奋战。朕,还有你们,不能也不该总是坐在这里纸上谈兵,要立即行动起来,去英勇顽强地打击叛军!”

康熙如此一说,索额图、明珠及勒尔锦等人便马上挺直了身子,洗耳恭听。康熙言道:“东线和西线的各五万名援军,由八旗兵中的将领统率南下便可,但驰援湖南的二十万大军,则必须挑选得力的大将统领。因为,湖南战场是关键,只有力挫吴三桂叛军的锐气,朕才有时间和希望来逐步地消灭各路叛军!”

康熙顿了顿,略略提高了声音道:“勒尔锦昕令!”

那勒尔锦连忙伏地。康熙言道:“勒尔锦,朕封你为宁南靖寇大将军,专门负责湖南战场事宜。”

勒尔锦叩首道:“臣遵旨!”

康熙又道:“明珠听令!”

明珠赶紧跪地。康熙道:“明珠,朕封你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副将,协助勒尔锦处理湖南战场事宜。”

明珠磕头道:“臣遵旨!”

康熙看了看勒尔锦和明珠,然后重重地言道:“勒尔锦、明珠听令!朕命你们即刻率二十万大军,火速开往湖南战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遏止住吴三桂叛军的攻势,不得有误!”

勒尔锦和明珠一起响亮地回答道:“臣遵旨!”然后便双双离去。离去时,俩人的脸色都很沉毅,俩人的脚步也都很坚定。

康熙对其他人言道:“你们可以回去了……索额图留下。”

索额图留下了,脸上似有一些不快之色。康熙问道:“你是不是也很想上战场啊?”

索额图点了点头。“臣确实很想上战场,同那些叛军真刀实枪地大干一场……而且,皇上本来也是准备叫臣到东线战场的……”

确实,康熙本来是准备把索额图派往东线战场去同尚之信、耿精忠等叛军交手的。“但是,”康熙解释道,“事情发生了变化。朕没有想到,叛军的实力会有这么强大。朕的大清江山,几乎都处在一种战争状态中。所以,朕就迫切需要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各个战场上的真实情况,以供朕决策之用。朕坐镇宫中,不可能亲往前线,这就需要找一位诚实可靠又精明能干的大臣代替朕去了解各个战场上的情况,然后把那些情况迅速地告诉于朕……索爱卿,除了你,还有谁更适合替朕做这些事情?”

许是康熙的“诚实可靠又精明能干”之语深深地打动了索额图。索额图当即言道:“皇上,微臣明白了……”

康熙进一步言道:“你的任务,主要就是替朕及时地了解各个战场上的情况,并注意协调各个战场间的关系。另外,如果哪个清军将领胆小怕事、贻误战机,你可以将他就地免职或就地正法;同样,如果哪个士兵奋不顾身、作战英勇,不管他是满人、蒙人或汉人,你都可以破格提拔他为将军。”

实际上,康熙已经是把索额图当作“战场钦差”对待了。索额图连忙伏地言道:“臣遵旨……臣一定不辱使命!”

康熙轻轻地道:“爱卿平身……从现在起,朕寸步不离乾清宫。你一有战场上的消息,就马上到这里来见朕……无论是白天黑夜,无论是深夜凌晨,你都可以直接到这里面朕!”

康熙最后一句话的语气很重。索额图明显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索额图斩钉截铁地言道:“臣如果不能把各个战场上的消息及时而准确地禀报皇上,皇上可以随时取下微臣的脑袋……”

康熙一时默然。看康熙紧锁双眉的模样,显然是在想心事。索额图搐动了一下双颊,作出一种很是勉强的笑容来,且低低地问道:“皇上是否在想该如何取下微臣的脑袋?”

康熙缓缓地摇了摇头道:“不……朕想的是,该如何取下那吴三桂的脑袋……”

从此,除了吃饭,除了早朝和早课,康熙就真的几乎“寸步不离乾清宫”了。

饭当然是要吃的。无论多么忙,也不能饿着肚子,饿着肚子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的,更不用说去平定什么“三藩之乱”了。只是,在那段岁月里,康熙的一日三餐非常地简单,也非常地马虎,似乎只以“填饱肚子”为原则。什么美酒,什么佳肴,在那时候的康熙看来,跟粗茶淡饭是没有多少分别的。

早朝也自然不能忽略。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日子里,康熙几乎每天早晨都要把文武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商讨对付南方三藩之策。康熙规定,每位大臣在每天早朝时,都要说出自己对南方战局的看法,供他康熙斟酌选择。这样一来,每位大臣都不敢妄自懈怠,否则,将受到康熙的严厉惩处。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定三藩之乱那么紧张的岁月里,康熙也没有放弃早课。或在早朝前,或在早朝后,康熙总要挤出一定的时间,去听熊赐履、魏裔介等弘文院大学士讲解汉人文学和历史、或向西洋传教士学习西洋的科学技术。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进入后期、清政府已获得军事优势的时候,康熙于一六七八年开“博学鸿词科”,从汉人知识分子中选拔优秀人才为自己所用,并于次年又下谕纂修《明史》,表示自己在戎马倥偬之际,尚不忘文事,进一步拉拢汉族的地主知识分子。

