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影响孩子一生的10大教育方法
7458100000011

第11章 习惯教育(5)

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

——达·芬奇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中国谚语

春天,是万木复苏,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春播、夏种、秋收。我们的祖先最知道春天的可贵。清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刻,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24小时为一个昼夜,白天,我们忙于工作或功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劳其心志,累其体肤,身与心都处在高度运转之中。作为学生,每天有满满的课程,大量的作业和太多的思考,使我们的头脑与思维不得闲。白日里,我们的大脑已被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思考、太多的问题挤得太满。所以,一天紧张的工作或学习下来,我们会感到疲倦,需要休息,需要睡眠。于是,夜晚的睡眠必不可少,以使我们的精力得以恢复。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当我们清晨醒来,脑子会是一片清新,当天的记忆还是一片空白。这就好似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再加上,早晨的空气经过了一夜的净化,也是最清新的时候,特别让人感到清醒。人的精力就像上足了力的发条,充沛而且旺盛,在淡淡的晨雾或晨光中,我们最应做的便是阅读。

晨读的效果,比一天中任何时刻都好,既少杂念,易于理解,又无记忆负担,最能留下清晰、深刻的记忆。晨读一遍的效果,会比白天嘈杂市声中读10遍都好。正因如此,古人、今人都有晨读、晨练的习惯,也才有那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经典之言。

一位高中同学在一篇名叫《快乐的晨读》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清晨,我被窗外竹林中清脆婉转的声声鸟鸣唤醒,睁开双眼,已见一抹晨曦从窗户中射进来。我赶紧起床,搞好个人卫生,便拿了书坐到向着东方的阳台上,细细读起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间……’读着读着,我竟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做功课,因为老师布置了这一课《荷塘月色》的精彩段要求默写。我这时读来,感觉是在清爽宜人的晨曦中享受名作,品味生活,毫无一点累与闷,反而是一种快乐,两遍读完,我竟可以背得。我又一次享受了晨读的美味。我于是在心里感谢我的爸妈和我自己,让我从上初中起,就养成了这一良好的晨读习惯。”

这位叫唐洁的同学说,几年来的每日晨读,她从未间断过。她为自己算了一笔晨读的账:她每天晨读15分钟,一年便相当于有了将近122节课的快乐的阅读,几年来,她从相当于几百节晨读的阅读课中,不仅熟悉了课文、定理、定律,更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课外阅读——诗词阅读、名人名言与名著的阅读。这使她真正尝到了读书破万卷的好处。在晨读中,她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的词汇,陶冶了美好的情操,享受了清新怡人的上千个美好清晨。这不仅有助于学习,更有助于养成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是有惰性的,必须要凭借一种毅力,来战胜自己的惰性。晨读,是培养自己战胜贪睡恋床坏习惯的最好方法。通过长期的晨读,获得的不光是知识,更有对时光的珍惜,培养了我们作为一名学生特别需要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实,良好的晨读习惯的养成,还可以培养我们生活的规律性,并通过每天快乐的展读,来消除心中的郁闷、烦恼,并为新的一天生活、工作或学习奠定乐观饱满的积极情绪,带着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记住,清晨是一天的精华,少睡15分钟对一天的精力绝无影响,但15分钟的晨读,对你一生都大有帮助,但关键在于不可随意间断。所谓一日暴十日寒,好习惯绝难养成。

科学点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谚语,是中国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我们从小就从父母口里听得,并一直成为激励我们珍惜大好光阴,努力读书学习,勤奋做人的谆谆教诲。

建议

1.与孩子一道提早15分钟起床

家长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每天早上,如果母亲或者父亲,能够有一人与孩子一道提前15分钟起床,将这15分钟用来晨读,那么,你的孩子就会被你的良好行为和晨读习惯所影响,也乐意让自己这么做了。

2.好的习惯贵在坚持

所谓“习惯”,就必须要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时间过程中习以为常,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形成规律,养成惯例。作为家长,就要敢于用行动来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带动孩子,不要只当督察者,而是要与孩子一起去做。

