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V坦克以两台戴姆勒直列四缸(德国有性能优越的发动机,现为奔驰提供发动机)、水冷汽油机为动力装置,发动机排量为17升,每台的最大功率为73549.9瓦,两台为147099.8瓦。原来准备采用一台147099.8瓦的汽油机,但由于时间紧迫和技术不成熟,只好选用现成的两台民用汽油机仓促上阵。这两台发动机通过两根传动轴将动力分别传递到车体后部的传动装置。变速箱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有三个前进挡和三个倒挡。一挡的最大速度为3千米/时,二挡为6千米/时,三挡为10千米/时。
A7V的行动装置很有特色,它采用平衡式螺旋弹簧悬挂装置,每侧有十五个小直径负重轮,每五个为一组,分三组,通过平衡轮轴架,再通过八个螺旋弹簧与车体相连。由于有了螺旋弹簧,有一定的减震性,这就比英国的Ⅰ型和Ⅳ型坦克要强得多。A7V坦克的最大速度为8~10千米/时,最大行程为60~70千米,越野最大行程为30~35千米,最大爬坡度为25度,越壕最宽2米,最大涉水深0.8米,过垂直墙高0.4米。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A7V的性能在当时看来可以算得上是坦克家族的“金刚”。
A7V坦克的武器系统,可用一炮六枪来概括,坦克上的主要武器是一门57毫米低速火炮,管长为1504毫米;火炮全重为193千克。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堪称是又一项“世界之最”。火炮的高低射界为±2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40度。发射简装药弹时的初速为395米/秒,射程为4000米;发射全装药弹时的初速为487米/秒,最大射程为6400米。
辅助武器为六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车体两侧各两挺,车体后部两挺,弹药基数为18000发,由十二名乘员来操纵这六挺机枪。这些机枪,在当时看来是干掉敌人步兵的绝佳利器。由于有“一炮六枪”,其综合火力性能要优于英国的Ⅰ型和Ⅳ型坦克。
A7V坦克的整个车体为铆接结构,但是,它只采用普通钢板,不是装甲钢板,其抗弹性差强人意。前装甲板的厚度为30毫米,侧装甲板的厚度为15毫米,底装甲为6毫米。作为对比,英国的巡洋坦克MKⅠ型的装甲厚度只有6~12毫米,也是普通钢板。看来A7V的防护性能要优于巡洋坦克MKⅠ型。A7V坦克的火力较强,防护性能也不错。在战斗中,发生过英国的巡洋坦克MKⅣ型以三发炮弹命中一辆A7V坦克的事件,但那辆A7V坦克仍能继续战斗。A7V坦克的最大缺点是高大、笨重,车底距地高只有200毫米,陷车事故时有发生,车辆的可靠性也差些。再加上它的生产数量有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尽管如此,A7V坦克作为德国的第一辆坦克,它的历史地位不容抹杀。
11.牛刀小试
1918年3月11日,“忌妒的成果”终于首次亮相。4月24日,在圣康坦战斗中,德军的A7V坦克和英军的Ⅳ型坦克首次交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坦克战。是日,德军的几辆A7V坦克向英军阵地开过来……“注意!有德国坦克!”英军步兵惊慌地大叫,飞似的跳到堑壕里。英军坦克排长布劳恩上尉立即跳出坦克,向其他两辆英军坦克里的坦克兵传送敌情(那时的坦克里没有电台)。他的部下立即打开舱门观察(那时的坦克观察条件极差),发现前方300米处有“从来没有见过的怪物”开过来,至少有三辆,后面还跟着步兵。“准备射击!”布劳恩上尉下达了命令。一辆“雄性”Ⅳ型坦克的右侧炮手通过狭窄的瞄准孔瞄准,发射了第一发试射弹,炮弹在第一辆A7V坦克的稍后方爆炸。德军的A7V坦克没有还击,继续前进。第二发炮弹打在A7V坦克的右侧,德军的坦克还是没有还击……突然,一辆英军坦克中弹了,坦克内部充满无数闪光点和破片,驾驶员中弹倒下,坦克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向前开去……其余的英军坦克一起向德军坦克开炮,一发炮弹命中A7V坦克的指挥塔,A7V坦克上冒出了一缕白烟。紧接着,又有两发炮弹命中A7V坦克。这辆A7V坦克被打得歪向一边不动了。德军的坦克兵打开舱门落荒而逃……这是英国人写的《坦克战》一书中的描写。而德国人则称,“A7V坦克在击毁一辆‘雄性’Ⅳ型坦克之后,被另一辆‘雄性’Ⅳ型坦克击伤,但仍能开回去……”
