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的理想成为现实
7585600000054

第54章 自我完善之“愚”学(5)

许攸平时十分注意自己周围所处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友,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击敌军,不屈不挠,奋勇当先。但不争高下,甘为人后,总表现得很谦虚、文弱、愚钝、怯懦。许攸先后为曹操“划奇策十二”,战功显赫,功勋卓著,但他本人却始终讳莫如深,守口如瓶,从未在人前夸耀自己的功劳,以功臣自居。他与曹操相处近20年,关系融洽,深得曹操的宠信,成了曹操“第一谋士”,没有一次得罪曹操而使之不悦。他与朝中大臣相处极好,从不显山露水,卖弄才能,没有一个人出于嫉妒而诬陷他,因而获得极高的声誉。建安19年,许攸去世,曹操大哭,悲恸欲绝,他对手下人说:“孤与公达周游20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可见许攸与曹操、诸同僚关系是极为融洽的。

二十、沉默是金少语为佳

杨恽字子幼,华阴(陕西华阴)人。杨恽的父亲杨敞,曾任丞相,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出生在这样的高官贵胄、书香世家,杨恽深爱史学,以才能名世,是当时一个既有好出身、又很有才华的双料人物,非常杰出,而且杨恽为人豪爽,好与当时豪杰大儒交往,一时名声显于朝廷,屡屡升迁。

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皇后霍氏阴谋发动政变、废宣帝,杨恽事先得知,上报宣帝,灭去霍氏,成为这场大动荡时期的大功臣,宣帝封杨恽为平通侯,升为中郎将,职掌宫中警卫,实际上是禁军首脑之一,成为宣帝的宠臣。杨恽做中郎将前,郎官中贿赂流行,管理混乱,这些禁军尤其是将领整日花天酒地、行贿专权,将宫中侍卫的特权发挥到了极致,名声很坏,杨恽对这些弊端进行了治理整顿。

杨恽首先废除了郎官把持财物文书的惯例,所用文书财物的调度,都交给大司农管理,不再由各种郎官把持。然后他把关于疾病、休谒、沐洗等早已紊乱、不被遵守的法令加以重申,严格执行。

杨恽执法很严,将皇帝身边犯法的侍从官都罢免了,荐举一些有德行的高尚之士接任顶替。经过他的整顿,宫外官吏令行禁止,宫内更是秩序井然。由于杨恽的政绩,他被提升为诸吏光禄勋(禁军首领,位列九卿,秩中两千石),成为皇帝最为亲近的大臣。

杨恽虽得皇帝欢心,受到重用,但却为同僚所忌。《汉书》称杨恽为人轻财好义,廉洁无私,但太过于自傲,喜欢以自己的道德上的高节和政治上的能力骄人。他性格刻薄,爱揭人隐私。同僚中有触怒自己的,一定要报复。“由是,多怨于朝廷”。而且杨恽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口没遮拦,爱当面嘲笑、讽刺、挖苦他人,有时还爱拿皇家事情开玩笑,这就为自己的灭亡埋下祸根。

西汉时官场上斗争之严酷,是历朝历代所无法相比的。杨恽虽有皇帝的宠爱,但作为朝中的宠臣,任事越多,自然遭人所嫉、受人诬陷就越多。而且,帝王心性无常,也不能保证总是喜欢他,这也使他最终被枉杀。

杨恽与太仆(皇家车马官,兼管畜牧业)戴长乐发生冲突、关系失和,就是他第一次受诬陷而被罢官的原因。戴长乐是宣帝在民间时的知心朋友,宣帝曾在民间受苦受难,所以对这个给过他好处的邻居十分信任,宣帝一即位,就提拔他在身边,非常亲近。

杨恽平时爱开玩笑,经常说一些会掉脑袋的笑话。

有一次,高昌侯车驾入北掖门,他就借车驾的名字来开玩笑,对富平侯张延寿说:“听说前些时有驾车抵触殿门,门关折了,马也死了,而昭帝驾崩。现在又出现这种事,真是天意,非人力所能挽回的啊!”