3.鼓励孩子,把晨读的习惯坚持到底

孩子作为未成年人,总是有要求自己不够严格的时候。家长则应把好坚持关。要鼓励孩子别放弃,别间断,关键时刻咬咬牙,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如果放弃,好习惯绝难养成。

教育孩子学习要善于总结

名人名言

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一个词来称呼,这就是“愚蠢”。

——高尔基

琐碎事给卑微者提供了骄傲的资本。

——莎士比亚

善于学习总结,是教育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

课堂小结的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丰富多彩,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互助完成。一堂课好的“结尾”,既能达到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因此,应着力追求以下三个标准:一要简明扼要,二要使学生思维得以延伸,三要小结形式的不拘一格。

例如,在初一《代数》第一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中,开始可以提出一个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题,它用小学列算式的办法不容易解决,这就设立了一个疑问,能让学生带着疑问,边听边想。到结尾小结时,就能让学生使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列出一元一次方程,逐步解决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这时,学生就能明白,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方程思想”。这样,在学完了一节课的知识后,学生立刻就明白了所学知识的用途,适用于什么环境、什么场合。这种结尾的形式别具一格,既达到了小结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思维方法得以延伸,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看,做课堂小结是为了让自己对知识的印象更深,所以,不妨采用纯粹的口语或方言,用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来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譬如“应用题是火车,方程是火车道。”学生的小结越通俗、越生动,自己的印象就越深,越不容易忘记。

课堂小结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第一,回顾一堂课从头至尾的过程。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老师开头是怎样引入的,中间是怎样引导分析的,最后是如何总结归纳的,都应弄清来龙去脉。把握了教学脉络,就等于把握了知识本身。

第二,合理评价老师的思路。在理清老师思路的基础上,思索老师用了哪些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怎样。因为老师要照顾大家的接受能力,总是讲得很细,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更简便更清晰地把知识脉络梳理出来。

第三,留心结束语。结束语是老师对一节课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留心它,有助于把握这堂课的整体,做到胸有全课。同时还可以用自己的话再行概括一遍,概括的语言越通俗越有趣,对知识的印象就越深。

第四,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并将它纳入自己的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使你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在和已有知识连接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有没有缝隙和模糊区域,那都是需要进一步努力来深入掌握的。实际上,学习的目的,也正是弄明白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科学点击

在课堂上,老师讲出来的知识仅仅是老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做出小结,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的小结能把知识装进了自己的头脑,并且做出初步的整理,把老师讲的知识连接到自己头脑中

建议

1.要求孩子每天对所学知识做一次小结每天写完作业以后,学生应该对当天知识做一次小结,这样可以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家长的检查和监督将促使孩子在每堂课结束后,先把小结的任务完成。

2.5分钟汇报可以要求孩子用5分钟的时间,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向父母汇报。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总结能力,父母也可以从中判断,孩子是否把握住了所学的重点。

3.检查孩子的课堂小结父母可以检查孩子的听课笔记,看每节课结束后,有没有做出自己的小结。父母的督促可以促进孩子做小结的积极性。

4.让孩子把课堂小结写在一个大表上可以让孩子把每天的课堂小结都写到一张大表上,按照章节划分。这样,以后归纳总结时按照课堂小节,就可以比较清晰地梳理出知识的脉络。

5.要求孩子的小结尽量通俗有趣,父母可以要求孩子用自己的通俗口语做小结,尽量多用比喻。小结越通俗,记忆越深刻。而且,把老师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这本身也是一个主动思考、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的过程。

6.要求孩子在课堂小节中写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在课堂小结中写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作为下一步努力的依据。日常作业和测验的目的就是帮孩子找问题,而通过每堂课后的小结也能很轻松地完成这个过程。能认识自己的问题并弥补,就能提高成绩,增强自信心。

让孩子学习养成自我检测的习惯

名人名言

从平凡中创造出奇伟,或者从单调中创造出瑰丽都不是小事。

——歌德

要学会如何减轻自己今后的脑力劳动。这里说的是要学会嬴得时间的储备。为此,就要习惯于建立记笔记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

遇事要敢于问个为什么,错了也没关系,不要怕错,有错马上就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当代]李政道

