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梦一百句
7767900000020

第20章 好风频借力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如果说,黛玉是诗人,那么宝钗便是政治家。诗人感性、感伤,政治家理性、冷峻;诗人遗世独立,政治家与世推移。遗世独立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生命作为尊严和信仰的祭品;与世推移者,是玉是瓦,都可以成为生命的祭品。诗人重一己之情志,政治家则心怀广宇,眼观六路。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上,黛玉与宝钗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志趣。在环境、制度面前,个人永远是渺小的。傲视环境与制度者,只能时刻准备承担起常人所无法承担的重压,要面对无形却又强大的重压。黛玉孤标自许,目无下尘。所以她在贾府里常常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种“风刀霜剑”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贾府里面的人其实对黛玉很敬畏。这是拒绝环境之后所感受到的心灵重压。

宝钗活得没这么累。这首《临江仙》是她个人情志的写照。她以柳絮自喻。柳絮随风飘舞,在苏东坡看来,是“也无人惜从教坠”,是随风飘零。但在宝钗看来,柳絮在春风中翩翩起舞,随聚随分。柳絮接受环境,借助环境,它将借力于好风,直上青云。她深谙贾府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了解每一个人的需求,在错综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抓住机会,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清代涂瀛说,薛宝钗表面上静慎安详,从容大雅,望之如春;但实际上她是热面冷心、“春行秋令”。这样一种气度,可以包容天下各色人等。凤姐的狡猾、黛玉的聪慧、湘云的豪迈、袭人的柔奸,她都能够包容(涂瀛《读花人论赞》)。

涂瀛说,曹雪芹是用曲折的笔法在否定宝钗这个人物的。他说宝钗是一个“深心人”,城府很深的人,这一点在她交欢花袭人这一点上表现出来。宝钗与袭人谈得来,这一描写有微言大义吗?涂瀛说,有!“古来奸人干进,未有不纳交左右者。”自古以来,凡是削尖脑袋往上爬的奸人,都会使出一招必杀技:巴结目标人物的手下亲信(涂瀛《红楼梦问答》)。

涂瀛此话道出了中国社会的真相。《金瓶梅》里面的西门庆,在其发家史上,这一招也用得很成功。作为一个地方商人,他想贿赂太师蔡京,实有登天之难,于是他先巴结蔡京的管家翟云峰,把王六儿的女儿韩爱姐送去给翟管家做小老婆。于是翟管家感激他。此后,这种感激以翟管家特有的方式传染给蔡京,西门庆也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由商而官的转化。

在贾宝玉的天平上,黛玉重于宝钗。然而作者并无意于彻底否定宝钗。如果说,黛玉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宝钗则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宝钗深深扎根于现实,洞察秋毫,深谙世故,环境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对于黛玉来说,爱情几乎是她生命的全部;但对于宝钗来说,爱情、婚姻只是她完美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她还有更重要的人生使命。

原文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第七十回)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第七十回)

注释

解:明白,懂得。委:遗弃。韶华:美好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