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的理想成为现实
7585600000033

第33章 修德砺志(4)

吕蒙见鲁肃征求自己的意见,就献上了三条计策,讲得有理有据。

鲁肃一听大为惊讶,没有想到吕蒙会有这样的高水平。他连连点头,极为赞赏地拍着吕蒙的肩膀说:“大老弟啊!我原来只知道你是个武将。谁知道如今你的学识已有这样高的水平,再也不是从前的吕蒙了!”

吕蒙也高兴地说:“士别三日,就当刮目相看嘛!”

后来鲁肃把这件事告诉了孙权。孙权很高兴,感叹地说:“像吕蒙这样的武将,读书学习之后,有这样大的进步,实在是没有想到的!”

鲁肃说:“吕蒙能听从您的教导,刻苦学习,虚心求教,确定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后来,孙权以吕蒙为榜样,鼓励其他将士也要多读点书,抽时间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水平。

吕蒙受了孙权的教育,读书学习,持之以恒,最终取得显著的进步。当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军事实践中去,向鲁肃主动献计策时,令原本瞧不起他的鲁肃也刮目相看,钦佩不已了。

(九)精益求精

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与“苦”有关的故事。

战国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复国。在蓄积力量、策划反攻的岁月里,他在柴草上睡,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国耻,发愤图强。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中国有一类诗人对写作精益求精,每一个字词的运用非千锤百炼不罢休。有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写照。这类诗人就被称作“苦吟”诗人。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正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不巧碰到了大文豪韩愈,贾岛向韩愈说明了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

(十)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当年结庐隆中时,潜心学习,刻苦攻读,读了几年,书也读得不少,可就是对书中的某些意思道理还吃不透。诸葛亮为此十分苦恼。

有一天,襄阳名士司马徽来访。面对名师,诸葛亮倾诉了胸中的苦闷。司马徽听完,不禁抚掌大笑,连声说:“以君之才,当访求名师指点,庞公常以璞玉浑金比喻你,现在正是时候,我给你物色到了一位开璞之匠,炼金之师。”

于是,司马徽把年轻的诸葛亮介绍给了住在海南灵山的一位隐士,叫他拜这位隐士为师。可是诸葛亮在海南灵山住了整整二年,这位隐士每天只是叫他干些扫地、挑水的粗活。

一年后的某日,隐士拿出《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孤虚相旺》三本书,对诸葛亮说:“你再不必干活了,只把这三本书拿去认真揣摩,百天之后再来。”

诸葛亮自此就整天在家琢磨这三本讲兵法阵图、治国安邦之道的书,懂得了其中的道理。百天之后,与隐士对答,隐士发现诸葛亮吃透了书中的理,又有自己的见解,甚感满意。诸葛亮不久回隆中,庞公等师友与之聚谈,对之都刮目相看,称之为“卧龙”。

(十一)吃尽百般苦终为人上人

尧舜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大水冲毁了田园房屋,人们只能逃到树上和山中去居住,无法种植庄稼。作为部落首领的尧心急如焚,因此他决心治水,但因其已年老,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只能苦心寻找能降服洪水,为民造福的能人。禹是颛顼的孙子,他勤奋敏捷,聪明能干,深受民众喜爱。接受了尧的使命之后,大禹和伯益、后稷开始了治水的工程。而此时禹才刚刚成婚4天,他毅然告别新婚的妻子,投入了治水大业。在禹之前,他父亲鲧也曾治水,鲧采用沿堵截,拦水筑坝的方法治水,在水患不太严重的时候还行,但一发大水,便无济于事,所以治水9年,一事无成,最后被杀了。禹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不气馁,不后退,认真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和教训,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慢慢地摸索出了疏通河床,开渠凿道,把水引导到旷野之中去的办法。

然而,治水谈何容易!当时人们不知道河水的源流、走向和地理环境,怎么去疏导洪水呢?于是大禹亲自带人跋山涉水,与野兽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考察山川形势,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总算制定出了一套制服洪水的方案。

但是治水依然无法进行,一些异族部落如三苗,不听劝说,拒不合作治水,成为治理水患的严重阻碍,面对此种状态,大禹只好发动战争,征服了三苗。扫清了治水障碍以后,大禹夜以继日地与治水群众一起大干。有一次禹路过家门,本想去看一看离别几年的妻子,这时从远处走来了一群扶老携幼的灾民,禹看见了以后,毅然转身离开赶往别处治水去了。就这样,历经失败、成功,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消除了水患。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大禹没有被挫折吓倒,而是坚定不移地进行治水,以至于后来大腿不长肉,小腿也不长毛,吃尽百般苦,才换得人民拥戴他为王。

