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身心健康指导
7340300000026

第26章 养生知识简介(1)

祖国医学的养生方法

养生学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经·素问》中写道:“夫道者,年皆百岁。”即是说,懂得养生道理的人,可以尽其天年,也就是说,健康长寿在于养生。

养生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按照人生的生、长、壮、老、死发展过程,这是人类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历史的长河岁月中,真可谓“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但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获得健康与长寿。摒弃帝王将相那种长生不老的梦想,人类能否延年益寿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国现存的最早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此就有精辟的论述。《素问·上古真论》中写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开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历代养生学家都将这段经文视为应当遵守的长寿秘诀。

当今,时逢盛世,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健康长寿,谁人不向往?然长寿有赖养生,养生当有良方。养生者,生命保健之谓也。它包括饮食、起居、神志、房事、体育等诸多方面的保健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可以从历代医书中去索取,而且还可以从今时长寿的科学生活中去体验。要健康长寿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就注意养生。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时期,更要掌握养生之道,这样才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健康成长、有利于预防早衰。养生不是什么难事,而在于不断地坚持,懂得养生的常识,遵守的原则是:饮食有节,以素为主;生活有序,以动为常;神志淡泊,以忍为尚;乐于奉献,薄于名利;房事节制,不纵不禁;防患未然,摄养为先。

我国抗衰老养生理论与实践都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着一首《十叟长寿歌》。它比较全面地集中了我国劳动人民养生保健的宝贵经验。歌中写道:

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余岁,精神加倍有。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一叟拈须曰:我弗嗜烟酒;(戒烟戒酒)

二叟笑莞乐:淡泊甘蔬糗;(清淡素食)

三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勤于劳动)四叟柱木仗:安步当车久;(以步代车)五叟摩巨鼻:清气通风牖;(空气流通)六叟抚赤颊:沐日令颜黝;(沐浴阳光)七叟稳回旋:太极朝朝走;(练太极拳)八叟理短鬓:早起亦早休;(早睡早起)九叟颔首频:未作私利求;(排除私念)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开朗乐观)

善哉十叟辞,妙诀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寿。

中医研究学者们,对祖国的养生理论经深入研究,总结出养生21字诀:勤运动,畅神志,慎起居,节饮食,适环境,练气功,辅药物。

一、勤运动

(一)健身

“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生命在于运动”等,这是保持人体健康、不断更新的基本条件。而劳动与运动,则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过程旺盛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吕氏春秋·尽数篇》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华佗更进一步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李梃《医学入门》一书中说:“终生屹屹端坐,最最是生死,人徒知久立之伤人,而不知久卧久坐尤伤人也。”这些论述,都强调重视劳动与运动锻炼的重要性。但也反对过劳,强调适度,并且要求劳动与锻炼都得持之以恒。

我国广西巴马山区寿星多。据调查56位95岁以上的老人,约有60%的人能参加一些家务劳动,绝大多数老人生活都能自理。清代学者、教育家颜习斋曾说:“养身莫善于动”、“一身动则一身强”。我国民间养生谚语也十分强调劳动与运动的重要性:“懒惰催人老,勤劳可延年”、“铁不锻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锻炼是灵丹,卫生是妙药”等。

(二)按摩

除了要经常劳动与运动之外,还要注意进行自我的保健按摩。这样更有利于自己做到强身健体。最为简易的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是:

1.睡前足底搓涌泉

睡前用热水洗脚之后随即搓脚心,将左、右两脚心搓热。脚心人字纹处为涌泉穴,属于肾经。这是人体一大保健穴位。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和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同时还可以治头发早白。

2.揉神阙穴

神阙穴即是人的肚脐。揉时男的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的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的掌心对准神阙穴,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揉按。之后再按反时针方向揉按。其揉按的次数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与手腕的力量来决定,一般来说,每次揉按三四百次即可。

3.按摩全身

人体全身有十二经络,6条阳经,6条阴经。手足六阳经会于头面,按摩头面穴位,可以通三阳之气;六阴经脉会于胸腹,按摩胸腹可以通三阴之气。故此,经常按摩全身可以使人的全身气血畅通、身心健康。

二、畅神志

祖国养生学非常重视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内经》强调在进行养生锻炼时,不仅要练形,而且更要练神,注重养心。素有“善养生者养内”的养生思想。也就是说,人能保持神志安宁、性情舒畅,就能少生病,身体健康。《素问·痹论》中的“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就是这个意思。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作用。《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者气消,恐者气下。”无病时可因情志活动过激而致病,患病后又可因情志刺激而加重病情。

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还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反映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心理、精神生活等。这种养性有助于排除私心杂念,不患得患失,不慕虚荣,使人心胸开阔,因此健身长寿。中医学认为:“养性”是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容。我国民间谚语说得好:“乐者长寿”、“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冬天冻懒人,病生苦闷人”、“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而医生处方也经常把笑当做一种治疗方法。笑能使肺部得到锻炼和健壮,脑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长寿老人多数是乐观者,据调查,80岁以上的老人,96%的长寿者是乐观的,是富有人生乐趣的。所有这些理论与实例,都说明养生学提倡的“畅神志”确实是祛病延年的重要手段。

