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梦一百句
7767900000015

第15章 黛玉葬花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谈起《红楼梦》,人们就会想起林黛玉;说起林黛玉,人们就会说起黛玉葬花。

那首《葬花吟》尤为动人,它写出了黛玉一方面饱受环境重压,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另一方面则依然傲骨独立,渴望着锦囊收艳骨,净土掩风流。

俞平伯先生曾把《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与唐伯虎葬花的有关记述两相对照,指出黛玉葬花脱胎自唐伯虎的葬花:“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六如居士外集》卷二)

不仅如此,《葬花吟》同样脱胎自唐伯虎诗:

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六如居士外集》卷一《花下酌酒歌》)

俞先生指出,黛玉葬花与唐伯虎葬花,其情感、神态是相似的:“唐六如大叫痛哭,林黛玉有呜咽之声,哭得好不伤心。唐六如以锦囊盛花,林黛玉便有纱囊、绢袋。唐六如葬花于药栏东畔,林黛玉说:‘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

落花何以令唐伯虎、令黛玉如此伤心?因为花是生命的象征,花落象征着生命的凋零。唐伯虎对花发问:“明年今日花开否?”虽然鲜花凋谢,明年春天又会再发;可是人的生命凋谢,则是一去不复返的。所以唐伯虎要葬花,要留住生命。黛玉则感叹:“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与唐伯虎不同的是,她把自己摆在与花同等的地位,用一个“两”字强调了生命的无奈。

2008年7月,第六届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红楼梦》的翻译问题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会上,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郑重而严肃地说:“现在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黛玉《葬花词》中‘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两’是指什么?昨天晚上我把这个问题请教了胡文彬先生。胡先生说:‘这个我也不知道。你提出了一个伟大的问题!’现在,在座的各位有谁可以告诉我,这个‘两’指的是什么?”

全场没有一个人回答。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令人尴尬: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学生都能轻松而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对于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中那种人与自然之合一观念,不了解庄子、禅宗思想的外国人来说,它就成了问题了,这本来也很正常。关键是胡文彬先生的回答,我不知道胡先生那天晚上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口吻来回答的,反正我把它理解成胡先生的调侃。但要命的是顾彬先生却没有听出其中的调侃。

会议中间休息,我跟顾彬先生聊起来,我说,按我的理解,这个“两”字是指“花”和“人”,“花落人亡两不知”是说,等到人死的时候,花也落了,这时,人不知道花,花也不知道人。顾先生想了一会,说:“这不可能啊。”我再解释,顾先生点点头说:“似乎有点道理。”

看来,《红楼梦》要真正走向世界,还必须向外国人做一番普及工作。

原文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第二十七回)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第二十七回)

注释

花谢:花凋谢。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