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坦克恐惧症
1940年7月10日,美军正式组建独立于其他兵种的装甲部队。该年的欧洲战场,德军坦克集群横扫西线,将“坦克恐惧症”传遍西方世界。美军高层就如何对付装甲集群这个课题争论不休。1941年11月27日,美军组建歼击坦克部队,任务是“在进攻和防守战斗中寻找、攻击并摧毁敌军坦克”。整个战争中美军一共有70个歼击坦克营在海外服役,每个营装备36辆歼击坦克。美军所有的装甲师和许多步兵师都配备了一个歼击坦克营。美军的坦克种类很多,除了我们以前介绍过的M4型“谢尔曼”坦克,美国又研制和装备了M10“狼獾”、M36“杰克逊”、M24“霞飞”和M18“悍妇”等型号的歼击坦克。
M10“狼獾”是美军装备最多的歼击坦克,1942年在北非首次参战。M10使用M4“谢尔曼”坦克的底盘,战斗全重30吨,车身正面装甲呈47度斜角,厚37毫米,侧面厚25毫米,敞开式炮塔正面装甲厚57毫米,装备一门M7型76毫米L/53加农炮,能够在1000米以外击穿100毫米装甲,动力系统是两台通用的柴油发动机,公路最高时速48公里。美国整个战争中总共生产了六千多辆M10歼击坦克。
1942年底,德军非洲军团拥有一个营的虎式坦克。面对德军重型坦克的挑战,任美军地面部队总司令的麦克奈尔提出的对策是提升现役歼击坦克的火力,于是M36“杰克逊”歼击坦克应运而生。M36仍然采用谢尔曼的底盘,战斗全重28吨,装甲防护有所加强,车身正面装甲呈47度斜角,厚5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76毫米,装备一门M3型90毫米L/50加农炮,该炮威力巨大,1000米以外可以击穿120毫米厚的装甲。M26“潘兴”坦克出现之前,M36“杰克逊”歼击坦克是唯一能够同德国重型坦克火力抗衡的装甲战车,因此受到美军官兵的热烈欢迎。可惜直到战争结束,M36坦克总共只有1400辆装备部队。
2.送给蒋介石的坦克
M24轻型坦克从1944年4月开始试生产,到1945年5月,卡迪拉克汽车分公司和马塞-哈里斯公司共生产了4070辆。该坦克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的轻型坦克,其机动性也可与二战中的同类坦克媲美。从1944年开始,M24轻型坦克装备美国陆军,并被编入美军驻欧洲的先头部队,曾参加莱茵河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军外,奥地利、法国、希腊、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军队也都使用了M24轻型坦克。该坦克参加了朝鲜战争、印度战争和印巴冲突等。此外,中国国民党军队中也装备过此种坦克。那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美国人立即扶植蒋介石,将大量坦克送给了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先后装备了美国的M5A1、M24“霞飞”坦克等。美国顾问认为,用M24坦克对付缺少重武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最合适不过了。至1947年,国民党装甲兵已有1722辆各型号坦克,编成一个装甲师、六个坦克旅、四个战车群、一个战车团、一个战车营和18个战车连。在同人民解放军交战初期,M24坦克威风过一阵。但随着全国战场形势的变化,M24坦克也难逃厄运。在淮海战场上,M24坦克力不从心,彻底露出败象。在姚庄的阻击阵地上,M24坦克的履带里被插进了爆破筒,履带被炸断了,坦克瘫痪了;天线被拔掉,坦克聋了;瞭望镜被砸烂,坦克瞎了。在西姚庄阻击阵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抱着一捆捆燃烧的高粱秆猛追着坦克,坦克排出的废气被点燃了,发动机燃烧了,一辆辆坦克被大火包围,烧成了一堆堆废铁。
M24轻型坦克为传统的三人炮塔式坦克,车内由前至后分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发动机室。战斗全重18.37吨,乘员五人。窗口右边装一挺前机枪。指挥塔为固定式,其顶舱可旋转,上边装有六个观察镜和一个潜望镜。炮塔顶后部装有一挺高射机枪,炮塔正中央装有一门火炮,火炮右侧装有一挺并列机枪。主要武器是一门M6型75毫米火炮,采用半自动横楔式炮栓及同心式反后坐装置。火炮可发射穿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48发。火炮方向射界为360度,高低射界为
-10~+15度。辅助武器有一挺M2型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1919型7.62毫米并列机枪和一挺相同型号的前机枪,12.7毫米机枪的弹药基数为440发,7.62毫米机枪的弹药基数为3750发。