除了吃饭、早朝和早课,康熙就一直呆在乾清宫内处理各种事宜,哪儿也不去,包括孝诚皇后赫舍里氏所居住的坤宁宫,甚至也包括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所居住的慈宁宫。只偶尔的,康熙在早朝或早课后,顺便去慈宁宫走一趟,看望一下自己的皇祖母,然后就又回到乾清宫。

康熙如此,博尔济吉特氏当然能理解。所以,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刚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博尔济吉特氏就常常领着赫舍里氏到乾清宫来看望康熙。博尔济吉特氏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康熙太过于紧张和忙碌了,她和赫舍里氏到乾清宫来,多少能给康熙带来一点精神上的安慰。然而,没有多久,康熙就不让博尔济吉特氏和赫舍里氏到乾清宫来了。原因是,孝诚皇后赫舍里氏的肚子里怀上了龙胎,康熙请求皇祖母博尔济吉特氏多多地在坤宁宫内照料赫舍里氏,而不必为他康熙担忧。

这里就有必要交待一下孝诚皇后赫舍里氏肚中所怀的那个龙胎的情况了。这一年(公元一六七四年)的五月三日,孝诚皇后赫舍里氏生下了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允礽。然而,因为生允扔的时候难产,所以,在生下允礽之后,赫舍里氏由于失血过多不幸身亡。前书中曾有详细交待,康熙与赫舍里氏是非常情深意笃的。故而,赫舍里氏因生产允礽而死,康熙心中的莫大悲伤自然就可想而知。尽管当时的战事十分地紧张,大清王朝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但康熙还是亲自为赫舍里氏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狠狠心、咬咬牙,将为赫舍里氏接生的十几名太医全部处死。更主要的,康熙以为,赫舍里氏的死,他也有很大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想,如果自己能抽出一定的时间去照看赫舍里氏,也许她就不会如此身亡。所以,赫舍里氏死后,康熙就很是内疚。在这种内疚情感的支配下,加上对赫舍里氏无限的怀念,康熙就于赫舍里氏死后不几天,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立皇二子允礽为皇太子。

一个皇帝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本来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然而问题是,当时的康熙才二十多岁,这么早就立下一个太子,那太子要等多少年才能够登基称帝?这么多年等待,岂不容易发生变故?还有,二年前惠妃纳喇氏所生下的允禔,乃是康熙的大皇子,按照一般惯例,帝位应由大皇子继承,康熙应该立允提为太子才是。然而,康熙为情所驱,将太子之位立于二皇子允扔身上,待太皇子允禔长大成人后,允禔的心中又会怎么想?所以,康熙过早地立下太子,从某种角度来看——而事实也恰恰如此,无疑是给自己种下了一条祸根。而正是这条祸根,差不多完全摧毁了康熙整个的晚年生活。当然,这是后话。后书中将会有详细的描述。

赫舍里氏生下二阿哥允礽后不幸身亡,就又使人不禁想起她的爷爷索尼来。索尼活着时,曾请一个汉人到自己府中为赫舍里氏和索额图二人算过命。当时算命的结果是:赫舍里氏福大但命不大,而索额图则是福大命也大却不能善始善终。现在看来,那汉人的“命”算得倒也不虚。赫舍里氏贵为大清皇后,其“福”不可谓不大,而年纪轻轻就撒手西去,其“命”也确实不能算大。赫舍里氏如此,索额图又当如何?那“不能善始善终”之语究竟是何意?如果索尼还健在的话,恐怕他就要为索额图的未来深深地忧虑了。

康熙自然不知道索尼曾请人为赫舍里氏算过命。他只知道,赫舍里氏死了,他在世上便失去了一个最为心爱的女人。好在除了赫舍里氏外,康熙在世上还有一个“最为心爱的女人”,那女人便是阿露。如果,阿露也像赫舍里氏一样飘然而去,那么,虽然不敢武断地说康熙就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但至少,就康熙的个人生活而言,也确实不会有多少滋味和欢乐的。

而实际上,在平定三藩之乱的那些日子里,给了康熙莫大安慰和愉悦的,正是那个阿露。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阿露,康熙也许就不知道将如何捱过那么一段艰难的岁月。

康熙几乎整日地呆在乾清宫内,召见各种各样的大臣,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忙碌得可以说是不可开交且又焦头烂额。而寸步不离地陪伴他的人,只有阿露。

在乾清宫内伺候康熙的贴身侍从,除阿露外,还有一个太监赵盛。只是因为赵盛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衰弱,不仅不能再去服侍康熙皇帝,连他赵盛自己,也需要别人来服侍了。所以,服侍康熙皇帝的重任,几乎就完全落在了阿露一个人的身上。

当然,作为大清王朝的皇帝,是不愁没人来伺候的。康熙只要愿意,便会有成千上万的宫女和太监赶来乾清宫听候差遣。但康熙似乎被阿露和赵盛伺候习惯了,根本不需要什么别的太监和宫女,这样一来,阿露每日里在乾清宫内的事情就变得非常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