(十二)正视挫折从头再来

痛苦和打击会让人变得更坚强。

作家高建群有一句座右铭:让我像白天鹅一样歌尽而亡。

1991年8月,高建群写完了一部长达40万字的小说。凭借作家的直觉,他深深地感到这本小说必定能够轰动文坛。这个时候,他因外出去领奖,就将手稿托付给一位朋友,请他将稿子审一遍,提提意见。可是等他回来后,朋友却不慎将手稿弄丢了。

听到这个消息,他顿时觉得五雷轰顶,他喝了很多酒,摇摇晃晃地回到家里扑床痛哭,那份手稿是他的心血啊!为什么上天这么不公平,这样对待自己呢?在那之后的一个多星期里,他几乎整天躺在床上,蒙上被子谁也不理。后来自己却慢慢地想通了,没了就没了,就算现在心疼死书稿也不会回来,大不了再写一遍吧!他慢慢爬起来,凭着记忆,将小说重新写出来。

由于惧怕忘记,在那之后的三个月里,伏在案前不停地写着,仿佛那些人物都在他的脑海里不停地催促他说:“快点写,快点写!”他忘记了白天黑夜,饿了就嚼两口馒头,困了就伏在案上睡一小会儿,凡是清醒的时间,都被他拿来拼命地写作了。

很快,三个月过去了,这本小说终于又重新变成了纸上的字迹,高建群也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担子。此后,他再度想起那段经历时,都觉得仿佛是做了一场梦一样。他还风趣地说,挨过了这场打击,才发现这根本不算什么。

这部作品就是被人们争相传看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

(十三)业精于勤荒于嬉

战国时蜀国有一著名冶铁匠叫薄元。薄元铸造的各种刀剑十分精良,尤善铁器的淬火,对各种水质于铸造质量的影响尤为精通。

一天,薄元正在铁匠铺内打造着各种器具。

“薄元听令,太令大人手谕:‘为军前急用,命薄元打造上好战刀300把’。”只见一个差官进了铁匠铺后说道。

“大人,要打造上好战刀,就得有成都附近的蜀江水,有临邛的铸铁。”薄元说道。

“这些禀告太守后自会解决。明天临邛铸铁运到,10日内蜀江水运来,你15日之内必须打出好战刀300把,否则军法从严。”差官说完就走了。

薄元在临邛铁运到后,马上日夜加班打制战刀,不到10日,300把战刀已如数打出,只等蜀江水运到淬火。

这天运水车到了,很快有军卒将盛着蜀江水的大木桶抬进了铁匠铺。

“这水质不纯,不全是蜀江水。”薄元打开盛水的木桶盖用手指沾了一点水,试尝了一下后说。“这水明明是我们百里往返从蜀江取的,你凭什么说不是蜀江水。”

运水的士卒不服气地说道:“蜀江水味甘,另外颜色发青,而这水有点发黄。如果你们取了蜀江水,怕也是掺了别的水,是不是掺了涪江水?”

“大人饶命,我们运水的车,在过涪江时翻了,盛水的木桶掉进江里,木桶的盖也丢了。我们好不容易才把木桶捞上来,桶里混进了涪江水。我们以为您看不出来就运来了。您千万别告诉太守。我们连夜再去运蜀江水,否则我们就没命了。”

为首的运水士卒跪下请求道:“大人,高抬贵手。”其他士卒也跟着跪下请求。

“好,你们连夜去运。只要明天运来,就误不了工期,我们就都没事,我也不会向太守说。”薄元道。

“好!好!我们马上起程。”士卒们装上水桶马上又走了。

(十四)明见在先有言于前

魏国君襄王与群臣饮酒,饮到正高兴的时候,为群臣祝愿,希望他们都能得到满意的期望和要求。大夫史起兴冲冲地对曰:“群臣中有贤德者,也有不贤德者,贤德者得志犹可,不贤德者得逞则不可。”

襄王说:“都像西门豹这样的臣子如何也。”

史起回答说:“魏国行田制度为百亩,而邺偏偏为二百亩,是田地不好吗;漳河之水就在邺县的旁边,西门豹却不知道用来灌溉邺之田,是其笨拙无能也;他知道的事情而不报告,是不忠也,既愚又不忠,不可仿效也。”史起的一番话,问得襄王无言答对。

次日,襄王召见史起而问曰:“漳水真的可以灌邺下之田吗?”

