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红楼梦》写了一个大家族的生活琐事,其间,听戏乃是家常便饭。甚至梨香院也养了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算是贾府的家乐戏班。围绕着点戏、看戏、听戏,《红楼梦》写了各色人等的个性特点。比如贾母点戏,只图热闹,符合她富贵无忧而又年老的特点;凤姐、宝钗点戏,也只点热闹,目的是为了迎合贾母,符合她们的“人情练达”本色。贾宝玉让梨香院的龄官唱支曲子来听听,想解解闷。没想到龄官说:“嗓子哑了。”这一拒绝让宝玉顿悟了:原来各人的感情有各人的归属。
《红楼梦》里最懂得听戏的是宝、黛、钗。什么是好戏文?在这一点上,宝、黛、钗三人的观点其实很接近,远远高出于贾府里那些积年的老戏迷。宝钗见多识广,自称从小怕看正经书,八股之外的诗、词、《西厢》、《琵琶》、“元人百种”都读过,后来改邪归正,“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但毕竟她已读过杂书,她知道的好戏文比宝玉、黛玉都多。她知道贾母喜欢的热闹戏《西游记》,她更知道那首悲歌“漫揾英雄泪”的《寄生草》。然而,这首《寄生草》只是藏存在宝钗的知识记忆之中,并未震撼她的心灵。
贾宝玉则是另一种情形的听戏。他的听戏与他的读书一样,只寻求心灵上的共鸣、震撼、抒发。当他听宝钗念出这支铿锵顿挫的曲文时,他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并因此而“悟禅机”,也即感悟出生命的真谛所在。曲中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使他震撼不已。史湘云说演戏的小旦像林黛玉,宝玉觉得这话伤害了黛玉,便向湘云使个眼色制止她。这一下他得罪了湘、黛两人。湘云赌气说回家,黛玉则认为宝玉与他们串通一气。袭人开导他做人要随和,这样大家彼此相处才有趣。宝玉说:“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种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令他失声痛哭。在宝玉那里,听戏文与感悟人生结合在一起。
在这一点上,黛玉一如宝玉。与“贤淑”的宝钗相比,黛玉其实对戏曲、小说等杂览的接触并不多。她本不喜戏曲,但一旦接触,就为戏曲中的生命感悟所深深打动。她一读《西厢记》,已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读完全剧,只管出神,而且心里默默记诵。《西厢记》的词句已经渗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听《牡丹亭》曲,她更是整个生命为之震撼。当她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便感到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读过的古人感叹落花与生命的诗句。她再也无法排遣心中的感伤与落寞。
原文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第二十三回)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第二十三回)
注释
颓垣 (yuán):残破的矮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