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身心健康指导
7340300000027

第27章 养生知识简介(2)

一、春季养生重养肝

在中医学里,肝对人体之气具有疏通发泄、通达调畅的作用,它主要取决于肝气生发、主升的生理特性。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各脏器组织器官的活动就会正常平和。

惊蛰节气之后,意味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气上升,天地自然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春风频繁,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还常常倒春寒。所以,春季养生一定要把握这些特点,顺应春令舒畅生发之气,注意气候多变,从饮食起居等各方面加以调适,对保持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调养精神

在调养精神方面,应顺其自然,重点放在一个“生”字上。在春天里,人的意志当顺应生发之气,此时要力戒动怒,中医认为“怒伤肝”,更不要情绪抑郁,思想上要豁达开朗、心胸开阔、身体放松、舒坦自然,使情志“生”发出来。尤其是大学生,年轻气盛,好发脾气,这时更加应该调养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不发怒、不抑郁,这样就会使精气不易耗散,肝脏血液充足,体形不易衰惫,神清气爽。

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因此,要注意调养精神,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得以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2.防风御寒

在着装上要捂,别急于减衣服。因为早春气温乍寒乍暖,如同小孩儿脸,一日三变,常有寒潮来袭。特别提醒大学生:由于寒冬自下而上起,所以传统的养生学主张,春时着装宜“下厚上薄”,起到“滋阴养阳”的作用。

对于气弱、抗病能力差,稍受风寒,易发疾病的大学生来说,因天气突然变冷会使血管痉挛、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慢、脏器缺血。于是感冒、肺炎、气管炎、关节炎、偏头痛等疾病便会接踵而来。故在此时,应该注意防风御寒,注意在着装上要多穿一点儿。

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尤其应该注意,不可过早地换穿裙装,否则会导致关节炎与多种妇科病的发生。春风于温暖之中暗藏杀机,出汗后应及时擦去,切勿敞开胸怀让风劲吹。春天适当捂一捂,可减少疾病,尤其是能减少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3.调节饮食

春季新陈代谢旺盛,饮食以健脾扶阳为主,宜甘而温,因为肝嗜甘与温,并且甘的物质都含有丰富的营养。宜选用甘辛、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黏硬和大辛大热之品,以防止助热生火。汉代养生学家张仲景说:“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以养脾气。”所以,春季饮食宜甘甜而少酸。

因此,在春季应多选用既升发又富有营养之食品,如黄豆、绿豆芽、豆腐、豆豉、大麦、小麦、大枣、瘦肉、鱼类、蛋类、花生、香蕉等之类;由于聚积一冬的内热要散发出去,所以还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可起到清热泻火、凉血明目、消肿利尿、增进食欲等作用。

4.运动锻炼

春天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地运动,适当地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之秘诀。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应当以主动运动为主,持之以恒最为重要。

春天阳光明媚,万物复苏,是采纳大自然之气养生的最佳时机。所以,春天应加强体育锻炼,多到户外运动,这样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使之获得更多的氧气,以使脑组织得到较多的血液和氧气,从而使脑组织能适应季节性血液循环的变化。

5.预防春困

春天风和日丽,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可是人在感到舒服爽快的同时,却又会产生困倦和思睡,加上春夜比冬夜要短,使人感到“春眠不觉晓”、困倦无力、精神不振,这些现象在中医学叫做“春困”。

“春困”不是睡眠不足,也不是病态,而是人体的“生物钟转换”---人体不能适应气温升高的环境变化,体内发生了“血液重新分配”的生理变化所致。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春困呢?