看起来这只是一个笑话,但他拿帝王生死、天意来开玩笑,真是大胆到了极致,反映出杨恽长期受宠、恃宠而骄、居高位而睥睨天下的坏习性,这自然很容易引来灾祸,况且这句玩笑完全可以让人说成是诅咒宣帝要死了。

杨恽还有一次在西阁上,指着桀、纣两个暴君的画像对乐昌侯王武说:“天子过此,一一问其过失,可以得师矣。”两旁边就有中国贤君的典型——尧、舜、禹、汤的画像。杨恽专指桀和纣,实在是太不检点,他明知王武是宣帝的舅舅,还置若罔闻,对当朝天子冷嘲热讽,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罪大恶极。

中书谒者(掌司仪、出使)曾拿着单于使者谈话的记录,出示给两千石的将军们看。杨恽见有单于请求进京朝拜,就说:“冒顿单于得到汉朝的美食佳物,却说它们腐烂不好,所以单于不来朝见是明摆着的事。”他还曾因投降的匈奴人议论单于而被杀,慨叹古今帝王“如一丘之貉”。

杨恽也知道直言无忌对自己没好处,他曾为左冯翊(即左内史置,相当于首都市长,秩中两千石)韩延寿有罪入狱一事辩白。有人问他:“听说君侯为韩冯翊辩白,他能活命吗?”

杨恽回答道:“事情很难办,直言未必能全,我都不能自保,救韩先生恐怕是凶多吉少,这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鼠不容穴衔无数’。”意思是说我尚且不能自保,为人讼冤又怎能救人?只是尽一下朋友的义务罢了。如今我为别人辩白,对我自己是没有一点好处,相反可能还会有损、惹火上身。

杨恽还曾对戴长乐说过:“正月以来,天阴下雨,这是《春秋》所记载、夏侯所说过的,出行必定到不了河东。”《春秋》确实记载有久不下雨的事,夏侯胜曾谏止过在宣帝之前只做了27天皇帝的昌邑王刘驾说:“天久阴不雨,一定有臣子谋反。”杨恽说这种话本已不吉利,至于“行必不至河东”一句,则更是过分了。皇帝每年祭祀一次的后土祠在河东,他这句话隐含之意就是宣帝活不到下次祭祀后土。

杨恽数次拿亡国之君之事开玩笑,被戴长乐揭发后,被宣帝诏令下廷尉拷问。廷尉于定国一向公正,查明戴长乐所告都属实,杨恽却不服罪,于定国向宣帝报告了杨恽不服罪的事,请逮捕治罪。杨恽被廷尉收审后,派属下人警告张延寿,说:“戴长乐太仆有好几项死罪,是个活不了几天的人,而我有幸与富平侯通婚姻,如今是三人相连,你说没听我说过这些话,则与太仆的话相抵触了。”意思是如果他二人都不承认,则戴长乐的话就不起作用了。但张延寿不肯作假证,气得杨恽挥着大刀说:“蒙富平之力,我得到灭族之罪。”但宣帝念及杨恽过去的功劳,尚不忍杀他,只是把他与戴长乐都贬为平民。

杨恽这次很侥幸,于是回家经商,大兴土木修建住宅,过着富人的生活。过了一年多,他的一个朋友孙会宗写信劝他说,被贬大臣应当闭门不出,做出惶恐可怜的样子,不应当治产业、广交朋友。

杨恽是丞相的儿子,少年得志,而现在只因言语不周,就被贬为平民,心中已是十分的恼火、不服,现在朋友写信来相劝,正好可以大发一通牢骚,于是就在回信中直言相告,说:我杨恽只是一个平民百姓,自己耕地经商,及时行乐,你何必再以士大夫之礼来约束我呢?咱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杨恽在信中本来只是说说自己的处境和发一点牢骚,与朋友说道说道,本没有什么,但是孙会宗却将信交给了宣帝。宣帝从信中看到杨恽心怀不满,满腹牢骚,实在是太可恶了,由此就对他十分的嫌恶。

杨恽如果安于享乐,恐怕也可以富足地度过余生,可他总是改不了说话随便的毛病。他的侄子杨谭跟他说起西河太守杜延年被贬而复用的事,他说:“有功有什么好处?县官不足以使人尽力。”县官在这儿暗指皇帝,杨恽的好朋友韩延寿、盖宽饶都为朝廷尽力,却都因事牵连而被杀,所以他有此说法,杨谭也点头称是,说:“县官确实是这样。”

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四月辛丑朔三十日,出现日食。一个管马的小官叫驺成的人,上书告杨恽骄横奢侈,不思悔过,说日食就是由于杨恽的过错引起来的。于是杨恽被捕,并在他家中搜出了他给孙会宗的回信的草稿。

回信被作为证据,将杨恽定罪为大逆不道,处以腰斩重刑。杨家妻子和儿女也受牵连被发配到酒泉,侄子杨谭亦以知罪不举,且心怀怨望,而被除去安平侯封号,贬为平民。

古希腊有一句民谚说:“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西方还有一句著名的话叫:“雄辩是银,倾听是金”。中国人则流传着“言多必失”和“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样的济世名言。