3.一枚手榴弹就能消灭的坦克
美军在二战中最有名的歼击坦克还不是M36和M24,而是M18“悍妇”。M18的研制始于1941年12月,采用扭杆悬挂系统以增强机动性能,战斗全重仅18吨,加上一台通用8缸汽油发动机,使M18公路时速最高达到88公里,实战中有超过100公里时速的记录,无疑是整个二战中速度最快的装甲战车。M18装备一门M1A1型76毫米加农炮,能够在1000米以外击穿96毫米钢板。但它的防护能力差强人意,车身装甲厚度仅仅13毫米,炮塔正面装甲也只有25毫米,还不如战争初期德国坦克的装甲厚。在欧洲战场上M18也有一些出彩的表现,比如第630歼击坦克营在诺曼底战役中的战报显示,该营在1944年7月间总共击毁德国虎式、豹式坦克53辆,自行火炮15门,而本身只损失了18辆坦克。美国在整个战争期间一共生产了2500辆该型号坦克。
M18可以算是美军歼击坦克设计思想的典范。许多人对M18非常推崇,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二战最佳歼击坦克,但这个评价颇有坐井观天的味道。M18等美军歼击坦克的确具有突出的机动性,但火力跟德军坦克相比并没有优势,而装甲防护的劣势却非常明显。薄弱的装甲使美军歼击坦克无法同德军坦克正面对抗,只能依靠机动性迂回寻找机会,战斗效能就自然大打折扣了。试想,歼击坦克跑得再快,能快得过炮弹吗?美国的歼击坦克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敞开式炮塔这个很不实用的设计。歼击坦克兵平时饱受风吹日晒雨淋之苦,战时面对横飞的弹片而无处躲藏,而且一个步兵扔一颗手榴弹就能消灭一辆坦克。总而言之,美军的歼击坦克并没能经受住实战的考验。想要了解歼击坦克这种兵器的真实潜力,美军必须到装甲战水平最高的东线去看一看。
4.希特勒的支持
二战中德军使用的装甲战车中有两个类别可以算做歼击坦克:突击炮和猎坦克。前者起初是自行火炮,纯粹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后来兼做反坦克炮;后者则是纯粹以攻击坦克为战术目标。早在1935年,曼施泰因就向德军总参谋长贝克将军提议,组建“突击炮兵”部队,伴随步兵进攻,提供一线火力支援。次年,德军军械署要求奔驰公司研发一种装甲战车,取消炮塔,全封闭车身,装备一门75毫米压制火炮,高度必须在两米以内。这个思路后来成为苏、德歼击坦克的设计标准。
1937年,StuG3型突击炮正式定型。StuG3使用德军Pz3型坦克的底盘,高度仅1.96米,战斗全重22吨,正面装甲厚50毫米,装备一门75毫米L/24短身火炮。但这个时期的突击炮战术手册里还明确规定着不许攻击坦克。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遭遇苏军装甲更厚的T-34和KV-1坦克,在来不及研制新式坦克的情况下,他们先改进StuG3,换装一门75毫米L/48长身管火炮,改进型高度增加到2.16米,正面装甲厚度增加到80毫米,重量增加到24吨。StuG3改进型突击炮一共生产了8416辆,是德军装备最多的歼击坦克。从1943年开始,德军装甲师的标准配备包括一个营的StuG3型突击炮,另外许多步兵师也装备了该型号的坦克。战争后期德军节节后退,而StuG3型突击炮这类歼击坦克因为具有低矮的外形、猛烈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性,便很擅长防守作战,在东西两个战场都给苏联坦克造成了重创。
在实战中,德军歼击坦克部队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战术,既不同于突击炮兵,也不同于主战坦克。德军歼击坦克的战术单位是营,歼击坦克营隶属于炮兵指挥部,战时配属给步兵师或装甲师。一个歼击坦克营的战斗序列是三个连共45辆坦克,外加12辆装甲车和数辆卡车运载物资。防守时歼击坦克通常以连为作战单位,指挥官仔细勘察战场,将下属的14辆坦克依地形埋伏起来,组成交叉火网,伏击路过的敌军坦克集群。进攻时歼击坦克通常部署在装甲突击群的两翼,稍稍落后,拉成两道斜线,防备敌军坦克攻击侧翼。如果遭遇敌军坦克阻击,处于前方的坦克部队负责牵制住敌军,两翼的歼击坦克便从两侧包抄敌方坦克集群,抵近攻击。这时敌方坦克被三面夹击,失去了机动空间,只能停驻原地同德军坦克对射,而车身低矮、装甲厚实、火力强劲的歼击坦克最擅长正面对抗。在这个战术体系里,无论进攻还是防守,没有炮塔的歼击坦克都只有一个攻击方向,因此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机动性和火力的优势。
