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完美女孩的12堂课
7152800000004

第4章 种庄稼要有好土壤,养好女孩要有好环境(1)

为什么环境能造成这样大的影响力呢?关键就在于孩子模仿的天性。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更是习惯于模仿。从女孩降生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模仿家长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模仿也越来也深入。模仿周围的环境,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

近朱者赤,近墨者“擅诗书”

赞扬一个人,我们经常会听到:“她出自书香门第。”言外之意,她为什么具有这么高的文化修养,就源于从小家庭的熏陶和教育。这句话为我们揭示出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为什么环境能造成这样大的影响力呢?关键就在于孩子模仿的天性。动物园里,大猩猩滑稽的模仿动作让很多游客捧腹大笑。事实上,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更是习惯于模仿。从女孩降生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模仿家长了。模仿家长的面部表情和发音,然后是身体运动和话语的模仿。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模仿也越来越深入。模仿周围的环境,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

在生活中,人们可以深切感觉到如果家长具有健全的性格,爽朗、乐观而又活泼,那么这个家庭会较多地充满笑声;如果家长对生活充满热爱,兴趣广泛,勤于学习与钻研,那么这个家庭则会较多地充满学习的气氛;如果家长有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才能,那么这个家庭则会充满艺术气息。家庭环境、父母特性对塑造孩子的个性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

玲玲的妈妈曾经是一个卖早点的个体户,由于肯吃苦,到玲玲上学的时候已经拥有了一家中型餐馆,而且生意很稳定。玲玲妈妈觉得自己没文化,做起事来很力不从心,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一个有文化的人。但是,没想到从小养尊处优的玲玲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大发脾气。

星期天玲玲玩了一上午游戏,下午妈妈嘱咐她写作业,谁知玲玲开口就说:“去你的,我还没玩够,写什么作业!”“你怎么这样呀,竟然敢关掉我的电脑!”妈妈见玲玲说话没礼貌,伸手一巴掌打在了玲玲屁股上,玲玲捂着屁股大哭,边哭边嚷:“你敢打我,等我长大了打你!”大哭大闹直到很晚,无论妈妈说什么玲玲都不理妈妈,作业就是不写。

玲玲的妈妈想不清楚玲玲为什么会这么不听话。邻居告诉她,玲玲的脾气和他们夫妻俩关系很大。玲玲的妈妈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说话很冲,不太懂得体谅别人。管教孩子没有耐心,“打”是常用的的方式,有时候会为一点小事打孩子。玲玲的爸爸爱玩牌,妈妈忙于生意,两口子经常吵架,给玲玲的心中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生活中像玲玲的妈妈这样的父母很多,自己平时言语粗鲁,日常生活中经常吵架、打骂、抽烟、打麻将,却要求孩子文质彬彬、懂礼貌。这显然是办不到的。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受妈妈的影响最大,有什么样的妈妈就会有什么样的女儿。原因在于,大多数的女儿都会把自己的母亲当做模仿对象,女儿从生活的各个细节中感受到母亲所传递给她的对于自我的观念,几乎是全盘照收。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造就出什么样个性的孩子!家庭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包括家庭成员的个性品质、思想感情、观念信仰、风俗习惯等。尤其是父母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如同一个磁场,对每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健康女孩的成长需要和谐、愉快、充满爱和上进心的家庭环境。因此,如何创设、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应当时刻考虑的。

充满矛盾甚至是破裂的家庭往往会营造紧张、冲突、恐惧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身心造成恶劣的影响。有经验的父母,都善于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夫妻之间发生争论,尽量避开孩子;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尽量不带回到家中来。

有个女孩平时学习不用功,老师觉得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孩荒废了学业很可惜,就到家里家访。老师的来意还没说清楚,女孩的妈妈就嚷道:“我女儿也不指望考什么大学,那太累了。将来跟她爸做生意,又轻松又体面!”闻听此言,老师只好打道回府。几年后,那个女孩进了生意场,结果生意没做成,却因为群殴进了拘留所。出了问题后,那个母亲束手无策,哭天抹泪数落孩子不争气。殊不知,这都是她营造的环境对女儿的毒害!

