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位于荆楚大地,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据在编的《新洲在外英才录》记载,新洲籍的教授学者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数目达到一个加强连之多。作为一个成长于邾城举水河畔的新洲人,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作为一个酷爱文学的作者,我始终默默关注着对家乡文化界的建设,尤其是新洲文学界的发展。作为人文荟萃的新型城区,一个有着九十多万人口的泱泱大区,新洲至今没有一个文学组织,一个为广大文学作者尽兴挥洒才情的平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据悉,新洲文学界也曾经有过辉煌,办了一份文学报《白莲》,可惜她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夭折。十几年来,新洲文学界未曾召开过一次会议。虽然在2002年至2003年办过一份文学报《新绿洲》,可惜也只有三期的寿命。
但是,根据笔者的了解,新洲文学界虽然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近两年也不时涌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文化现象。例如新洲法院出了一位作家,叫做隗杰斌,已经出版各种文集达十几种版本;还有阳逻自来水公司的周宏友,2003年成为新洲第一位在武汉作协文学院的签约作家,已经完成三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其长篇小说《永不开启的QQ号》已经开始在《芳草》网络选刊连载;另外是新洲区水务局的青年作家李少武,于去年11月份出版长篇小说《为了生存》,我已经为该书写过书评。第四个就是新洲区建设局的公务员汪潮洗,他的个人自选作品集《汪潮文集》最近由香港天马出版公司出版,洋洋洒洒近40万字。
汪潮洗,1963年初出生于新集镇道观村一个农民家庭。汪潮洗的少年儿童时代正值轰轰烈烈的文革阶段。在高小时期,汪潮洗便开始展现写作天赋。
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体裁是一封信件,汪潮洗的信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朗诵。从此以后,姑妈写信的事情,便由汪潮洗一手代劳。小学到中学,办黑板报、批判专栏和宣传栏,汪潮洗成为主要设计者与撰稿人。大学时期,潮洗曾担任校刊《开拓》的编委。
潮洗16岁便开始创作剧本《马克思与燕妮》(后改为历史小说《青年马克思》,收录在《汪潮文集》中)。该剧本曾经引起武汉青年报编辑许世奇的关注,许编辑建议潮洗将剧本改成故事在《武汉青年报》连载,这是1980年的事情。不知何故,连载的事情不久搁浅了。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另外一件事情,让潮洗怡然自得、引以为荣。
1981年,年仅18岁的潮洗花费一年时间翻译美国会计专著,原著作者特尔顿(A.C.Littleton)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会计学教授,该书书名为《二十世纪以前会计的发展》。该译著共22章,字数达30万。当时,此事引起中外会计学界的强烈反响,潮洗因之被美国会计史学家学会破格吸收为会员。
我颇为动情地对潮洗说,有着这两份成果,你就可称作“不枉此生”。
受潮洗之托,嘱我为他的自选文集写篇评论。我受宠若惊之余,又多了一份胆怯。因为《汪潮文集》涉及的范围太广大,包含历史小说、旅行散文、诗歌散文随笔、杂论杂评,最后是部分译作。我不禁有些惶惶然。
总的说来,潮洗首先是一位思想者,整部文集抒发着作者的一腔报国热望与豪情壮志,为了匡复民主大计而孜孜不倦的勇气与胆魄。无论是对青年思想家马克思,抑或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孙中山,无论是对先秦思想家孔子与朱熹,还是对当代作家余秋雨、李敖等知名人物,皆留下了作者思索的足迹。在这部文集中,汪潮洗明显流露出伟人情节和对名家的崇拜。譬如,在《湖南游记》中,作者动情地写道:“早就听说韶山的红烧肉有名,毛泽东也爱吃红烧肉,而我一直喜欢吃肉,尤其是红烧肉……”湖南游记写得最见功底,风情风趣兼备,还有民间传奇色彩,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潮洗是一位历史唯物主义者,对于历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潮洗都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既有褒扬与继承,亦有贬斥与扬弃。对于朱熹的学说,潮洗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其次,‘理一分殊’企图论证皇权制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其三,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中心内容的人性论企图扼杀人们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其四,朱熹的天理道德观在总体上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服务的。”
潮洗然后是一位学者。学者必须是博览群书,必须对历史、人文、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各种文化现象有自己独到的了解及主张。潮洗可以说是强闻博识的学者。对于以上项目的研究,潮洗均有自己独到的造诣。潮洗对文化散文的倡导者余秋雨的作品也有独到的认识:“从整体上说,余秋雨只能给人以愉悦,而不能给人以启迪;只能给人以遐想,而不能给人以震撼;只能让人知道过去,而不能指引未来。比风花雪月的境界高不了多少。”针对这个观点,在《汪潮文集》中,我挥笔写下了“比较认同”四个字。
作为一个建设工作者,潮洗率先提出开发阳逻战略与城建系统改革方案,曾在湖北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在《中国建设报》、《城乡建设》、《中国城镇》、《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逾200万字,曾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性城市问题研讨会,应邀加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并担任多家权威建设专业报刊的特约记者、专栏作家。这是潮洗又一大收获。作为一名称职的公务员,能够不为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所蛊惑,而且利用业余时间为政府的建设献计献策,乐此不疲于学术世界——这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笑贫不笑娼的社会,真的是很不容易,让人由衷钦佩。
