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这部小说原本叫《石头记》,它的第一回就写了一则石头的故事,说是女娲炼石补天时留下一块未用。这块石头感到自己被遗弃,就日夜痛哭。有一次,它听到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在谈论红尘中的荣华富贵,不知不觉就动了凡心,便请求这一僧一道带它到人世间去享受一番荣华富贵。但一僧一道马上告诫它:红尘中虽然有些快乐的事情,但快乐总是短暂的;人生只不过是一个遗憾的历程,所谓“美中不足,好事多磨”;而且人生总是乐极生悲、世事变幻莫测,不管是悲是喜、是得是失,到头来都不过是一场梦幻,一切都归于虚无。
红尘中人更愿意把人生理解为一个奋斗、竞争、夺取、创业、成名的过程。然而依照一僧一道的观点,不管这种奋斗、竞争的结果如何,人永远不是最后的胜利者。这就是《三国演义》开头那首词所说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随流水而去,永不回头,最后胜利的,乃是时间与空间。
然而,一僧一道的警劝并没有阻止石头坠入红尘的决心,他们只好应石头之求,携它入世,并补上一句:“以后到了红尘,碰到不得意的事情,可别后悔!”
小说第二回写了红尘中一位积极入世的儒生贾雨村中了进士、当了县太爷,后因得罪上司被革职。他失意之余游智通寺,见寺门旁有这样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用来形容此时一心想坠入红尘的石头的心情,是再贴切不过了。
不仅如此,这副对联用来形容《红楼梦》里所有的人物,也同样是贴切的。再引而申之,用它来形容古往今来阅读《红楼梦》的诸君,恐怕也不是离题万里的点评吧。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前车之鉴”。但在炽热的欲望面前,在现实诱惑的丰富性面前,大彻大悟者的大智慧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不能阻止“重蹈覆辙”的发生。小说第一回写了甄士隐因女儿失踪而逃出红尘。但是,甄士隐走了,贾雨村却来了。贾雨村们正以空前的热情开始了新一轮的轮回。贾雨村做了一些徇情枉法、有昧良心之事,我们因此而嗤之以鼻。但贾宝玉(也就是那块石头)也经历了这样一番由热到冷、由色到空的历程。贾宝玉最终也像甄士隐一样出家去了,走向了虚无。他真的觉悟了吗?我们理解他吗?读完《红楼梦》,我们能否以贾雨村、贾宝玉为鉴,以“色”为鉴,以“空”为起点,开始一种无知无欲的人生历程?我们愿意吗?
《红楼梦》的这个“色空”模式其实来自此前的警劝文学传统。中国叙事文学从汉赋开始便已经出现“讽劝”的叙事模式。这种警劝文学的基本模式是:其故事主体是讲述一个关于追求“酒、色、财、气”(即人的全部现实感性欲求)的人生历程,但这个历程总是给人带来负面的结果;作者在讲述这个“人欲”故事之前或之后,总会以儒家的正统观念或佛教、道教的虚无观念对“人欲”作出否定,希望读者以此为鉴。这就是所谓的“色空”。这个警劝模式,在作者来说,也许是出于普渡众生的崇高胸怀,但也许是以一种故作深刻的“严肃”姿态去津津乐道一个人人爱听的世俗故事(在宋元以后的叙事文学中尤其如此)。王国维先生在谈到美学中的“优美”和“壮美”的时候,指出此外还有第三种令读者沉迷而忘我的阅读状态,叫“眩惑”。所谓“眩惑”,就是令读者沉入物欲之中。尽管作者在渲染“眩惑”之前或之后作了一番说教,但是,“眩惑”诱人,说教苍白。正所谓“徒劝百而讽一”,对于读者来说,真正荡人心魄、情意难忘的反而是“眩惑”。
一僧一道的警诫挡不住石头坠入红尘的决心,《红楼梦》作者的色空说教同样不能成为读者领略红楼故事的障碍。石头在大荒山上与一僧一道的遭遇以及最终的回归大荒山,读者对此可能是兴味索然;读者真正关心的是石头在红尘中的兴衰际遇与喜怒哀乐。
原文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第一回)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注释
材:才能,才干。补苍天:即补天,指女娲炼石补天的古代神话传说。据《淮南子·览冥训》,上古之时,地裂天崩,于是女娲炼五色石去补苍天。后世便用这个传说作为典故,用以比喻挽回世运。红尘: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也指繁华之地。若许:许多,那么多。系:是。倩:请,恳求。奇传:奇异的故事。
荒唐:犹荒诞,指思想、言行不符合常理人情,使人感到离奇。都云:都说。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