不管怎么说,这次交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坦克战,却得到了公认。通过这次交战可以看出,A7V坦克在火力上并不比“雄性”Ⅳ型坦克差,其装甲厚度还优于英军坦克。但是,这个高大的德国怪物笨重、机动性差,过堑壕的能力不足,容易陷车,这些都是它的主要缺陷。
12.“混血儿”战车
A7V坦克并非单一作战坦克,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它出现了自己的变种车型,一种是A7V-U坦克,一种是A7V-R战场输送车。
A7V-U坦克,可以看成是A7V坦克和英国Ⅳ型坦克的“混血儿”。原来,当德军缴获了英军的Ⅳ型坦克后,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A7V坦克的跨越堑壕的能力远不如Ⅳ型坦克,于是,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制成了A7V-U坦克,U代表“过顶履带式”。A7V-U坦克的特点是,车体两侧的炮位较大,位置也靠后;除过顶履带外,悬挂装置保持了A7V螺旋弹簧悬挂的优点;外观上既像Ⅳ型坦克,也像A7V坦克。其战斗全重达40吨,乘员16人,主要武器是炮座上安装的两门57毫米火炮,另有四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其越壕宽达到3~4米,比A7V的两米要宽得多。原计划到1919年2月要制成60辆A7V-U坦克,但实际上只制成几辆样车,未能参加实战。
A7V-R战场输送车的全称为A7V-Raupenlastwagen,意思是A7V型战场输送车。它是利用A7V的底盘,上部加简单的桁架结构和车篷制成。自重约16吨,载重量为9吨,全重为26吨。它的造价为16万马克,而A7V-U坦克的造价为25万马克。尽管A7V-U有一定的越野机动能力,但造价较高,限制了它的应用。
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被迫将所有A7V坦克交给协约国,德国连一辆A7V坦克也未能保存下来。被盟军缴获的几辆多数被销毁,只有澳大利亚人独具慧眼,保存了一辆名为“靡非斯特”(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恶魔名)的A7V坦克,成为奇货可居的历史文物。
由于A7V坦克的特殊历史意义,1983年,德国人曾与澳大利亚人交涉,希望A7V能“返回故里”,结果无功而返。不得已,德国军方于1987年4月决定重新复制A7V坦克。为此,专门成立了“A7V坦克重建委员会”,由R.罗廷贝格准将任委员长。从搜集资料、调研、重画图纸到制造、装配,前后用了三年时间。克劳斯—玛菲公司等20多家大牌公司鼎力参与研制,终于“克隆”成功。德国军方这样不惜血本,可见A7V坦克是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一代坦克。1990年6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A7V坦克(复制品)移交仪式。德国蒙斯塔战车博物馆接收了这件不平凡的礼物,也可称得上是镇馆之宝了。
13.战争中的“黑日”
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一场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来临,那就是亚眠战役。同时亚眠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参战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1918年7月下旬,协约国军队计划在亚眠(亚眠是法国北部城市,位于索姆河畔)以东地区发动进攻,以消除德军春季攻势所形成的亚眠突出部,解除德军对亚眠及亚眠至巴黎铁路的威胁,为总攻创造条件。一场战争中新武器的应用往往是可以扭转战局的。英法联军发动大规模的坦克突击,令德军始料未及。这次战役协约国共投入670辆坦克,为造成战役的突然性,坦克和步兵利用黑夜的掩护潜入阵地,悄然无声,并采取了严密的伪装措施。大多数坦克以营为单位配属步兵作战,并以部分坦克配属骑兵编成梯队。
