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三维动画审美谈
7814900000014

第14章 形式美

形式美,是美的外在特质和内在表象。在美学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无论是艺术创作中,还是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艺术行为过程中,形式美都起着无可代替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进入当今数字化时代,形式美已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而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由此诞生出更多形式的形式美,研究新时代的新形式,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1“美在于形式”

形式美一直是美学与艺术哲学极其关注的问题。形式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探索的,尽管对于形式的外在与理论在各个时期有所定义,自古希腊早期,到后现代思想,尽管有着近似的或不同的问题,尽管各个时期的观点不同,尽管这种不同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但所体现出来的形式是在发展的。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认为,美是形式。

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所谓的的内形式是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模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的状态。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艺术则是对美本身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则更强调艺术形式的特质,他认为模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模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特指形式的和谐、协调,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在古希腊,形式的美乃是艺术家们追求的首要目的。

2形式没有实用目的

在中世纪,宗教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为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普罗提诺强调了形式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被表现为石块的美不存在于石块之中,而只存在于对它进行加工的形式之中。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来看待美,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美的源泉。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现实事物的美即和谐、秩序和整一,而这又归根结底是一种数学关系。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首先在于形式,并且强调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无涉内容,不关联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

3形式是感性的显现

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始于近代,从文艺复兴延至十九世纪末属于近代美学时期。在这个时期,“形式”已发展成为美学中的一个独立范畴,并与理性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高度。

作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感性学,强调秩序性、完整性与完美性。

笛卡儿的哲学思想为近代思想奠定基础,他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来把握美。

德国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了他的“先验形式”概念,认为审美无涉利害,与对象的存在和质料无关,美基于对象的形式。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作为内容,则感性显现就属于形式。美的艺术的领域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而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

4形式意味

在现代,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

贝尔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在贝尔看来,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5形式规则

由现代转向后现代这一思想的历程中,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

后现代主义坚持强烈的反形式倾向。以利奥塔为代表,“后现代应该是一种情形,它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后现代转向开放的离散的、不确定的形式。在后现代思想中,艺术与非艺术、美与非美之间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区分,导致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风格,并力图去解构审美的一切形式规则。

6形式与符号

在现代以快节奏为特征的社会里,符号化是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很显著的形式变化,形式与符号密切关联。

所有的动物都可以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科学、艺术、语言等是不同符号形式的人类文化,科学是理性的抽象化,艺术通过关注事物的性质和原因,带给人以对事物形式的艺术式直观,艺术的符号有别于科学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