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镜子效应:要多为他人着想
品读小故事:
郭子仪是唐朝的大功臣,但是他从来不居功自傲。相反,他还处处为地位不如自己的人着想。
一天,朝中有一个地位低下的官僚要来拜访郭子仪。郭子仪事先让所有的侍女到时候都避开,不要露面。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郭子仪的夫人纳闷地问。
“这个官僚生性多疑,”郭子仪解释道,“他身高不足五尺,相貌奇丑,但是又很忌讳别人说他丑。我是担心侍女们见了他会发笑,伤害到他的自尊心,所以让她们都躲起来。”
后来,这个官僚当上了宰相。为了报复以前嘲笑过他的人,他想尽办法陷害他们。但是,他对郭子仪却一直非常尊重,从来没有伤害过他。
心理学解读:
在人际交往中,善良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取得成功必备的一种品质和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人,就会像郭子仪一样,使自己免于招致灾祸。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站在镜子跟前,你笑,镜中人亦对你笑;你皱着眉头,镜中人也冲你皱眉。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同样存在着这种“镜子效应”。心理学规律表明,人们之间的言行总是以善报善,以恶报恶的。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时常发觉,我们加之于对方身上的言行,又被对方转加至你的头上了,这情形就同你站在镜子跟前一样。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禅师走在路上,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待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个盲人。这时听到有路人说道:“这个人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很奇怪,于是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人说:“是的,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都是一样的!”
禅师又问:“既然你看不见,那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
盲人说:“我听说到了晚上,到处都一片漆黑了,人们和我一样看不清路,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听后,非常感动:“原来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淡然一笑道:“不完全是,我也是为我自己!”
禅师感到迷惑,便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回答说:“我的灯笼既照亮了别人,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
我们应该随时准备伸出热情的手,去帮助和关怀身边的人,因为我们的帮助,不仅能助人一臂之力,而且能让对方增添力量和信心,使他们有更大的勇气去战胜困难。特别是对一个处于逆境之中的人,如果我们能热情地伸出援手,那将犹如雪中送炭,别人也定会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激。“危难中见真情”,很多人在困难中受到别人真诚的帮助后,总能更真诚地感激报答别人。
为人处世,不能仅考虑自己,还需要多为别人着想,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给你以友善的回报。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难道不是吗?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摆脱困境,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开始振作,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高兴、快乐,有谁不感到快乐呢?这些人时时处处受人欢迎,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也总会有人及时赶到,并提供热情的帮助。
从前,有个小男孩由于家境贫寒,为了能够攒钱读书,不得不走门串户地推销商品。这一天中午,他感到又饿又渴,但搜遍全身,却只找到了一角钱。前面有一户人家,于是他决定进去讨口饭吃。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女孩,小男孩担心自己饥饿的样子会吓着她,紧张的不知所措,只是乞讨有口水喝。
女孩从冰箱里拿出一大杯牛奶递给他。男孩心想:“牛奶的味道真好!”慢慢地喝完后,他问女孩:“我应该付多少钱?”女孩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转身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感到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而且从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20年过去了,那位美丽的女孩长成了大姑娘,不幸的是,她得了一种绝症,寻遍了很多医院,都束手无策。于是,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也已经长大了,是一家全国著名的专家医生。他也参与了这次医疗方案的制订。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他的脑际霎时闪过一个念头,他立即起身直奔病房。
在病房,医生一眼就认出来了,床上躺着的病人正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女孩。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报答她。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这名医生从财务处拿到了病人的医药费通知单,结了账,并且在通知单的旁边,写下了一行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打开,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是一笔巨额的开销。在鼓足勇气后,她打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吸引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已付:等于一满杯牛奶。”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个人的力量总是微弱的,一个人再有能力,也无法去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而我们如果要想在危难时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应在平时帮助别人,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你对别人的态度如何,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待你,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心理学应用:
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如果我们参透了这一点,就能把帮助别人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就不会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因为我们平时经常无私帮助他人,别人也会给我们以友善的回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即使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要记得,除了利己,还要利他。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富裕到可以随意给别人捐献巨资的程度,但我们还是尽可能地给别人以关爱,使自己的生活因彼此之间的关爱而充满幸福和快乐。
2.自卑心理:千万不要轻视自己
品读小故事:
1951年,英国人弗兰克林从自己拍X射线的照片中发现了DNA的螺旋转向。她准备发表一次演讲,向外界公布自己的发现,但是因为她是一名女科学家,在当时那个有着严重性别歧视的时代里,她由于自卑心理作祟,最终放弃了演讲。1953年,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从弗兰克林拍下的照片中发现了同一现象,并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这一假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后来二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弗兰克林则与该奖项擦肩而过。
心理学解读:
如果弗兰克林没有自卑,而坚信自己的假说,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她的名字载入史册。
一个人自卑的特点是: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轻视、怀疑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自卑是一种可怕的消极情绪。怀有自卑情绪的人,往往遇事总是认为“我不行”、“这事我干不了”、“这项工作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没有试一试就给自己判了死刑。
自卑是对自身的蔑视和与自己过不去。作为人性的弱点之一,很多青少年都有自卑的心理。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还处于迅速发展的新阶段。这时候,成人模式还未建立起来,儿童模式已经被打破,心理上便充满了矛盾的色彩,主要表现在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强烈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自主性与被动性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心理使青少年试图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其目的,但是又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容易陷于被动、被人嘲笑甚至导致自我怀疑,这样就很容易走向自卑。
如果留意我们的周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孩子,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为自己的某一方面(如长相、身材、家庭、学习等)不如他人而自卑,并为此深感苦恼。他们往往采取避免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来掩饰自身的不足,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但会产生孤独的体验,形成闭锁性的性格,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关键是看你如何面对。因为成绩不好、外貌不如别人,就认为别人一定很看不起自己,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评价,也是一种可怕的消极情绪。
有这样一个寓言:
有位园丁,一天早晨,当他到花园里去的时候,发现所有的花草树木都萎谢了,园中充满了衰败景气,毫无生气。他非常诧异,就问花园门口的一棵橡树:你们中间究竟出了什么事?后来他得知,橡树因为自怨没有松树那样高大挺拔,所以就生出厌世之心,不想活了;松树又恨自己不能像葡萄藤那样结果子而沮丧;葡萄藤也很伤心,因为它终日匍匐在地,不能直立,又不能像桃树那样绽开美丽的花朵;牵牛花也苦恼着,因为它自叹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树木也都有垂头丧气的理由,都埋怨自己不如别人。
这时,只有一棵小草却长得青葱可爱。于是园丁问它:“你为什么没有沮丧?”