《论语》首编《学而》篇中,有“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之语,证明自我检测、反省,是自古圣人之举。圣人方为圣人者,乃自测、自律之楷模也,我们作为学生,正是增长知识、树立和培养自己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当把随时自我检测作为一种自我要求,从中发现自己的对错、优劣。以便下一步针对性地明白自己该巩固、发扬什么,改进、弥补什么。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的:“遇事要敢于问个为什么,错了也没关系,不要怕错,有错马上就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要对自己提得出问题,那就必须进行自我检测。成功学告诉我们:世界上大部分失败都来自人的两个无知,一是不知道自己缺什么,二是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如果我们养成随时对自己作自我检测的习惯,这个问题就会被很好地解决。张千玉在《21工程》中有一段话十分耐人寻味:“如果鸡蛋立下大志去碰石头,结果完蛋。所以有志者另一成功条件是识时务,这才可能成俊成杰。”比方每一个高考生都把志愿填为北大、清华,那么,太多的人必定成为失败者了。因此,自我检测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条件,定下一个经过努力便能实现的目标。这便是明智之举。

我所教的班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中便有一个良好的自测习惯。每当一个单元学完,她便首先自己根据单元检测的要求,进行一次自我选题,自我测试。自测之后,她便清楚地明白了自己本单元已掌握的和未掌握的新知识。明白了这一点,她的单元复习就有了针对性,结果,其学习成绩一直在全班处于第一位。比如在对说明文单元的自测中,她就根据单元提示,重点考察自己是否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掌握了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以及对照和比较的阅读方法。通过自测,她知道了自己对说明顺序中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程序顺序都掌握得比较好,但对最适合于说明事物内在联系的说明顺序即逻辑顺序的运用,自己还十分差。知道了自己本单元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她再次认真复习,自学了本单元中运用逻辑顺序法进行说明的课文《古代的服装及其他》,进一步弄清了逻辑顺序在运用于写作说明文中的灵活性。如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既可先说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再顺理成章地把由此原因所带来的结果摆出来,也可以先说出结果,给人一个悬念,让人总想知道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在哪里,再一一将其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找出来。

记住,学习中养成对自己的自我检测好习惯,会使自己随时清楚明白自己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可以针对性地学习,事半而功倍。

科学点击

立志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方知道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失败在哪里,成功在哪里。自己完成的功课,自己作出的计划,自己做的作业,或是一日、一周、一段时间里,对已做过的事进行冷静、客观的自我检测,是很有必要的。任何人都可以从自测中找出自己的优劣之处,成败之处,以利下一步将事情做得更好,更完满。

建议

1.让孩子了解自己

随时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看孩子是否能正确解答。若解答正确,证明孩子对应该掌握的东西已经掌握,回答错误,说明对应该明白的东西还没搞懂。这样,有助于孩子学有重点。

2.父母应了解自己的孩子

作家长的对孩子关心,应体现在方方面面,除生活之外。还应多了解孩子在学习上具体有哪些收获,把课本要求掌握的和已经掌握的,掌握的扎实程度如何?哪些还应掌握而没掌握,并就自己对孩子这些方面的了解提出问题,帮助孩子学会并养成自测的好习惯。

3.在孩子面前不做自大自傲者

父母自身,不应只要求孩子而不要求自己,对于孩子,不仅应爱护,还应会教育。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

习惯是成功的基础

名人名言

孩子是要别人教,毛病是要别人医,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

——鲁迅

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莎士比亚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要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

——歌穩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重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马克·吐温

习惯于梦想

梦想不是做白日梦,而是一种心理暗示。朱光潜先生早年在所著的《变态心理学派别》一书中说:“一切行动,起于意志者少,起于想象者多。”从古自今成就大事的人,如亚力山大、拿破仑等,一般人都以为他们有过人的意志力,其实他们都是极大的梦想家。拿破仑更是习惯于口出狂言。传说他率军入侵别国时曾翻越阿尔卑斯山。俯瞰着远近层叠的山峦,他激昂地说:“我已经把整个欧洲踩在了脚下!”不要以为常常梦想将来的人不是伟人就是疯子,相反,善于梦想的人离成功很近,因为他们的梦想在时刻暗示他们目标在哪里,一下步应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