由此看来,父母有必要根据女孩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女儿的能力,让女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向着良性发展。

教女小贴士

要自己的女儿喜爱读书,给女儿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很重要。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即使到了初中阶段,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是很强,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尤其是处在一个家庭成员比较庞杂的环境中,就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了。为孩子单独准备一个房间供孩子读书学习之用,房间的布置上,尽量舒适、愉悦,书架上多放置一些供孩子选择的看得懂的书籍。

2.有的父母习惯于孩子读书或者学习时在一旁“陪读”或进行严密的监督,认为这样可以随时解决孩子在读书或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这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还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压抑和不自信。

3.当女儿在阅读中产生问题的时候,父母要耐心回答,并尽所能地对知识进行链接,丰富孩子的视野,增强孩子对知识探索的兴趣。

女儿和妈妈,谁做谁的“小棉袄”

年轻的妈妈抚着乖巧女儿的头说:“我怎么这么喜欢我的女儿呢?”接下来,聪明可爱的女儿对妈妈说:“我怎么这么喜欢我的妈妈呢?”世上没有不爱妈妈的女儿,所以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然而,在女儿没长大之前,妈妈是女儿的“贴心小棉袄”。

当女孩哭泣的时候,聪明的妈妈知道女儿可能遇到难题了,或者陷入情感的恐慌中了,于是妈妈总能放下手中的活,把女儿搂在怀里,擦干女儿脸上的泪花,柔声问:“宝贝,怎么了,告诉妈妈。”即便是女儿刚刚开始说话,文字表达还不清楚,外人还不能听懂的时候,妈妈也能准确了解女儿的意思,及时拭去女儿心中的烦忧和不安。有一个这样的妈妈,女孩是幸运的,因为女孩得到了妈妈的理解,但是并不是世上所有的妈妈都能做到这么贴心。

在丽丽的记忆中,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虽然自己也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穿着被妈妈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零花钱也不比别的孩子少,但是丽丽总是觉得妈妈不是很喜欢自己。那个时候,每当她看到别的女孩趴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总是不解,想象不到那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幸福感觉,甚至专注地研究过那个过程是怎么开始的,回头自己也和妈妈那样“行动”。可是,熟悉了别人母女的动作后,来和自己的妈妈实施,刚刚拉起妈妈的手,妈妈就很惊讶地问:“怎么了,作业写完没?写完了一边玩去,别耽误我干活!”特别是有一次,丽丽不舒服,可是姨妈家的小妹妹来家里玩,非要缠着丽丽做游戏,丽丽提不起精神,就不愿意和她玩。妈妈见了,立即说:“小妹妹来了,想和你做游戏,你怎么就不动呢?”丽丽当时伤心极了,看着别的妈妈对自己的女儿那么亲热,丽丽有时甚至想自己是妈妈亲生的吗?越是有这种想法,丽丽对妈妈越怀疑,特别是青春期来临的时候,丽丽的反抗意识更强烈了,经常和妈妈对着干不说,还有点恨妈妈。当她的内裤出现血渍,知道是月经来了因手足无措询问好朋友的时候,好朋友细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后,无意中说了一句:“我的月经没来我妈妈就提前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了,你妈妈没有告诉你吗?”一句话,说到了丽丽的伤心处,她禁不住泪流不止,她觉得妈妈心中根本就没有她。

如果世上的母亲都像丽丽的妈妈那样,女儿的童年将不会获得完满的幸福。有研究表明,女孩在7岁之前会十分依赖妈妈,她们与妈妈关系最好。女孩很小的时候,妈妈带她出门,总是伸出一根食指让女孩紧紧牵住。那时候的小女孩,脑袋刚刚齐到妈妈的大腿,走路趔趔趄趄,胖胖的小手满把攥住妈妈的食指,结结实实地,不知道哪来那么大劲儿,竟然能攥出湿漉漉的一层汗水。

女孩在7~10岁之间,更乐意模仿爸爸,更愿意与更有权威的爸爸交流。但当女孩向着青春期迈进的时候,因为妈妈的“贴心”,女孩与妈妈的关系在一点点地升温。

进入青春期后,很多妈妈和女儿会有一段关系僵化的矛盾期,妈妈常常担心女儿会交到坏朋友,因为那个时候女儿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不成熟,自制力和判断力也不强,妈妈担心女儿和那帮不良孩子接触,脑子一热做出坏事……妈妈为女儿煞费苦心甚至食不甘味,但是女儿却不买账。

随着女孩一天天长大,母女感情峰回路转的时候也就到来了。自从女孩嫁人之后,她的叛逆时代奇迹般地消失了,女孩又变回到那个能跟妈妈说知心话的女儿了!因为女孩终于发现,原来妈妈说的很多话都是对的,无论是关于交友、学习、工作,还是恋爱,妈妈说的都很有道理;妈妈也终于承认,其实女儿并没有走入歧途,相反她走的,是一条再正常再健康不过的路。母女俩终于得以心灵相通,万分投契。

所以,在那个让妈妈很是费心的“母女僵化期”,妈妈作为女儿的“小棉袄”更要理解女儿,选择任其“僵化”的状态,因为那并不是真的僵化,是女儿成长中一个自我审视的成熟时期。

教女小贴士

有传统方面的因素,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有些家长很少通过肢体语言向自己的女儿表达亲爱之情;还有的家长本身很爱自己的女儿,却不愿意向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甚至亲近的动作也很少,相反,对别人家的孩子却一副亲切关怀的长辈样子。