史起回答说:“能。”

襄王说:“先生为何不为我去办此事呢?”

史起说:“我恐怕大王没有这样的决心。”

襄王说:“先生若真能为我之,我尽听先生吩咐矣。”

史起对襄王表示敬重,答应了襄王的要求,并告诉襄王说:“我可以去完成此项任务,但开工后,劳民费财,得不到近利,朝野必定怨恨于臣。大者致死,小者抄家。臣虽然丧命抄家,大王也不要改变主意,应改派他人继续进行下去。”

襄王曰:“我答应了。”

于是便以史起为邺下令。史起赴任,着手办理引漳水济邺下的工程。果不出所料,不久便民怨大张,想抄史起的家,史起不敢出来而躲了起来。于是襄王便又委派别人去替代史起,继续把引水工程进行下去。

经过艰苦努力,终于竣工通水,民大得其利,百姓交相称颂而歌之:“邺有贤明的县令,首推史起公,引来漳河水,灌溉邺下田,最终结束了自古以来不生谷物的咸卤地,长出了稻黍谷粱。”

(十五)莫荒淫弃政

张丽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贵妃。陈后主叔宝纳龚氏为妃,张丽华以婢女的身份随龚氏入宫,当时她只有10岁,3年以后,她出落得亭亭玉立,艳丽风流,加上善承人意,因此,竟为陈叔宝所幸。

一年之后,张丽华又给陈叔宝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深,这就更得陈叔宝的欢心了。这以后,张丽华就凌驾于其他美女之上,得到了专房之宠。陈叔宝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马上封张丽华为贵妃,张丽华原来的主子龚氏只被封为贵嫔,地位反在张丽华之下,张丽华与皇后只差一级了。

陈叔宝的正宫沈皇后性情恬淡,不愿理事,就把六宫的所有事宜交给张丽华主持。张丽华操后宫权柄,百般取悦陈叔宝,朝夕不离左右,二人便沉浸在酒色享乐之中,挖空心思地追求玩乐。陈叔宝命人在光照殿前,新修起富丽堂皇的临春、结绮、望仙3阁。3座楼阁都高达几10丈,门窗都用檀香木制成,并装饰上金玉珠宝,金碧辉煌,耀人眼目。室内陈设都是世上罕有的珍奇瑰宝,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陈叔宝自己住在临春阁,张丽华居于结绮阁,龚、孔二贵嫔住在望仙阁。三阁之间修有复道,来往十分方便,陈叔宝几乎每天都召集江总、孔范等一班狎客入阁侍宴,并令一些所谓女学士作陪。席间男女杂坐,酒杯交错,歌舞吟诗,管弦齐奏,常常欢娱至午夜方散,什么国计民生,根本无人提起。这样挥金如土,荒淫奢侈,国库怎能不空虚?入不敷出之时,便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叫苦连天,这样的国家如何能不灭亡?陈叔宝对此充耳不闻,反而越发不问政事,把朝政交给张丽华掌管。

俗语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张丽华也是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丽华越来美丽了。这愈发令陈叔宝心醉神迷,宠爱备至。再加上张丽华天性聪敏,强记善辩,因此,她逐渐地对执掌后宫内事不满足了,开始干预朝廷政事。

陈叔宝沉于酒色,多日懒得上朝,正好把朝政推给张丽华,他也落得轻闲,可以专心享乐。大臣们的奏章,都由宦官传递进宫中,由张丽华裁决。有一天,宦官蔡临儿与李善度带着大臣的奏章来到张丽华居住的结绮阁禀报,正巧陈叔宝也在这里。只见陈叔宝把张丽华抱起来放在膝盖上,命令蔡、李二人禀报,他与张丽华共同来决定如何处理。蔡、李二人不能全部记住奏章上的内容,不免结结巴巴地说不上来。张丽华只把奏章浏览一遍,就一条条地说出来,然后加以裁决,发布命令,没有一条遗漏的。

陈叔宝不禁拍手称赞她的才华,从此更放心地把朝政全托于她。她又善于笼络宦官宫女,这些人都在陈叔宝面前极力称颂张丽华的美德才能,陈叔宝更加高兴了。张丽华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王公大臣如果不听她的话,不按她的意旨办,她一句话,就可以罢官免职;后宫家属胡行犯法的,只要向她求情,就可以逍遥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