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在仕途上、事业上得不到发展,那就致力于自身的道德完善;一个人如果仕途上、事业上成功了,那就要让天下人都达到道德的完善。“兼济”与“独善”就形成为后世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视为人生选择的两种可能。
自从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国人的人生出路又多了一条选择:出家当和尚。当然,出家当和尚者,其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出家是为了“普渡众生”,有人出家是为了消除烦恼。有人是出于信仰,有人则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
《红楼梦》写了各种各样的出家。首先,《红楼梦》的叙事大框架是由“一僧一道”串接起来的。在小说中,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往往结伴而行。第一回大荒山下的石头就因为一僧一道谈及红尘中的荣华富贵才动了下凡的念头的。后来贾宝玉一旦丢失通灵宝玉,迷失本性,癞头和尚就会出现。他一出现,贾宝玉就会回归本性。也就是说,和尚,是贾宝玉的归宿。小说的结束必然也以一僧一道结束。高鹗的续书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其实也是由一僧一道去结束的,贾政见到宝玉时,见到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飘然而去。尽管高鹗续书很多描写并不符合前八十回的情节逻辑,但读者仍然相信,在曹雪芹的原本构思中,贾宝玉的最终结局必然也是出家。
小说第一回在写了大荒山的石头故事之后突然转入甄士隐的故事。甄士隐故事是贾府故事的“预演”。甄士隐出家了,他是随着一僧一道出家的。一僧一道唱《好了歌》,所谓“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表达的是一种虚无主义观念。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则表达了一种人生变幻莫测、世事难料的不可知论。
贾宝玉最终必然也是出家的,关键是他是如何出家的,是在何种状态之下出家的?
从前八十回来看,作者的所谓出家与其说是出于佛教的信仰,不如说是当成一种解除烦恼的方式来写。所以前八十回对于佛教的信仰、教义的具体内涵并不关心,而着重在表现宝玉的内心体验。
俞平伯先生一开始并不认为曹雪芹在其原稿中会写宝玉出家。他相信《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曹雪芹自己并没有出家,所以宝玉是不会出家的。而且,第三回两首《西江月》说贾宝玉最后“贫穷难耐凄凉”,如果宝玉甘心出家,何谓“难耐凄凉”?但他后来还是相信宝玉最后是出家的,因为前八十回有多处提示,如第一回的“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第五回警幻仙姑说:“或冀将来一悟,未可知也。”“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
第二十一回写“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宝玉与袭人赌气,自己闷坐房中,也不使唤众人,横着心想:“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家也要过的。”如此一想,却倒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宝玉总是在儿女私情上悟禅机。然而,作者一定要把宝玉的“觉悟”写成一个艰难的历程。第二十二回写宝玉听曲文“悟禅机”,可是他“悟”出来的连宝钗、黛玉都可以批评他并未“悟彻”。
但是换一个角度说,“出家”,却是贾宝玉早就准备好的人生退路。第三十回写宝、黛言归于好时黛玉说: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你了,你就当作我已经离去了。宝玉:你往哪里去?黛玉:我回家去。宝玉:我跟了去。黛玉:我死了呢?宝玉:你死了,我做和尚。
而在内心深处,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其实宝玉早就出家了。在小说的第三十六回,写宝玉要龄官唱戏被龄官拒绝,发现龄官的感情归属在于贾蔷,他曾经有过瞬间的彻悟:“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然而,有黛玉在,有大观园在,他对人生尚存企望:“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作者在慢慢堆积情感,等待重大的家族衰败与死亡作为宝玉最后出家的契机。
然而,后四十回却以佛教教义去演绎曹雪芹的“出家”。高鹗笔下的贾宝玉,未出家前已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佛法修炼。他见到癞头和尚,如遇救星,问他是否从太虚幻境来。和尚答道:“什么‘幻境’!不过是来处来、去处去罢了。”这是禅宗的“机锋”,其目的是要让贾宝玉顿悟其“本来面目”。最后出家时,“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贾政等人终于明白:宝玉原来是下凡历劫的和尚。后来皇上还封了宝玉一个“文妙真人”的号。对此,俞平伯先生甚为反感,他说:“被他这样一写,宝玉简直是肉身成圣的了,岂不是奇谈?……至于写受封真人之号,依然又是一种名利思想底表现。高鹗一方面羡慕白日飞升,一方面又羡慕金章紫绶:这真是中国人底代表心理了。”“照高君续作看来,宝玉结果是成了仙佛,却并不是做和尚。……神仙佛祖是超人,和尚是人,这个区别无人不清楚的。雪芹不过叫宝玉出家,所以是平凡的。高鹗叫宝玉出世,所以是超越的。《红楼梦》中人格是平凡的这个印象,非先有分别的眼光读原书不可,否则没有不迷眩的。”
原文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第一回)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第一回)
注释
“因空见色”句:“色空”是佛家语,指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所生,虚幻不实。“色”指事物的形相,“空”指事实的虚幻本性。“因空见色”等四句其实是描述了石头从虚无的大荒山(空)堕入红尘(色、情);再由红尘(色、情)觉悟,重返于虚无(空)。冢 (zhǒnɡ):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