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历来大受读者称道。在人物的外貌描写上,曹雪芹从来都不肯轻易从事。他喜欢以矛盾的、多样化的手段来写。小说中写了一大批美女,但美得就是不一样。比如王熙凤,她的外貌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丹凤眼应该是美眼,但它同时又是“三角眼”,眼角向上, “丹凤”与“三角”是一对奇特的组合。其眉也如此特别,“柳叶”与“掉梢”是一对奇特的组合。“掉梢”也作“吊梢”,第六十八回写尤二姐第一次见到的凤姐是这个形象:“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据专家说,“丹凤三角眼”和“柳叶掉梢眉”是明清仕女画中标准美女的形象,这种美女观念是超现实的。也即是说曹雪芹是以当时的非常态美女观念来塑造凤姐形象的。贾宝玉的形象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一个半男半女、如怒似喜的形象。这些都是略带病态的美。而最为代表病态美的是林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作者如此描写黛玉,并非故弄玄虚。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落得个悲剧结局,作者试图表达这样的观念:这些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形成,既有社会外在的原因,也有人物内在性格的原因,更有先天的、宿命的原因。这些悲剧人物的病态美,其病源乃先天带来。比如宝钗也自小得了名医仙药都医不好的疾病,而且宝钗的病“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黛玉的所谓“不足之症”即贫血、气虚之类的综合征。
尽管金陵十二钗的美多有病态,但“病态美”则几乎成了黛玉的专利。清代著名文人赵之谦曾说,《红楼梦》中第一可杀的是林黛玉。他的朋友孙渔生说:“以黛玉为妻,有不好者数处。终年疾病,孤冷性格,使人左不是,右不是。虽具有妙才,殊令人讨苦。”赵之谦引为同调,说他身边就有林黛玉式的人物。孙渔生说:难怪你这么厌恶黛玉,原来你曾吃过黛玉的苦头!
对病态美的欣赏是需要距离的。把它作为一种人格来欣赏,林黛玉的品格自与传统文人的理想人格有诸多关联。但是如果要与具有“遗世独立”品格的人一辈子生活在一起,则难免要落入自讨苦吃的窘境。
赵之谦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画篆刻家,也是《红楼梦》的爱好者。他的笔记《章安杂说》里有几则记述与《红楼梦》有关,成了红学史的重要材料。这部笔记也记述了一些少见的植物,比如“天竹”,其果实红艳娇娜,常州人把它叫“珊瑚草”,其根茎有清热、通经作用,果实有止咳、平喘作用。赵之谦说,这种天竹可能就是《红楼梦》第一回写到的绛珠仙草,即林黛玉的前世前身。赵之谦的联想也许是因为天竹的止咳、平喘作用与林黛玉的病态的关联吧。
鲁迅先生在谈到梅兰芳扮演黛玉时的剧照的时候说:“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然而只要一看那些继起的模仿者们的拟天女照相,都像小孩子穿了新衣服,拘束得怪可怜的苦相,也就会立刻悟出梅兰芳君之所以永久之故了,其眼睛和嘴唇,盖出于不得已,即此也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病态成了林黛玉的标志性特征。
清末的邹弢与许伯谦,一个是“拥林派”,一个是“拥薛派”,两人一谈《红楼梦》,意见往往针锋相对,“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于是两人发誓,绝不一起共谈《红楼梦》。
邹弢和许伯谦之争,引出了那道著名的选择题:
A:你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B:喜欢林黛玉。
A:那么你愿意选两人中的哪一个为妻?
B:薛宝钗。
这道选择题实际上在19世纪初就由涂瀛表达出来。涂瀛在评价《红楼梦》人物的时候是一个拥林派,他认为宝钗是一个奸人,而黛玉身上却有很多传统文人理想人格的属性。但他又说:
或问:“子之处宝钗也将如何?”曰:“妻之。”“处晴雯也将如何?”曰:“妾之。”“处芳官等也将如何?”曰:“子女之。”“处紫鹃也将如何?”曰:“臣之。”“处湘云也将如何?”曰:“友之。”“处平儿也将如何?”曰:“宾之。”“处探春也将如何?”曰:“宗师之。”“处宝琴也将如何?”曰:“君之。”“处宝玉也将如何?”曰:“佛之。”“处黛玉也将如何?”曰:“仙之。”(涂瀛《红楼梦问答》)
一回到现实生活,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宝钗为妻,而把黛玉当成神仙。“仙”者,高高在上,却遥不可及。换一句话说,涂瀛对黛玉是敬而远之的。
这道选择题现在已成了网络笑谈或电视上综艺娱乐节目,可见任何话题,只要呈现人的两难处境,它就有永恒的生命力。
原文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
注释
蹙(cù ):指眉头皱拢。靥 (yè):指面颊。袭:熏染,侵入。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西子:即西施,姓施,春秋末年越国苧罗 (今浙江诸暨南)人。 越王勾践败于会稽,范蠡取西施献吴王夫差,使其迷惑忘政。越遂亡吴 。后西施归范蠡 ,同泛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