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东大鼓
7204600000008

第8章 艺人留名(1)

1.何老凤

何老凤是我国山东大鼓著名的说唱艺人。原名何凤仪,河北故城人。他的嗓音洪亮,表演生动风趣,曲调粗犷纯朴,语言富于乡土气息,最擅长铁马金戈类的中篇说唱。代表作有《三全镇》《金锁镇》等瓦岗寨英雄故事,尤精于《对花枪》,有活武松之称。

何老凤是山东大鼓艺人王奎山(河北威县人)的第四代传人,山东大鼓“老北口儿”的代表人物,以改革山东大鼓著称。他将原来腔多字步、号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的唱法,改为字多腔步,具有粗犷、朴实特点,适应运河两岸广大农村听众欣赏习惯的唱法,唱起来一字一顿,字字掷地有声,人称“一字砸一个坑”。山东大鼓别称“老牛大摔缰”即由此而来。他的唱法,被行内称作“北口儿”,以与“南口儿山东大鼓”相区别。在书目方面,他放弃了“南口儿”山东大鼓常演的红楼故事和一些文词典雅的曲段,着重演唱反映底层社会,叙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如《黑丫头》《小黑驴》《小姑贤》《蓝桥会》等擅演的中长篇书有《杨家将》《刘公案》《响马传》等,尤以《罗松认父》说得最好,有“活罗松”之称。在说书语言方面,他吸收了许多活在群众生活中的口语化语言,富有乡土气息,广大农民听众听得亲切,乐于接受。何老凤演出活动的范围很广,山东、河北的广大农村,以及京、津、济南等大城市,都有他的足迹。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何老凤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简朴,晚年回乡定居,有时还到附近农村演出。其传人有刘天秀(吴桥县双发店人)、董天佐(故城县马厂人)、桑天佑(故城县北官庄人)、尤殿英、尤殿荣(故城县灵庙村人)等。其中刘天秀艺业最佳,表演颇具师风。刘传弟子多人,后辈弟子孙增娥、周泰喜、傅泰臣、刘泰清等人,均是山东大鼓名家。

2.范其凤

范其凤(约1840—1928年)夏津县范楼人。山东大鼓艺人。与老北口“何老凤”齐名,为南口犁铧调一代宗师。擅唱《小英烈》《响马传》等书,尤精于演唱《刘公案》中的《大送嫁》《范孟亭推车》。名声响遍鲁北、鲁西各地。著名南口说书艺人王长志(王二快嘴)、李长尊、石振邦等皆出其门下。

3.清末郭大妮、黑妞、白妞

郭大妮是清末山东大鼓的著名艺人。相传在千佛山庙会她有练唱三天的一段美谈。

千佛山庙会,也叫“千佛山山会”,是昔日济南数十处庙会中规模最大,流传最久的庙会之一,每年在春季的上巳节(夏历三月初三)和秋季的重阳节(夏历九月初九)期间举行。每逢千佛山庙会期间,从兴国禅寺到山脚的盘道上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既有踏青或秋游的青年男女,也有虔诚的信佛者去兴国禅寺进香礼佛,更有的偕妻携子全家出动。四乡的山民借山会特来卖土特产,城里的商贩也来凑热闹。沿途卖山货杂品、香烛元宝和日用百货的摊位鳞次栉比。卖烧饼、包子、馄饨的饭棚,高声吆喝着招徕顾客。民间工艺品、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冰糖酸粘儿(山里红)的,琳琅满目。说书、唱戏的,拉洋片、演皮影戏的,玩杂技、变魔术的,耍猴的,更使人流连忘返。据史料记载,在清末民国时期,千佛山庙会持续的时间很长,会上扎有彩棚,连唱大戏三天,许多戏曲、曲艺界的名角也都应邀来此粉墨登场献艺。逛千佛山庙会,成了济南人春时踏春或秋日登高的一大乐事。

远在230年前的清光绪二年(1876年),就在这一年的千佛山庙会上,梨花大鼓著名艺人郭大妮曾在会上连唱三天,作为她告别舞台的绝唱,一时轰动了整个济南城,成为旧时老济南演艺界的一段佳话。据清人孙点所撰《历下志游》外编卷三《歌伎志》记载:

“郭大妮者,不传其姓名,说者谓为武定人(即今山东滨州—?),善鼓词。鼓词者,设场于茶案,一瞽者调弦,歌者执铁板,点小皮鼓,唱七字曲,从而和者三四人,老幼男妇不等。长短高下,自有节奏,仿佛都中之大鼓书、津门之莲花落者。先是历城无鼓词,大妮之鸨不知何许人,始创此曲,买雏伎三,大妮其一也。奏艺于章夏,仅敷日食。辛未(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秋来会垣,择西关隙地,支彩棚,设红氍毹,大妮率两妹登场演说。肌肤光艳,媚态横生。身无罗绮,荆钗布裙,精洁无纤尘。横波甚清,莲钩其细,曲则抑扬顿挫,奕奕有神,绚烂之余,变以平淡,觉耳目为之一清。凡座上客,罔不称赏。门前车马渐胜于前,缠头之资,积之巨万。丙子(即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正月上元后五日,邑之千佛山开市会,大妮就其中设雅座,遍招所与欢者来,度曲永日,极尽所长。立而观者几天无余地,识与不识,鲜不欣欣然称大快。未一月,则已嫁去,两妹亦相率脱。一曲清歌,遂如广陵散矣。”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当年郭大妮在千佛山庙会上演唱梨花大鼓的盛况。据记载,此次告别演出后,郭大妮嫁人,不再从艺。