要预防春困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克服消极懒惰的思想。

(2)要多听一听振奋人心,或富有幽默韵味的音乐歌曲和相声小品,从而启发心扉,消除“春困”。

(3)适当增加营养。春天是肝旺盛时期,若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更旺,损伤脾胃。因此,春天应多吃一些性味甘甜、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吸烟,如不太冷就适当用冷水洗脸,会使困意尽快消除。

(5)活动肢体。困倦时,可以站立起来,活动身体的筋骨,蹦一蹦、跳一跳,能舒筋活血、通利关节,使大脑兴奋起来,驱除“春困”。

(6)切忌蒙头大睡。因为被窝里空气混浊、氧气稀少,蒙头大睡极易引起胸闷、恶心,或在睡眠中惊醒、出汗,并影响睡眠效果。

二、夏季养生重养心

夏季是一年当中阳气最为旺盛、气候最炎热的季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节,阳气外发阴伏于内之时。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心属火,汗为心之液。而心主夏,夏天心气当令,所以夏天心的功能偏旺。若暑热之邪伤及心神,使体温调节失去平衡,大量蓄热会致使汗出过多,耗气伤津,则会引发中暑症。因此,要想安度盛夏,必须注重“养心”。那么,在夏季该怎样来养心呢?

1.静养定心

《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心主血脉,汗血同源。夏天人体大量出汗,机体水分减少,导致血容量下降,血液变得黏稠,血压升高,血液循环加快,使心脏的负担加重。特别是年老体弱者,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当天热地蒸、滚滚热浪袭来之际,最容易导致心衰、心肌梗死和中风等症的发生。《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有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使气得汇,若所受在外,此夏气之应,亦养心之道。”因此,夏天要注意“静养”,必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少做激烈的运动,不可过度熬夜。在夜间太热睡眠减少的情况下,白天一定要适当地进行午睡加以补充,这是养心宁神的最有效的办法。另外,夏天平心静养,不仅能减轻心脏的负担,还可以敛汗,不使汗泄太过,以达到“养血定心”的目的。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道理。

2.食养“补心”

中医认为,心属火,火旺于夏,夏天万物开花结实,正是调养心脏的大好时机。夏日饮食应以清淡平和、养脾和胃、清热利湿、温食为佳。夏季的早餐应安排食粥,这样既可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又能滋助阳气、补心益身,符合“春夏养阳”之法则。夏季常喝的粥有绿豆粥、赤豆粥、莲子粥、百合粥、荷叶粥等。夏季宜多吃蔬菜、水果,特别是苦瓜等带苦味的食品;醋、西红柿等带酸味的食品以及时令瓜果如黄瓜、西瓜等。夏季应常饮绿茶、花茶、苦丁茶;或用金银花、菊花泡茶饮;或常喝一些淡盐水,可清心利尿、除烦解热。还应选择吃一些能够降低血脂的食物,如生姜、大蒜、洋葱、花生、大豆、玉米油、海藻、酸牛奶、山楂等,这些食物都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软化血管等作用,清心生津、开胃杀菌,对心脏大有裨益,还有降脂抗癌的效果。

3.药养“护心”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夏季气温高、天气热,体内各器官活动增强,人们汗流浃背、挥汗如雨,人体消耗大量的体液,因此在夏季也需要进行药、食补养。特别是身体虚弱、气阴两虚、平时心脏功能衰弱的人,进入夏季之后,极易伤神耗气、气随津脱,导致气津两虚。因此,一方面要选食一些能滋补阳气、益气生津和胃的食物,如黑豆、木耳、松子等;食用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白扁豆、糯米、黑木耳等。另一方面,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吃一些健脾和胃的药物,如太子参、白术、甘草等;各滋补津液的药物,如五味子、玉竹、冬虫夏草、酸枣仁等。可达到益气养阴、护心宁神之良效,有助于身心健康,安度盛夏。

三、秋季养生重养肺

秋季3个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天高气爽、万物萧条,人们应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与规律,早起早睡,保持心情舒畅和精神宁静。秋天是阳消阴长、由热转冷的过渡时期,“燥”为秋季之主气,故称为“秋燥”。秋季在五行中属“金”,在五脏中属肺,五气属燥,生化过程属收,因此秋季调养应以“收气”为主,违之则会损伤肺气。

肺主一身之气,主要是指肺有主持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气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气的生成方面,肺能产生宗气,主要是依靠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其次,体现在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具有调节作用。因此,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到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气短、声低、乏力等。那么,在秋季该如何注重养肺呢?