这些都给了人们这样的建议:在个别交往中,尽可能少说而多听。在身边,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喜欢多说话,总是喜欢显示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好像他博古通今似的。这样的人,以为别人会很服他们,其实,只要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会不以为然。更聪明的人,或者说智慧的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自己要是多说,必然会说得多错得也就多,所以不到需要时,总是少说或者不说。当然,到了说比不说更有效时,一定要说。

但是,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大多数事情,说了比不说更有效的,并不多。当然,如果只是泛泛之交,那么随便聊聊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可是,你要是把对方当作一个坦诚的朋友来对待,并要进行深交的话,那就不要什么都谈,否则会给你带来很多人际关系上的麻烦。

任何人说话说多了后,就难免会有水分,因为这是人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掩饰自己或“骗人”的需要。而骗人的东西,想让别人知道是很难的。因此,说得多就错得多,还是少说为妙,除非真的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

雄辩是银,倾听是金。在销售中,这句话就更有用处了。若是在给顾客下订单时,对方出现一会儿沉默的话,你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义务去说什么。相反,你要给顾客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作决定。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打断他们的思路,否则,你会后悔得吐血。

日本金牌保险推销员原一平曾有这样的推销经历:他去访问一位出租车司机,那位司机坚决认为原一平绝对没有机会去向他推销人寿保险。当时,这位司机肯会见原一平,是因为原一平家里有一部放映机,它可以放彩色有声影片,而这是那位司机没有见过的。

原一平放了一部介绍人寿保险的影片,并在结尾处提了一个结束性的问题:“它将为你及你的家人带来些什么呢?”放完影片,大家都静悄悄地坐在原地。3分钟后,那位司机经过心中的一番激烈交战,主动问原一平:“现在还能参加这种保险吗?”

最后,他签了一份高额的人寿保险契约。

在从事销售时,有的推销员脑子里会有这样一种错误想法,他们以为沉默意味着缺陷。可是,恰当的长时间的沉默不但是允许的,而且也是受顾客欢迎的。因为这可以给他们一种放松的感觉,不至于因为有人催促而做出草率的决定。

当顾客说“我考虑一下”时,一定要给予他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因为这总比“你先回去吧,我想考虑好了再打电话给你吧”。别忘了,顾客保持沉默时,就是他在为你考虑了。相比较而言,顾客承受沉默的压力要比我们承受的还要大得多,因此,极少顾客会含蓄地犹豫超过2分钟的。

如果你是推销员,先开口的话,那么你就有失去了交易的危险。因此,在顾客开口之前,务必保持沉默,除非你想丢掉生意。

二十一、谦逊谨慎不居功自傲

吕僧珍字元瑜,是东平郡(治今山东济宁市北)范县人,家世居广陵(今江苏扬州)。从南齐时起,吕僧珍便随从萧衍。萧衍为豫州刺史,他任典吏。萧衍任领军,他补为主簿。建武二年(495年),萧衍率师援助义阳抗御北魏,吕僧珍随军前往。萧衍任雍州刺史,吕僧珍为萧衍手下中兵参军,被当作心腹之人。萧衍起兵,吕僧珍被任为前锋大将军,大破萧齐军队,为萧衍立下大功。

吕僧珍有大功于萧衍,被萧衍恩遇重用,其所受优待,无人可以相比。但其从未居功自傲,恃宠纵情,而是更加小心谨慎。当值宫禁之中,盛夏也不敢解衣。每次陪伴萧衍,总是屏气低声,不随意吃桌上的果实。有一次,他喝醉了酒,拿了桌上一个柑橘,萧衍笑着说:“卿真是大有进步了。”拿一个柑橘被认为是大有进步,可见吕僧珍谨慎到什么程度。

吕僧珍因离乡日久,上表请求萧衍让他回乡祭扫先人之墓。萧衍为使其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但准其还乡,还给其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治今江苏扬州)刺史,即管理其家乡所在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然而,吕僧珍到任后,平心待下,不私亲戚,没有丝毫张狂之举。吕僧珍的从侄,是个卖葱的,他听说自己的叔叔做了大官,便不再卖葱了,跑到吕僧珍处要求谋个官作。吕僧珍对他说:“我深受国家重恩,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以为报效,怎敢以公济私。你们都有自己的事干,岂可妄求他职,快回葱市干你的本行吧!”吕僧珍的旧宅在市北,前面有督邮的官府挡着。乡人都劝吕僧珍把督邮府迁走,把旧宅扩建。吕僧珍说:“督邮官府自我家盖房以来一直在此地,怎能为扩建吾宅让其搬家呢?”遂不许。吕僧珍有个姐姐,嫁给当地的一个姓于的人,家就在市西。她家的房子低矮临街,左邻右舍都是开买卖的店铺货摊,一看就是下等人住的地方。但吕僧珍常到姐姐家中作客,丝毫不以出入这种地方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