殊不知,以上两种情况较之于经常对自己的女儿表达爱意的父母,都是不完美的。女孩感情细腻,父母爱的不表达或者对别的孩子的表达,都会刺伤女孩幼小的心灵,使女儿因为误解父母而不快乐。所以,把内心中对女儿深沉的爱表达出来,会让母女关系更为和谐。

自由玩耍——释放女儿内在的惊人潜能

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孩子一生下来就通过玩来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在宝宝的幼年时代,玩是他学习的主要途径。通过玩耍,宝宝探索自己的身体,探索自己与爸爸妈妈的关系,还有周围的世界。

有时,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宝宝会重复地把积木从自己的座位上扔下来,他其实就是在做一个业余研究者呢!他会从中研究:为什么积木撞到地板会发出响声?积木掉到地毯上的声音和掉到地板上一样吗?同时他会偷偷地观察妈妈,看妈妈会不会把积木从地上捡起来,看妈妈是会生气还是会笑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玩还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孩子的学习能力需要靠玩来调动。孩子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玩耍正是使孩子在紧张和休息之间达到平衡的最有效方式。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孩子的大脑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此时他们的学习效率最高。

很多父母不懂得玩耍对于孩子的重要作用,一味逼迫孩子学这学那,挤掉了几乎全部自由玩耍的时间,这样做的后果往往适得其反。

莹莹的妈妈是典型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遍地开花的家长,从莹莹四五岁开始,就被妈妈带着穿梭于英语班、舞蹈班、钢琴班,上学以后妈妈又为莹莹增加了作文补习班,寒暑假就参加奥数学习班的补习,把莹莹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女孩是妈妈的梦想和目标!

莹莹虽然很听话地随着妈妈在各个培训班之间穿梭,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妈妈觉得莹莹除了英语成绩出类拔萃外,其他的都不是很理想,培训老师反馈回来的意见大体都是莹莹好像并不感兴趣。

妈妈想到莹莹会不会和自己一样脑子笨,所以学什么成绩都不理想。于是带着莹莹去请教专家,专家通过和莹莹的交流、测试,发现莹莹头脑清晰、反应灵敏。在谈话中,莹莹向专家透露自己太忙了,忙到几乎没有玩耍时间,很多小朋友看过的动画片自己都没有看过,小朋友们聊动画片内容的时候自己就像个傻子,觉得很没面子。

专家得出结论,这个孩子很正常,只是缺少自由自在的玩耍。如果想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多给孩子一些玩耍的时间。

玩耍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父母们一定要明确这样的观念。要知道,很多孩子的特长天赋就是在自由玩耍中发现的。许多有成就的天才人物,就是在小时候玩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展现了自己的特长,产生了日后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玩耍还可以开发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技巧。例如,在模拟游戏中,孩子会对别人说:“首先我要摆好桌子,然后我们一起坐下来吃饭。”这样就发展了孩子顺序的思维的能力,他知道摆桌子是一种在吃饭之前的举动。

综合起来说,自由自在的玩耍有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挥,促进儿童大脑发育。玩耍中,孩子提升了自身的应对能力,初步懂得如何去合作、分享、谈判和解决纷争。

如果孩子迫于大人的威逼利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仅效率大打折扣,而且其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都将深受束缚。想一想这其实是可悲的,原本是应该属于孩子自由玩耍的快乐时光,竟然就这样活生生地被父母给剥夺了!世界上难道还有比这更残忍的行为吗?

教女小贴士

养育女孩的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忽略了玩耍的重要作用。

1.玩耍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丰富孩子的创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情心、想象力、社交能力、时间空间观念、手指灵活度、逻辑思维、选择与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儿童不懂得玩耍,就无法通过玩耍把自己的思维搬演出来,要用文字来表达就更难了。研究显示,很会玩的孩子,讲故事的能力会比一般孩子强,也比较能够有条理地叙述自己在学校的经历,不会讲得东一句西一句。而且那些会玩耍的孩子处理诸如人际、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也比缺少玩耍的孩子强。

2.缺少玩耍有可能致病。许多父母不了解儿童玩耍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把孩子送到这样那样的学习班,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等到发现孩子不会讲话,或是不会走路,或是经常接到幼儿园投诉孩子不合群,才想到带孩子求医。而这个时候,孩子因为缺少玩耍也不会玩耍了。

爸爸要给女儿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信奉的是“严父慈母”的形象。当然也不能说“严父”这个形象一点好处也没有,适当的“严”能给孩子恰到好处的震慑力,规范其言行。但过了度就会适得其反,在父亲和孩子之间划出一道深深的鸿沟。所以,父亲应该收敛自己的威严。

一天,伶伶闹着要到公园玩,可外面在下雨,妈妈告诉她天晴后再去公园玩,而且那时公园空气新鲜,可小家伙就是不乐意,任凭妈妈怎么劝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