虽然StuG3型突击炮的角色转换相当成功,德军军械署却仍然不满意,打算研制一款使用Pz4型坦克底盘的新型歼击坦克,用来替换StuG3,这个计划遭到装甲部队总监古德里安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样肯定会影响马克4型主战坦克的产量。不过军械署得到了希特勒的支持,1943年12月,4型猎坦克定型投产。平心而论,4型猎坦克的设计相当优秀,战斗全重25吨,配以220.5千瓦特发动机,机动性很好;高度是令人震惊的1.85米,战场目标很小,非常利于隐蔽伏击;正面45度斜角的装甲厚80毫米,两侧60度斜角的装甲厚40毫米,防护效果相当不错;设计装备豹式坦克的75毫米L/70主炮,但因为该炮数量有限,最早生产的700多辆4型猎坦克装备Pak39型主炮。
4型猎坦克1944年3月开始组装,因为数量有限,只装备了一批德军精英部队,其中包括空军的戈林师、模范装甲师,以及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等等。4型猎坦克的战场表现很优秀,因此希特勒下令从1944年6月开始停产马克4型主战坦克,全面转产4型猎坦克,不过这个命令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实战证明,没有炮塔的歼击坦克改换射击方位必须转动整个车身,因此缺乏全方位战斗能力,并不能取代主战坦克。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总共生产了将近2000辆4型猎坦克。
5.用丘吉尔的名字命名的坦克
“丘吉尔”步兵坦克共有18种车型,其中主要的是“丘吉尔”I~VIII型,它们的战斗全重都接近40吨,乘员五人。
I型坦克的主要武器为一门40毫米火炮,车体前部还装一门76.2毫米榴弹炮。另外还有一挺7.92毫米机枪。车内携带150发40毫米弹和58发76.2毫米弹。装甲厚度16~102毫米。II型坦克与I型坦克的区别是,用7.92毫米机枪代替了车体前部的76.2毫米榴弹炮。III型坦克的火炮换成57毫米火炮,采用焊接炮塔。V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95毫米榴弹炮,弹药基数47发,主要武器是一门美国M3式75毫米火炮。VII型坦克主要改进了装甲防护,车体前部的装甲厚度增大到152毫米。VIII型坦克的主要武器为一门95毫米榴弹炮。IX、X、XI型等型号由II~VII型改进而成。“丘吉尔”步兵坦克的变型车约有60种型号,包括喷火坦克、扫雷坦克、装甲抢救车、装甲工程车、自行火炮、装甲输送车等。
6.“克伦威尔”和“彗星”
“克伦威尔”巡洋坦克于1943年1月开始生产,共有8种车型。早期研制的“半人马座”坦克以及最后研制的“挑战者”和“复仇者”坦克,也都属于“克伦威尔”坦克系列。
“克伦威尔”I、II、III型坦克的战斗全重约28吨,乘员五人。主要武器是一门57毫米火炮,辅助武器有一挺7.92毫米并列机枪和一挺7.92毫米前机枪。坦克最大速度达64千米/时。车体和炮塔多为焊接结构,有的为铆接结构,装甲厚度为8~76毫米。IV、V、VII型坦克换装了75毫米火炮,发射的弹种由以穿甲弹为主转向以榴弹为主。“挑战者”和“复仇者”坦克换装了76.2毫米加农炮,车体加长,战斗全重增加到31.5吨。“克伦威尔”坦克的变型车有“鳄鱼”喷火坦克、指挥车和抢救车等。
“彗星”巡洋坦克是英国陆军最后一种巡洋坦克,共生产约1200辆。除装备英军外,缅甸、爱尔兰、芬兰和南非等国军队也曾装备和使用过这种坦克。
“彗星”战斗全重33.22吨,乘员五人。主要武器是一门77毫米火炮,其实际口径为76.2毫米,可发射穿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61发。穿甲弹初速785米/秒,在457米的距离上可击穿109毫米厚的钢质装甲板。火炮配有炮控设备、车长和炮长观瞄装置等。辅助武器有7.92毫米并列机枪和7.92毫米前机枪各一挺。弹药基数5175发。发动机为V型12缸水冷汽油机,功率441千瓦,传动装置为机械式,有五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行动装置采用“克里斯蒂”悬挂装置和液压减震器。坦克最大速度为51.5千米/时,最大行程240千米。车体和炮塔都用装甲钢板焊接而成,装甲板厚14~102毫米。炮塔上安装有烟幕弹发射器。“彗星”坦克的改进型在排气管上加装了护罩,使坦克在夜间行驶时不易暴露,并使搭载在车体顶部的步兵免受废气的影响。
7.坦克大决战——库尔斯克
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是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不久前一些史学家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相反,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