1.以“运动”为原则

肺主一身之气,具有宣发之功能。肺的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卫气、津液和水谷精微物质布散到周身,外达于皮表,以充养身体、温润肌肤和皮毛。所以,秋季应当适当地进行一些体育锻炼,让全身之气通达,通过出汗发挥肺的宣发和肃降之功能,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用卫气和精气来滋养全身的肌肤,以使自己的皮肤不处于干燥之中。

2.注意“收气”

“收”体现在哪里呢?肺除了具有宣发功能之外还具有肃降功能。肃降,即清肃、洁净和下降之意。肺的“收”就是要让肺气肃降:一是吸入自然之清气;二是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与津液向体内的下面布散;三是肃清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秋季之时,正是人体内的阳气从外向里“收”的时候,所以秋季锻炼一定要顺应“养收”的原则,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防止汗液流失过多,阳气伤。肺脏怕寒,一旦受寒,肺脏就不能正常地发挥其功能。平时在感觉到热的时候,千万不能脱外衣,并且随着天气的变化还要逐渐地增加衣服,以保持肺的正常的肃降功能。

3.防止秋燥

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气候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容易复发,被称之为“多事之秋”。由于燥邪伤人,会耗人津液,所以秋季人们时常感到“燥”。早秋多温燥,晚秋多凉燥,主要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所以,秋季的饮食要以润燥为主,可以吃一些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多吃一些多汁的水果,如梨、甘蔗、枇杷等润肺的佳品,也可以使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沙参、百合、杏仁、川贝、枸杞等。

4.调好情绪

秋季多肃杀,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落叶飘零,而七情中的忧思却是最伤肺的一种情绪。《黄帝内经》中说,秋季的情绪调节,应该是“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所以,秋季养生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以保养肺气。情绪稳定,就可以忘记秋天的萧索;神气内敛,则可以意气平稳,不会意气用事;不要让心志过于向外,要向内、向下,才能清肺气、忘秋思。登高望远,可使人心旷神怡、眼界放高,自然就能忧思顿消。所以,大学生应该在秋季远行和登高,进行野外郊游,让自己保持一种爽快的心情。

5.注重保健

秋对应五行中的金与五脏中的肺,肺属娇脏,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肺怕寒也怕热。肺脏受寒则不能宣发与肃降,这时鼻子就会不通气、打喷嚏,感到身体发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伤风感冒。肺怕热,秋季本身就是燥,肺燥积火,使肺发热,引起身体发热、咳嗽、咽喉干燥或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发热感冒。肺与大肠相表里,深秋之季,肺受寒凉,加上湿重,就容易引起大肠的腹泻。所以,在深秋要注意不能吃过多的寒凉性食物,以防止伤胃肠。

由于现在环境污染严重,在秋天应该保持室内空气的畅通,每天早、晚可选择空气清新之处主动咳嗽几声,及时清除侵入气道里的污物,清气道以净肺气。同时,还可以时常按揉自己的大拇指根部,那是肺经的鱼际穴,这样就可以避免因肝火旺而引起的肺热。

四、冬季养生重养肾

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它标志着秋、冬两季的转换,即“立冬为冬日始”。立冬时节,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民间便有了“立冬补冬”之习俗。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的寿命在不断地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年过百岁,其中最关键的是肾保养得好。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懂得补肾气。

冬日进补是我国几千年来用以防病强身的传统,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冬天天气寒冷,人体的生理活动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冬令进补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在体内,以滋养肾脏,使肾气能够得到充盈,既可为冬日活动提供能量支持,又可以强壮机体,为养生保健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冬日该如何进行滋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