白妞是郓城的王小玉的艺名,早在进入济南之前她就已出了名儿。来到济南后,她与其妹黑妞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演出,名噪一时。其实在此之前,唱犁铧大鼓的艺人中已有许多名角,但是白妞、黑妞姐俩把梨花大鼓这门艺术推到了高峰。

黑妞与白妞的演唱特点是:“她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气空是歌声的动力,意大利古语说:“你懂得运用气息,就懂得怎样歌唱。”“中气”即所谓丹田之气。魏良辅说:“曲必择声,沙嘴响润,发干丹田。把上、中、下丹田贯式一气是我国传统唱法的要求。西洋的论者说:“横隔膜、支持点、高位置三者结合。”说法不同其意相近。气息“要多高有多高、要多长有多长”,指的是对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意大利声乐家麦肯兹说:“歌唱者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对气息的掌握。”人约肺活量虽有差别,但关键还在于控制得好,不漏掉,不浪费掉,用最少的气息达到最大的声音效果。“字字清脆、声声婉转”“或浸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这几句话说明他们的歌唱确买做到了“字正腔圆”。首先是“字字清脆”,但如果没有这一条“声声婉转”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白妞、黑妞都有一个比较宽阔的音域,各声区连成一线,有高有低,进行灵活自如。而白妞对高声区的运用,尤其具有特色。文中说:“一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还有这样的描述: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又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稍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彷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在缭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4. 一代又一代的“白妞”们

王小玉后,山东大鼓女演员人才辈出。相继出现了“上半截”(姓姬),“下半截”(姓庞),“盖山东”董连枝,“白菜心”杜婉君,“响三省”郭彩云,红极一时的谢、李、孙、赵“四大玉”,以及后起之秀杜大桂、姬素英、“鼓界皇后”鹿巧玲等。以济南为中心向南发展,清末民初,几乎占据了济宁、开封整个书坛,流传至徐州、南京、上海、武汉等地;向北流传京津以及东北的沈阳、长春等,山东大鼓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之一。

20世纪30年代前后,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筱艳芳等还在上海灌制了“山东大鼓”的唱片,发行大江南北,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四大玉”中的谢大玉,她的父亲当年曾为王小玉弹弦,号称“神手谢老化”。谢大玉自小跟随父亲学艺,深得王小玉的遗风。她13岁时在岱庙演唱一炮打响,从而得名“十三红”,青年时在北京天桥曾与“鼓界大王”刘宝全对擂两月余,人气不减,从此名声大噪。

据当年曾为谢大玉伴奏过的王振波老先生回忆,谢大玉晚年为振兴“山东大鼓”做出了有益贡献。1961年,谢大玉曾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为群众演出,而王振波为谢大玉伴奏三弦。“当时,谢老师年已花甲,我才16岁,一老一少相映成趣,很受听众欢迎”,王老先生介绍说。

王老先生回忆,后来谢大玉还陆续收了几个徒弟,其中左玉华、田仲俊、李鹤珍和魏素英等较知名,她们学到了不少真本事。但随着时代发展,曲艺渐渐没落,她们有的转行,有的离开济南,大都已不再从事“山东大鼓”的表演,而“文革”开始后,“山东大鼓”就渐渐失传了。

5.谢、李、赵、孙“四大玉”

谢大玉(1891—1978年)女。武城县李家户乡郑官屯村人。山东梨花大鼓演员。出身演艺世家,其父谢其荣系著名琴师,曾为清同治、光绪年间著名梨花大鼓演员黑妞弹弦,被时人誉为“神手谢老化”。谢大玉随父学艺,师承白妞(王小玉)、黑妞姐妹的艺术风格。成为继白妞、黑妞姐妹后梨花大鼓“四大玉”(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之首。她13岁时随父到泰安赶会卖唱,初次登台,即受到观众欢迎。回济南后,在趵突泉演出,名声大噪。翌年应邀到北京、天津演出,博得好评。后在京津巡演十几年。25岁时回到济南,技艺日臻成熟。她继承前辈艺人之长,并吸收戏曲及其他曲种的艺术精华,丰富发展了梨花大鼓的唱腔。其嗓音亮亢,吐字清晰,表演传神,功力颇深。喜唱铁马金戈的“三国段”,如《单刀会》《古城会》《华容道》《长坂坡》《群英会》等,对富有民间生活色彩的《黑驴段》《皮袄记》等亦颇擅长。曾在济南大明湖的“鹊华居”演唱,后又迁至趵突泉的“望鹤亭”,此间,还经常到上海、南京、开封等地巡演。后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地痞流氓横行无忌,女艺人备受欺辱,谢大玉40岁后即很少演唱,蛰然居家。1948年济南解放后,谢大玉再度“出山”献艺。1956年,经著名山东快书演员杨立德再三邀请,在济南市曲艺团授徒传艺。1958年,她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以古稀之年登台演唱《草船借箭》,嗓音嘹亮,吐字清晰,受到各界的高度评价。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任山东曲艺团教师,致力于授徒传艺。曾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78年病逝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