心是一身之主。按中医学理论,“心”既支配血脉的运行,还主持精神活动,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于是中医就说“心”藏神,将“心”称为“君主”之器官。所以,养生必先养心。其实养“心”之心就是指人的心脏和心性。心强健是各个脏腑都能健康正常之基础,如果心不能处于正常状态,血脉闭塞不通,便会影响各个脏腑而受损,损伤形体,达不到养生长寿之目的。要保养心神,首先要重视七情的调节,作为致病因素的七情,是指这些情志过于强烈,引致脏腑气血逆乱而发病。凡事都要想得开,不钻牛角尖,不要患得患失,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良好心态。做到心胸宽广,颐养浩然之正气。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心常静则神安宁。”以此观点来养生就会心胸豁达、乐观开朗,少烦恼忧愁,自然能长寿。

三、慎起居

《内经》总结上古寿命长的人长寿的原因之一,就是“起居有常”。“常”就是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常度。反之,如果“起居无常”便“半百而哀也”,即只能活到年寿的一半。从近代一些长寿老人的养生经验来看,要抗衰老延年必须制定一套符合人的生理要求的休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休息的良好习惯。

“起居”主要是指作息,也包括平时对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慎“起居”就是要妥善处理好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这是避免意外(伤害和疾病),保持体力以及防衰老延年的重要因素。

“起居有常”就是生活中要有规律,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不论从事脑力劳动或是体力劳动(体育运动)的时候,切勿过度疲倦。中医学认为,过度的疲倦,可耗气伤血,出现所谓“五劳损伤”,即心劳血伤、肝劳神伤、脾劳食伤、肺劳气伤、肾劳精伤。《内经》说:“五劳所伤,久站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中医学将“劳倦内伤”作为一个重要的病因,是有生命科学道理的。实验表明,给疲劳和未疲劳的两个猴子同时注射等量病菌,结果疲劳的猴子感染疾病,而另一只猴子却安然无恙。这正是劳倦则伤气,正气受损,不能抵御外邪则发病的原因。

那如何做到慎起居呢?就是要做到生活有规律。将个人的生活纳入“规范”、“自律”之中,持之以恒。定时起床,定时睡觉,定时锻炼;不开“夜车”,不白天黑夜颠倒,努力养成生活规律化的习惯。

四、节饮食

“节饮食”也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学认为:“饮食民生之天,活人之本也。”饮食是摄纳营养、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来源。合理的饮食应该是:“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也就是说,要以五谷杂粮为主食,蔬菜水果为副食,而鱼、肉、奶、蛋仅为补充食品,不可以超越五谷杂粮的首要地位。其实,粥对人体最为有益。陆游曾写了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称赞粥可以使人活到神仙那样的年龄。所以,历代养生学家都很重视粥的营养作用。

古人云:“病从口入。”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中医学非常重视人的脾胃功能,认为人的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旦受伤,则百病丛生。因为气血生化不足,身体抵抗力减退,就必然会生病的。而暴饮暴食、过饥过饿、食无定时,最容易损伤脾胃。所以,中医非常重视人的“节食”的好处。

饮食要有节制,就是说不要吃得太饱,以免伤脾胃肠,以保持身体的元气。在《素问·痹论》中写道:“欲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有“宁可锅里放坏,不可肚里硬塞”、“宁添一斗,莫添一口”的说法。这就是说“减食可以增寿”。另外,鱼、肉、蛋食量过多,也会给人体带来危害,容易患有冠心病。而常吃素食,如蔬菜、水果之类,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和吸收,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还可以减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我国历来一些高僧大德们,都讲究素食,他们的寿命确实比正常人的寿命要长,他们的饮食讲求“清淡是谱”。

所以,大多数高僧都是高寿之人。其实,从中国古代一些谚语中我们也能感受和体验到“节饮食”、“吃素食”的好处。例如,“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天天吃肉,心胃难受;吃了青菜,一身轻快”;“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等等。从一些高寿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一个重要的长寿因素。

五、适环境

人要健康长寿,就得与环境相适应。《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学说就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否则,将引起疾病,危害身体健康、减损寿命。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四季的变迁,产生了寒、暑、湿、燥、风的气候。它影响着自然界的万物。养生学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把自然环境当做发病的外因、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春季时,冬去春来,春暖花开,柳丝发芽,阳气升发,自然界万物欣欣向荣,呈现出一派生机。这时应早些起床,到户外活动。春天气候忽冷忽热,不要急于早减衣服,要“春捂秋冻”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夏季时,天气炎热,有助于体内阳气外泄。由于热的刺激,内分泌腺有所改变,会引起消化能力减弱和降低。因此,不要吃含脂肪较多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比较容易消化的瓜果、蔬菜等食物。并且要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秋季时,呈现出一片萧索的景象,人的感情就保持安逸宁静,使精神收敛。人们要早睡早起,此时还有一段热的时间,到了“白露”以后,天气早、晚较凉,这时不应该赤膊露体,以防凉气的侵袭。

冬季时,是四季中最为寒冷的季节。自然界象征着阴盛阳衰的景象,是万物生机闭藏潜伏的季节。人们须要顺应阳气潜伏深藏,在日常生活中要去寒就温,勿使阳气外泄,其心情应含蓄一些,不要过分地外露。这样就有益于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

总之,祖国的养生学强调人体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避免外邪的侵袭,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以利于身体的健康长寿。

四季养生知识介绍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的五行是木、火、土、金、水,而与五行相对应的五季就是春、夏、长夏、秋、冬。不同季节所需要重点保养的脏器也有所不同,即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那么,四季该如何进行保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