小草回答:“我没有一丝灰心,一毫失望。我在此园中虽然算不上重要,但是我知道你需要一株橡树、一棵松树,或者葡萄藤、桃树,或者牵牛花、紫丁香,你才去栽种它们;我知道你也需要我这颗小小的草,我就心满意足地去吸收阳光雨露,使自己天天成长。”
这个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事物。成绩不够好的人,也许卡拉OK唱得很棒;不够聪明的人,也许心地善良;你也许数学不好,可是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你貌不出众,可你人缘很好……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再优秀的人,总有他的缺点和瑕疵;再差的人,也总有他的优点和独特之处。这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追求完美,是人的向上天性;可是不完美却是人生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如果总以幻想中的“完美”来要求自己,那就永远走不出自卑的泥沼。而自卑,又像一堵看不见的篱笆墙,把自卑者隔离和封闭起来。因为自卑,他们有了退缩乃至失败的借口。自卑消磨了青少年的热情和朝气,也扼杀了他们的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同龄人中的落伍者。
怀有自卑情绪的人,往往遇事总是认为“我不行”、“这事我干不了”、“这项工作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没有试一试就给自己判了死刑。
1951年,英国人弗兰克林从自己拍X射线的照片中发现了DNA的螺旋转向。她准备发表一次演讲,向外界公布自己的发现,但是因为她是一名女科学家,在当时那个有着严重性别歧视的时代里,她由于自卑心理作祟,最终放弃了演讲。1953年,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从弗兰克林拍下的照片中发现了同一现象,并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这一假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后来二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弗兰克林则与该奖项擦肩而过。如果弗兰克林没有自卑,而坚信自己的假说,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她的名字载入史册。
自卑是人生的陷阱。自卑者常常表现为轻视自己,没有主见,用别人的判断标准扼杀自己的信心,这是许多悲剧的根源所在。如果我们感觉到自己正处在自卑的深渊,并为此深感苦恼时,我们就要努力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得开心,生活得顺利,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希望。
心理学应用:
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挫折!如果你是一个自卑的人,在遭遇挫折时,常常会对自己说:“我真没用!”这句话便在无形中否定了你的能力,而且在无形中懈怠了自己前进的信心。实际上,只要你专注努力,大部分事情你都可以做好。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在成功之路上,这种心态是非常有害的。
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但聪明的人会超越自卑,让它升华为一种良好品格: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并转化成进取的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得开心,生活得顺利,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希望。青少年该如何消除自卑呢?
(1)自我认知法。自卑的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但是特别看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且不自觉的特别注重别人对自己的否定评价,因此常常形成“别人说我不行,那我一定不行”的错误思想,这就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不战自败的结局。要改变这种心态,首先应该静下心来分析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卑的心态。
(2)以勤补拙法。自卑者常常会觉得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如果能够主动的用勤奋去改变这种现状,拉近与别人的差距,就能够克服自卑心理。
(3)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你擅长的领域,因为在这一领域,你有着比别人浓厚的兴趣,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并且,你拥有比别人丰富的经验,你可以很快地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对自信心的提升很有帮助。
(4)交际法。人一旦有了自卑情绪,就会将内心封闭起来,不愿与人相处。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轻视自己,缺乏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信心。但是越是封闭自己的人,越会被人误解,从而导致进一步的自卑,自卑者一旦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就很难走出来。尝试着与周围的人交往,学习他们的积极心态,从他们赞赏的言辞和行为中寻找自信。
3.诚信原则:诚信乃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品读小故事:
一个名叫J·P·摩根的人是当今世界华尔街帝国的风云人物。而他的祖父,也就是美国亿万富翁摩根家族的创始人——老摩根先生,当年确实完全依靠自己白手起家的。
1835年,当时的老摩根先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公司职员,在稳定的收入之余得到一笔小小的外快就足以让他心满意足,他从来不奢望自己会发财。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了一家名叫“伊特纳火灾”的小保险公司的股东,这家公司不需要立即拿出现金投资,只需在股东名册上签上名字即可。当时的摩根先生既现金却又想获得收益,这笔交易刚好符合他的境况。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家在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客户发生了火灾。按照规定,保险公司应该完全付清赔偿金。但是那样一来,保险公司就将宣告破产。面对这种境况,其他股东们一个个惊惶失措,纷纷要求退股。
摩根先生不愿意轻易放弃,他认为自己的信誉肯定比金钱重要。然后他开始四处借款,为了凑足那笔赔偿金,他卖掉了自己的房产,他还低价收购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份。后来,他终于将赔偿金如数返还给投保的客户。因为这次事件,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声名鹊起。
付完赔偿金,几乎身无分文的摩根先生成了保险公司的惟一所有人,而公司也濒临破产,他只得打出广告:“凡是有需要再参保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的客户,保险金一律加倍收取。”