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三维动画审美谈
7814900000011

第11章 高科技对艺术观念的影响

高科技对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的影响是相对的;科技是现实的,实际的、应用的、发展的。

人类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高科技以不容分说的姿态裹挟着人类步入加速度时期,并已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高科技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着认识世界的模式,也改变着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并在逐渐消除原有的神秘。数字化改变着一切,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

在漫长人类历史中,没有一个时期有当下这个时期变化这么快,一种时尚风潮还没有得到喘息,下一个风潮已经刮过,空气弥漫着流动的信息,脚步不知方向的忙碌;思维纷杂,意识有意识无目的到处捕捉,艺术遍地都是,而又越来越遥远,艺术家同仿真技术一同发展真假难辨。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在哪其根源首先在于高科技对人类的判断标准、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1高科技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

蒸汽机改变了生产劳动方式、人类印下到了另一种出行概念;电灯改变了作息规律;历史的车轮下社会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认识也随之发展,这种发展是伴随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手段,由此视角的改变而发生观念的转变的,在当今随着信息化高科技的发展,人类不仅对世界产生了新的认识,质的飞跃,而且对人类自身也产生了新的认识和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告诉我们,不存在万古不变的、适宜一切现象的本质真理。在自然科学里,欧几里德几何学曾被视为“绝对真理”,但随着罗巴切夫斯基空间几何学的创立,使它变成了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真理。同样,在社会形态意识中也随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认识变革,它将导致人类哲学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根本变化,当时美学上坚固的古典美学的信条被新意识动摇,艺术创作失去了坚定的信仰。

在艺术创作中,思维模式是随人类发展在不断发展的,在特定时期下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由特定的审美诉求和方式决定艺术内容和形式,并逐渐形成与其相应的特定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的转变,意味着人类认知世界的进步,也意味着认知人类自己的进步。

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新时代开拓的先头,新的时代的开拓,是人开拓的,是由弄潮者先锋开拓的,而开拓者在开拓中的行为必将以新的意识,新的思维模式所指导,也就是意识决定行为的规律。规律是变化中相对不变的,而模式则是不变中需要改变的。

思维模式指导行为模式,有什么样的意识,导致什么养的行为,这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人类的客观。而人类进步的每一个时期都由这个时期的思维模式和意识指导人类的适应这个时期的行为。

数字化信息时代,就像蒸汽机工业时代,电气化一样改变了世界,即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人的行为意识,而这个时期的技术方式又反过来影响和限制人的思维。人的思维是由直接的和间接的经验所构成的,玻璃杯落地会摔碎,而不会弹跳起来,经验告诉人类弹跳起来的那是皮球,而不是玻璃。同样,在当今数字信息化的高科技告诉我们,在数字仿真环境中,玻璃杯同样可以弹跳起来,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津津乐道地接受,并且不会与现实物理的杯子做生硬的比较,这就是思维的转变,这种转变的依据是什么呢也是经验,是高科技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人的生活中慢慢逐渐积累,产生认知的改变,产生思维模式的转变。信息化和计算机不仅敞开了人类视野的大门,也改变了人认知世界的方式,同时更在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在当今高科技时代必将改变,这是自然的,是规律,是必然。

2高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不用手机,无法交流;没有信息,不能生存;去掉程序,无所事事;艺术,可以叫做文化艺术;出行,可以叫做旅游文化;吃饭喝茶可以叫做饮食文化;列强大盗也可以叫做强盗文化;代替高粱,耸立的是高楼大厦;烛火随袅袅炊烟散去;遥远的近了,眼前的远了,在虚拟的世界里更是一切都那么容易,一切都唾手可得,崇高的理想、被压抑的欲望,可以实现,可以渲泄。这些都是数字信息及相关内容带给人的改变,这也就是当今在高科技下形成的社会形态。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社会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的组成是相对单纯的,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组成成分的单纯性意味着强烈的排他性,而其他姓氏的迁入被视为“异族”入侵,在这里,起重要作用的是家族式的宗法和道德,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因此,村人尊崇的不是有科学技术知识的能人,而是富有生存生产经验的智者;推崇的不是的改革,而是敬仰源远的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时间消融在庸常的日子里。对此,斯宾格勒称其为“无时间性”。

那么,相对于传统农耕社会的“无时间性”,现在高科技时代则是无空间性的社会。现代化高科技改变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人际关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时空观念。高科技发展、应用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社会结构,也改变了人际关系,使时空变为生活的一部分,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各色、各族、各国人可以方便地交流,没有地域距离,没有时间限制,远可亲可近,近可远可疏,时间可以凝固,空间几乎不复存在,诱人的网络可以虚拟地造就想象的一切,一切都那么容易,一切都唾手可得。这就是高科技时代“无空间性”的社会特征。

3高科技改变了艺术创作家的神秘性

信息化,高科技所导致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在艺术上使艺术家的神秘性消失。

长久以来,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以往社会发展的哪个时期,无论是哪种社会制度和形态,艺术家都处于一种被神秘化了的地位,高不可攀。艺术家是社会特殊角色,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把艺术视为精神缔造者。

是信息化,数字化高科技的作用黯淡了艺术家的神秘。数字化高科技普及的便利方式带来了平常人作艺术家的可能,萌发了潜在平常人心底里的情感寄托愿望。随着商品经济拓展的广阔市场,生产型社会转入消费型社会,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也给人们提供了展示自己艺术才干的平台和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被“艺术化”;信息化网络让人融入其中,参与其中;计算机能够轻易地修饰,并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动画可以随便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计算机提供便捷的各种工具和材料,轻易画出米开朗基罗的线条,梵高的色彩,达芬奇的造型。数字图像应用的普及和便捷使闭门造车成为创作的一种形式,网上发布提供广泛混杂的空间,网络没有性别之分,没有贵贱之别,你可以是画家,我可以是诗人。

艺术创作的大众化、简易化,传播性、便捷性、复制性直接威胁到传统式艺术家。在很大程度上,高科技为人们带来的是心满意足,在最大的范围内,科技发挥了其有力的持续的影响,导致现代社会的产生、经济、消费,乃至文化的变革,生活物质水平的充盈、通讯网络的舒适便捷和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只要人类存在,艺术之生命永在,毕竟艺术是人类灵魂之宝,艺术毕竟有其特殊价值和特定规律,艺术的小众与大众是相对的,艺术的高端与普及是相对的,没有高低,没有好坏,只因有存在的价值而存在,只因有价值的存在而发展延续。艺术不单纯因技术而分品质,技术只能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这便是两者的必然也没有必然的关系。艺术市场化也是艺术社会化,是实用艺术突破了艺术欣赏的单纯性,科学技术和理性不会推倒神学的偶像艺术,不也不可能为自己树立圣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