其三,汪潮还是一位作家。汪潮文集的文学部分,我尤其喜欢他关于亲情、童年趣事的章节。《女儿》这篇文章写到与女儿的沟通与交流,写出了作者自豪自得的一面,对现代应试教育提出了诚恳的批评,拳拳赤子之心历历在目;《游泳》写到童年对游泳的偏好,让人遐思联翩,感同身受,颇有一番情趣,别具诗情画意,文中流露一股闲情逸致;《放牛》写得栩栩如生,不乏童真童趣,过家家充满天真浪漫气息,旁征博引给文章平添一份书香氛围;《“七少爷”的婚礼》场面描写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可见作者对当地民俗了然于心。
我与潮洗有过几次交流与探讨。潮洗很谦逊,希望我给他的创作提些中肯的意见与建议。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现在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写作者,我连写作的突破口还没有完全打开。
在此,我谈点个人看法。《青年马克思》之所以没有在《武汉青年报》连载,估计是因为作者虚构了许多人物,和一些事件,致使改小说搁浅。作者虚构马克思不为众多异性的追求,显然是为了提高文章的“收视率”。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导师写文章,尽量不要虚构情节及人物,只可适当性地进行“艺术虚构”。
评论李敖,作者颇费一番心血。作者对李敖备加推崇,大加赞赏:“李敖是当代中国、华人世界的一位文化巨星,也享有世界的知名度。”潮洗认为,李敖是足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李敖是个大狂人,他曾自诩:“平生最敬佩的文章只有三人:陈独秀的气势,胡适的明畅,鲁迅的锋利,而今天之李敖,一人竟有他们三个人的长处。”李敖的胆魄,李敖的锐意改革意识,在“台湾”那个特殊的社会里,尤其显得特立独行。他曾经因为革新而被台湾当局软禁十四个月,坐牢5年零8个月。在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市》里面,李敖的主题还是谋求社会变革(这些观点是汪潮所有)。李敖的风流倜傥,李敖的狂放不羁,在《汪潮文集》中,作者作了精彩的描述,尤其是对李敖个人私生活,作者作了浓墨重彩的勾勒,篇幅之广让我骇然。这是否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嫌疑?
另外,对于孔子学说的态度,我认为有失偏颇。作者将矛头指向当权者,认为是当权者篡改利用了孔子的学术观点,另外,将一部分责任归属于孔子的自身局限。孔子的学说,主要是为了积极入世,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也许在引导人们向善,在于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可是,不知孔夫子想过没有?正是他的修身安家治国平天下那种所谓的仁义道德,导致了中国的民众从此以后保守安分的消极懦弱态度,致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衰弱与腐朽!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致使八国联军肆意践踏圆明园,清朝政府的明哲保身,日本的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这些都跟孔孟学说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孔老夫子,假如您看到中国之后二千年多年的腐朽,不知您作何感想?这一点,似乎应该向“可恨又值得学习的日本人”学习。
在《可恨又值得学习的日本人》中,潮洗总结了日本人的三大优点:“日本人敢于向先进学习,善于向先进学习;日本人勤勉顽强,工作态度严谨;日本人具有忧患意识和良好的团队精神。”这三个观点客观、中肯,一语中的。
在《我爱我的祖国,我为她而自豪》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写了总结的豪情壮志及报国热情:“学生时代,我曾写下‘少年抱负,志在挟星拿月’、‘求知尽储能,寰球逾九重’等豪言壮语”、“对于我来说,做一个独立思考者,做一个自由思想者,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效力于祖国与人类,是我的神圣使命……”、“思想着是崇高的,伟大的,人类自由不断探索、不断革新,才能不断进步。”、“让我们一起不断探索吧!你我他一起汇成智慧的江河,思想的海洋,力求到达那真理的彼岸,去寻找那永恒的光芒!”
伟大的理想毕竟很遥远,建议汪潮洗在渺小而具体的创作方面作努力,或者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或者写些历史散文随笔,抑或专攻文学创作;总而言之,我希望潮洗能够做比较单一的研究或创作,这样才能争取早日找到突破口。或许,潮洗更适宜于做一些调查研究。在社会科学院当研究员,或者在大专院校当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语文课程的讲师,也许更适宜于潮洗先生。
一个人能够锲而不舍地去做一件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对于写作,我认为潮洗先生应该专注于自己感觉最好的写作或者研究。一个人的写作,我比较认同“跟着感觉走”这股潮流。一篇作品,如果领导式的概括语言太多,或许影响文章的和谐与美好。将文章的主旨用浅显或者深沉的文字描述出来,让读者去揣摩其中的涵义,这样的艺术效果或许更好;少用概述性的语言,多一些细节工笔或白描,注重形象思维的挖掘,文章才能更加生动活泼。
窃以为,一个人的为人的风格与行文风格达到一种和谐与默契,便是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作者便形成了自己特立独行的写作风格。作为潮洗的乡党,我衷心期待着潮洗兄这一天的到来。
作家这条道路,本来就很艰辛,容不得一丝急功近利,也必须耐得住寂寞与清苦。文学本来就没有捷径,需要追求者保守自己的信念与情操,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地求索,才能日臻完美。
祝我们的思想者、学者兼作家汪潮洗先生能够走得更远,写出更好的文字作品,以此回报他深爱的祖国。
(本文原载《武汉作家》总第37期)
膨胀的情感宣泄,或者到底该不该媚俗
枫叶论坛网友冬晖给我发来短信:他的长篇习作《红颜情殇》在红袖添香发表,希望我随意写几句话。
冬晖先前是枫叶论坛的版主,现为管理员。冬晖待人诚恳,尽管我已经离开枫叶论坛多日,每有拙作在枫叶发布,他始终在第一时间阅读,对我的作品进行认真而悉心的点评。我感到这个山东汉子的淳朴与诚挚。
冬晖的散文《永远的怀念》朴实自然,情感真挚,读来让人黯然神伤。小说《钥匙》写了男主人公思超和因为只顾挣钱而忽视与了恋人诗韵的精神生活,而痛失幸福的爱情与婚姻。忧郁、悲凉,甚至有了几分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