1918年8月3日,联军发起进攻,他们的坦克攻势凌厉,所向披靡,突破德军纵深11千米,歼敌2.7万人。8月9日以后,联军坦克数量由于损坏严重而剧减。至8月11日,只有60辆坦克参加战斗。英法虽然在战役中损失坦克480辆,但实现了战役企图,在战场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国自此开始在军事上全面崩溃,直至11月11日被迫投降。战役中强大的坦克突击,在德军中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德国总参谋长鲁登道夫非常沮丧地说:“8月8日是德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黑日’,是开战以来最大的失败。”
联军向绍恩和鲁瓦方向进攻,目的是收复亚眠和巴黎一线的铁路,击退在索姆河一带的德军。英军第4集团军中有三个坦克旅、580辆坦克配合步兵战斗。法军第1集团军中有90辆坦克参战。坦克突击发挥出巨大的效能,显示出一种无法抵抗的威力。
亚眠战役中参战的主力坦克是英国的V型坦克,共有九个V型坦克营投入战斗。V型坦克的外形与Ⅳ型坦克相似,也分为“雌性”和“雄性”两种,主要改进之处是只需一名驾驶员,其发动机是世界上最早专门为坦克设计的坦克发动机。
亚眠战役中使用了两个“赛犬”A式中型坦克营,协同骑兵担任扩大战果的任务。“赛犬”A式中型坦克的设计第一次摆脱了履带围着车体转动的布置,它比Ⅴ型坦克的时速快,机动性也较好,但仍不及骑兵的速度,结果“赛犬”只好单打独斗,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法军在亚眠战役中使用90辆“雷诺”FT-17轻型坦克支援3个步兵师战斗。
8月8日凌晨,地面浓雾弥漫,极大地影响了部队的前进速度,坦克和步兵只好分成若干纵队,在雾色中以100米/3分钟的速度前进。
在通过堑壕的手段上,亚眠战役比坎布雷战役有了改进,坦克上载有制式填壕器材。
由于雾和烟幕弹的大幅弥漫,完全遮住了距德军步兵阵地10~15米以内的一切。当坦克冲入阵地时,德军指挥官来不及弄清情况,堑壕中一片混乱,坦克在行进中用机枪扫射德军步兵,迅速占领了德军的几个司令部阵地。
一辆绰号叫“音乐箱”的“赛犬”坦克,8日上午穿过步兵第2师的战斗队形后,与骑兵失去联系,它迂回至华尔夫西地区,从德军炮兵的背后发起毁灭性攻击,随后沿铁路东进,协助两个骑兵队歼灭德军步兵60多人,然后再攻击德军一支运输队,获得显著战果。该坦克最后被德军击中烧毁。亚眠战役中,英军第17装甲车营还配合骑兵战斗,深入普鲁埃尔等地域,奇袭了德军的一个司令部,但由于步兵未能跟上,胜利只是昙花一现。
1918年在英法坦克部队中已形成了后勤、技术保障和工程保障体系。部队编制中有了各种装甲保障车辆,坦克旅内设有修理工厂,有的坦克营内编有修理排,实施战地修理,成为坦克维修保障的组成部分。
亚眠战役结束不久,英军装备了Ⅴ型坦克,该坦克在保留Ⅳ型坦克战斗性能的基础上,将车体加长到9.88米,增加了可载步兵20余人的舱室。1918年9月的实战证明,由于乘车步兵处于高温的车体内,有时还要佩戴防毒面具,致使体力迅速下降,下车时又极易遭敌火力杀伤,所以未能获得步坦协同作战的预期效果。
亚眠战役之所以获胜,是由于正确地选择了突破地段(与正面其他地段相比,该地段德军防御纵深最小,工事较差),联军在兵力上占有巨大优势,突击出乎德军意料之外以及大量集中使用坦克。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坦克的性能和机动性也不好,反而造成了拥堵。由于防御纵深狭小,德军的大量坦克被自己部队的其他坦克挤在后面,作战效能无法发挥,最后导致失败。因此鲁登道夫把8月8日称为“德军最不幸的日子”。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在当时坦克效能不高的条件下,对运用这种新的武器的作战理念的不成熟。但是,在不远的未来,德国人改进了坦克战的作战理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把坦克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英法军队在亚眠战役中的胜利使协约国彻底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它标志着德国军事失败的开始。德国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被迫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