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慧卓著的思想家(4)
7245400000019

第19章 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以他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曾在西方世界风靡一时,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萨特190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海军下级军官,后来染上重病,在萨特2岁时就去世了。

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不得不带着萨特回到自己的娘家。3岁时,萨特因患角膜炎引起右眼斜视,几乎失明,留下终身残疾,因此萨特小时候很孤僻。

后来母亲改嫁,萨特随外祖父生活。萨特的外祖父学识渊博,在语言学方面颇有见地,他工作勤奋,给萨特以很深的影响。

在外祖父的教育下,萨特4岁起就已尝试着读书了。到7岁时,他已读了莫泊桑、高乃依、拉伯雷、伏尔泰和雨果等作家的作品,并在外祖父的影响下试着改写寓言、短诗,模仿报纸杂志和电影编写一些小说和故事,获得了家人的称赞。

1924年,萨特以前七名的好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这是一所著名的学校,诞生了许多位著名的思想家。

在萨特的同学中,有保尔、尼赞、雷蒙·阿隆、格洛·庞蒂等后来法国思想界的著名人物。

在校期间,萨特广泛阅读。他比较喜欢笛卡儿、斯宾诺塞、卢梭和司汤达的著作,也接触了马克思的思想,并且坚定了献身哲学的信念。

在学校的最后一年,萨特结识了西蒙娜·德·波伏娃。他们一见钟情,在其后50年的漫长人生历程中,几乎没有分离过。他们彼此成为对方生活、思想历程中的伴侣和见证人。毕业会考中,萨特得了第一,波伏娃得了第二。

1933年萨特来到德国,就读于当时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和马丁·海德格尔门下,专攻存在与现象的性质和感觉的奥秘。1938年,萨特发表了他的著名日记体长篇小说《恶心》,引起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9年萨特接到应征令,参加了军队,并在第二年的生日那天被德军俘获。在战俘营中,萨特重温了久违的集体生活,思想上获得一些变化。

在1941年5月底,萨特假称自己是文职人员,又因为视力欠佳,被德国人误释。战争使萨特与社会更贴近,他懂得自己必须承担义务。

获释回到巴黎后,他与波伏娃组织了一个知识分子团体,鼓动人民起来抵抗法西斯。他最有力的抵抗形式是拿起笔来写作。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许多作品,主要有《苍蝇》、《存在与虚无》等。

《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它标志着萨特独立的哲学体系的形成。在这部著作中,萨特反驳了投降分子对敌投降、与敌合作的主张,他的理论观点对被占领下的人们起来反抗侵略者,起到了鼓舞作用。

战后,萨特的哲学因适合在战时受到摧残的年轻一代而风行一时,大量的追随者涌入巴黎,与萨特聚会在咖啡厅进行热烈讨论。

战后的萨特彻底改变了对政治不介入的态度,转而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他与几个志同道合者共同创办了《现代》杂志,积极宣传苏联和美国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作为一位知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以大量精力做着推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工作。他公开谴责美苏霸权主义的侵略行为,反对法国对第三世界的殖民政策;他积极调解中东矛盾,设法改善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他访问过世界上大大小小一系列国家,一直为支持民主,反对暴政、专制和侵略而斗争。

70岁时萨特左眼出血(右眼幼年时就几乎失明),加上身体多病,他不得不减少公开露面。1980年,萨特在普鲁塞斯医院逝世。

萨特一生作为哲学家,代表了存在主义;作为文学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为世界正义和平战斗到了最后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